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唯物辩证法范畴在当前流行的几种哲学教材中,其排列次序各有不同。到底怎样排列唯物辩证法的几对范畴,才更合理、更科学呢?笔者的意见是:在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两对范畴中,把形式和内容一对范畴排列在现象和本质一对范畴之前比较合理、比较科学。首先,从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含义看,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整体,形式是指构成事物内容诸要素的内在结构或外部表现状况。而本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即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  相似文献   

2.
理性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外界事物的本质(本来性质或本来面目、本来模样),从而实现对现象的超越以及对本质的把握.理性认识对现象的超越或对本质的把握只是观念地超越与把握.理性认识虽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握外界本质,但它作为主体的一种思想、意识,所把握的不是处在主体思想之外的外界本质而是反映在主体思想中的外界本质,只是把握有关外界本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认知与范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传统上,人们把隐喻归入修辞研究的范围.G.Lakoff以及Svorou等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提出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化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认知方式、范畴化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哲学原理著作在谈到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时,无一例外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乍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仔细琢磨以后,不得不对这一判断的科学性提出怀疑。首先,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来看,“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立波所谓“透”,就是穿过的意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质上把现象和本质割裂了开来,把现象放在前面或外部,而把本质放在后面或内部。然而,本质和现象是不能割裂的。尽管在哲学史上割裂本质和现象(康德)或否认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西方存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等)的人大有所在。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单位,农户决策行为是诱发农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农户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实证模型,运用Logit模型方法对影响农户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及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及意愿受到家庭核心成员的文化水平、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和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的影响因素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方法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科学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的重要决策工具,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主要讨论管理科学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设置、教学理念和方法、评价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给出提高定量分析类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刑罚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具有隐蔽性,需要透过现象来认识。同时,现象又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假象。这就势必导致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出现误差或多样化,但是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因此刑罚的变化必然引起学者们对“刑罚本质”的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关于刑罚本质的几种观点进行阐述、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笔者认为较为科学、合理的刑罚本质观。  相似文献   

8.
概括,属于抽象逻辑思维中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它借助语言来实现.它以具体事物为基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经过由繁到简、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思考加工,在思想中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反映事物的规律——本质和内部联系.在语文活动中,概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来看,要想使我国文艺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做到“百花齐放”,必须提倡创作方法多样化。创作方法,就是作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反映了现实,而在于它们反映现实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的现象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的反映。一事物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不同的现象,都是这一事物的本质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形态中的表现。不同的创作方法,正是用不同形态的现象,通过不同途径去反映事物的。例如,现实主义比较直接地客观  相似文献   

10.
参照依赖是指个体基于某一参照点对得失进行价值判断:参照点之上个体感受为收益,反之即为损失。参照依赖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参照依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情绪状态、文化和目标的特点等。在现实社会中所面对的事物复杂多样,人们的理性很难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效归纳,只有认识这些非理性决策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善为其用,从而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