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北宋中期思想家李觏的生死观,认为:李觏先生的生死观可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者泰伯先生是个普通人,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面对死亡所生发出来的悲凉感受,不过,他同时又是个学者,所以能进而从中引申出一些消解死亡哀伤的方法与途径;另一方面,泰伯先生又是一位醇儒,在生死的问题上仍深受儒家传统死亡智慧的影响。基本上他渴望的是由声名传之后世的方式来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我老头去世后,有人给我介绍了老张。老张是一名退休干部,和我结婚前他就倒倒腾腾的,不时雇车倒个蔬菜、牛羊啥的。和我结婚以后,他一直没停止倒腾。前不久,老张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死前没有留下话,也没有留下啥值钱的东西。他死后不久却来事了,债主不断上门,欠下的债务共有三四万,说是在我们婚姻存续期间他“倒经济”借的。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极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集中的体现在他对理想形象的执着的追求上。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 ,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 ,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 ,去迎接那看起来是难以应付的现实 ,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海明威笔下的理想形象就是所谓“硬汉” ,一个“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 ,你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的英雄。海明威毕生的创作有两大主题 ,一个是勇气 ,一个是死亡。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斗争 ,当死亡临头时向着死亡直冲过去 ,誓与对手同归于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几乎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菊花的幽香》是劳伦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合了劳伦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他在书中将人定义为两个自我,分别为“社会自我”“身躯自我”,并在书中赋予“死亡”内涵,对死亡意识进行关注,展示着死亡背后的自我觉醒。《菊花的幽香》以瓦尔特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夫妻关系为基础,探讨了人类的现代化死亡意识,渗透了和谐两性关系建立理念,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学对死亡意识的阐释,他调动思维的超常想象与直觉体验,开拓死亡过程及死亡来临前后的艺术空间,对死亡过程进行创意性描写,诱发对死亡的客观命运的探询以及死亡意向的捕捉与死亡艺术的美学呈现,死亡成为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本体呈现。但是,在残忍的暴戾的死亡和随意放逐生命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悲悯人生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他是个平凡的男人,在一个小城市做“棒棒”。 他有个美满的家庭: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应该说,他是幸福的,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  相似文献   

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暂的一生与孤独和死亡相伴,坎坷的生活经历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她的写作,因而孤独与死亡成为她的许多作品探讨的主题。本文认为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这两个主题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对孤独死亡主题的关注是她对自己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郑晓江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深厚的学问功底使他在探索中国哲人的生死智慧的课题上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硕果累累。他的《中国死亡智慧》、《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生死智慧》等专著相继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他成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学者之...  相似文献   

9.
他者是勒维纳斯思想的核心观念,他者思想给当代哲学揭开了新的研究视阈和思考维度,而责任就是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责任在勒维纳斯的文本中的出现伴随着他者思想的发展具有一个渐进的阶段,从早期的关心自我的死亡到中期的关心他者的死亡,从中期他者的出现到后期的走向不在场的上帝,一共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演绎生命和死亡的哲理:读史铁生的作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卫湘 《云梦学刊》2000,21(2):66-68,,72,
史铁生的创作,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在他的笔下,表现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体验,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从而以其独有的力量感染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空间和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类感受世界的两个最重要的维度。鲁迅最真切地感受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状态,并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独特的时间与空间感:时间缺席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留下空间给人带来沉重的压抑。鲁迅既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又痛感中国的“无历史性”,因此他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用死亡撕开“无物之阵”,置入时间的楔子。  相似文献   

14.
晓蓝 《家庭科技》2010,(4):29-29
岳父今年88岁,鹤发童颜,身轻腿健,腰鼓队里抡大鼓,门球场上显风流,活得有滋有味。有人问他的长寿之道,他伸出两个指头:只要做到“两有两不”,一身轻快活到老: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很重视死亡问题。在《论语》中,孔子主要从两个层面探讨死亡问题:一是人死之后,如何对待死者的问题,主要是“葬之以礼”与“祭之以礼”;二是如何去面对死亡,即面临死亡时人的价值选择问题,包括“朝闻道,夕死可矣”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味道     
程刚 《快乐青春》2010,(3):33-35
我与叔叔家隔了几十里,很少走动。 一个假日,我坐车去叔叔家,到他的果园帮忙,隐隐听到南侧的果树丛有声响,发现竟然是个少年,十四五岁,正攀在树杈上摘苹果。他也发现了我,但已无路可逃。他从树上溜下来,两个口袋鼓鼓的,怯怯地立在树下,等待我审问。  相似文献   

18.
于坚论     
“朦胧派之后”诗坛有两个重要派别:“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于坚是后者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于坚是一个特立独行、打破常规的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他从不循规蹈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于写别人不敢写的诗,敢于作别人不敢作的文。虽然你不一定对他全都赞赏或认同,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独特,不能不惊异他的大胆,不能不感叹他的与众不同。如果文艺界多有几个于坚,绝不会沉闷。  相似文献   

19.
论萧红小说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论及萧红小说死亡主题的两个方面 :一是从死亡反观生命的情感表现 ;二是面对死亡不屈不挠的生存哲学。死亡主题也是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20.
早年的德尔图良在死亡观上,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他同情胆怯者,号召人们勇敢面对死亡;晚年的德尔图良成了一名孟他努主义者,因而在死亡问题上采取了偏激的态度,他开始诅咒胆怯者和极力赞扬殉道者。安布罗斯从肉体与灵魂的截然对立出发,认为死亡的本质就是善,因为死亡意味着灵魂离开肉体而获得自由,这种死亡观显然是柏拉图主义影响的结果。作为教会体制代言人的奥古斯丁,则从《圣经》的立场出发重新解读死亡,他认为死亡不是善而是恶,但是这种恶可以被转化为善用;他同情惧死行为,并谴责自杀性的殉道现象,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与《圣经》教导相悖逆,而且客观上会鼓动异端邪说,威胁教会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