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中存在着矛盾的两极。一方面她对家具,服饰,室内陈设等物质世界的描绘,极尽富赡华丽,另一方面她对人类的诸多情感如亲情,爱情等的描写又进行解构和变形,对文明进步等话语进行揶揄与嘲讽,使其小说充满幻灭和虚无感,由此形成了她小说中矛盾而颇富张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母亲———大地》中的“大地”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叙述的角度,而以客体的身份置身于小说事件之外。《河的子孙》中的黄河形象同小说的情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它以自身的变化跻身于事变之内,与人物的命运直接相关联。黄河与人,黄河与整个中国的历史有一种内在的交互感应  相似文献   

3.
一八五二年,美国作家斯陀夫人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此书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美国社会。其原因就是它所触及的正是当是美国社会最敏感的黑人奴隶制度问题,这部小说直指南方社会结构的要害,触动了南方奴隶主的根本利益,斯陀夫人的名字也因而在南方被视为洪水猛兽,她的小说也遭到攻击与底毁。但这部小说同时也揭露了奴隶制度的野蛮与残忍,激起了北方民众的满腔义愤,加速了南北战争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清夜钟》是明末小说中的珍品(可惜现只存10回本),它继承发展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笔记小说的情节和形象,并对清以后的文言小说起了示范作用。小说的立意和取材以及情节、视角、语言等多方面所表现的思想领向和艺术价值,说明该作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毫无争议的。  相似文献   

5.
昆德拉认为,小说探问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小说的智慧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小说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的模棱两可之中,展现和敞亮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述、细节和多样性的欣赏。昆德拉的这种小说观,是与哲学不同的、对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和声音。  相似文献   

6.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本篇小说描写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人受到引诱 ,到魔鬼那里去赴约。其间所发生的一切彻底摧毁了他的信念 ,从而唤起了对人人皆有的隐秘之罪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以悲剧意识为切入口,从对人性的探索,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20年代,台静农以他特有的乡土小说蜚声文坛。他是在鲁迅的引导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以小说参与时代的批评和变革。台静农描写故乡大别山山麓叶家集镇上的“生与死”的短篇集《地之子》,以及讴歌“时代先驱位”的短篇集《建塔者》,均受到鲁迅的赞美,顺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InAnotherCountry(《在异国》)为例,论述战争在身体和心理上对人的摧残,讨论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悲观主义和反战情绪,以及该小说对作者后期长短篇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说官员形象的“官本位”意识的描写源自历史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官场中强烈的权力本位主义欲望的影响。绝大多数小说官员形象或多或少都有官本位意识 ,区别官员好坏的标准 ,不在于他们是否追逐权力 ,而在于他们是否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 ,以及对权力进行利己性操作。小说官员形象的“官本位”意识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刻意追求权力 ;一是肆意地扩张权力  相似文献   

12.
《爱海情潮》是长篇小说和散文诗两种文体艺术的融合。在对长篇小说固有的叙事因素进行艺术处理的同时 ,突出适合诗性表现的强力度情感符号 ,克服散文诗艺术用于小说创作的局限。使得诗情在小说中得到恣意发挥 ,又使文本保持了小说本色  相似文献   

13.
《微型小说选刊》坚持做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方针,在栏目的设置上做到适应社会生活和读者阅读需求变化,紧抓精品意识不放。实现了“纯文学刊物也能畅销”这一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都市的迁徒意味着都市的发展,变形和成熟。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文本中,从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性和传统因素的叠加转化为开放的现代都市。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叙述时空,这些差异意味着对都市的迁徒提供了叙述者不同的都市经验和诗学,另一方面,这些差异性的叙述方式也阐释着都市上海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京派与现代派遇合的状态.其京派小说运用写实手法从文化视角和风俗学视角切入现实人生.其现代派小说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接触到生存困境人生荒谬的命题,触及存在意义的体验,批判存在中的"自欺",对荒谬的存在表示"恶心",提倡积极的人生选择.其艺术形式,诸如叙述模式,人物的符号化、象征化,意识流手法,散文化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化所确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期许,决定了人学士社会化,政治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与庙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国演义》正是这种庙堂化的集中展示,小说将其旋转在以历史为经,以山林隐士地视角为纬的时空坐标上反复参照,揭示了这种庙堂化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崇高意义进行了消解和颠覆,小说的价值也在这一意义上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7.
石杰的小说在人性欲望的表现上展露了最自然的生命状态,充分显示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刻体察和理解.这有赖于作家总是将自己的视野投放在生命的最底层,将笔触伸向那一群群构筑着社会的大结构而又处于社会边缘的"原始部落".浓郁的文化色彩是她的小说的突出特征.象征的成功运用使得她的小说同时具有了神秘性和魔幻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勇于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其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主观抒情的色彩和绘画美的特点,在现代小说园地独领风骚,显示出女性作家“越轨”的笔致和“力透纸背”的内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本文试从微观和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对这两部小说加以论述,进而认识其散文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 ,作者通过主人公伊芙琳在人生抉择时的犹豫 ,揭示了人在“选择”这样一个生存命题面前的彷徨和焦虑。小说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追问 ,在形而上层面回应了“是还是不是 ,这是个问题”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 ,是其作品由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进步文学 ,进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的转折阶段 ,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丁玲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研究 ,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思想、艺术转变的轨迹 ,并能由此透视出 30年代的左翼青年作家们小说创作的某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