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便要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类的社会实践,第一次如实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科学地提出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的一些预见。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局限,还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宣扬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的文章,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异化看作是普遍的、永恒的现象,看作是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他们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列举了不少例子,如养了一个不孝之子是异化、开荒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是异化、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造成了损失也是异化、人们没有认识必然,就不自由这也是异化。总之,认为异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有的同志更把异化和矛盾等同起来,说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这一事实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内涵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源泉蕴藏于社会矛盾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同样依赖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列宁指出:引起发展的运动,是不可避免地通过矛盾的产生及其克服进行的。“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这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并且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矛盾统一起来,克服了在我国也存在的形而上学地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他说:“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党的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了认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伟大意义,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其中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由于这个基本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而在这个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又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为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毛泽东的社会辩证发展观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是在矛盾的正确解决中前进的。社会矛盾运动和矛盾的正确解决,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具有长期性。一个矛盾解决了,将会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正是社会矛盾的这种连续性和长期性,构成丁社会主义长期的辩证发展过程。(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从总体上说是非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沟通与政治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社会有机体相互之间的沟通作为前提。沟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形式,它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把沟通理论引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把沟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有范畴加以自觉把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是在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两个概念都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但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预见社会主义时,始终把社会是否和谐发展作为两个社会形态之间的根本区别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运动作用的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金钱关系,阶级对立日益明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矛盾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一时有所缓和,但…  相似文献   

8.
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要从分析矛盾入手,从分析各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水平,对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作用。反过来说,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也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探讨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9.
刘林元 《东岳论丛》2019,40(3):5-13
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由理论变成了实践,对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它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程度、形式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社会基本矛盾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之后,必然产生、存在的新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不再具有对抗性罢了。这种矛盾表现在社会生产上主要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与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单位、劳动者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集体(企业)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往往集中表现为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上述两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程度、形式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形式上,人与人的关系上,分配关系上,不能与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及其客观要求相适应,我们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制定,实施的政策、法律和管理体制,不是及时地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 1992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视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加深了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刻意义的理解.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这一基础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合乎规律地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通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有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同样,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由于其内部矛盾运动而推动的。正是基于对矛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苏红一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存在不存在矛盾?若存在,基本矛盾是什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很长一段时期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列宁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但是由于列宁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从社会矛盾的本质和主导方面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对抗型的新型社会,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的基础。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反复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绝对的,在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出现不太稳定,以致严重不稳定的状况,其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对抗问题能否正确认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与社会矛盾的客观性。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说得好: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321页)社会离不开个人,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应当把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看成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确证。同样,个人的生存和活动,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前提和条件,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可见,个人与社会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它们之间具有现实的同一性。个人与社会之间,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存在差别性与对立性。个人与社会各自具有不同的质的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充分体现他紧紧抓住了社会结构运行的两个关键环节——生产力和文化力,即推动社会矛盾运行的最活跃的动力。其重大意义是:它昭示着在跨入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文化力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互相推进,其目的是及时有效地调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本文从探讨社会矛盾预警组织的特点和建构原则入手,根据分级管理和分类结合的原则,架构了一种权责明确、组织严密、信息畅通的社会矛盾预警组织机构,对组织结构的人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设计了由信息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支撑的社会矛盾预警常规系统;而且针对社会矛盾的常态性与突发性并存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矛盾常规预警系统与非常规预警系统及相应的流程;最后设计了社会矛盾预警预案。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5,3(4):11-15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指出这一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很大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現,在本质上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革现一脉相承,都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为前提,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目的。然而,这种本来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其各自的发展趋向却大不相同,其实践结果更是大相径庭。毛泽东强调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不久使导致了1958年到1978年长达20年的“左”的倾向。邓小平强调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则以辉煌的实践效果将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性地推向前进。历史进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根本性因素,则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衡量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上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