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汤瓶是纳家户村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洗浴器具。近十年来,伴随着当地现代旅游开发的介入,汤瓶的传统功能发生了变迁,呈现出多种形式。旅游开发对汤瓶的传统功能形成冲击的同时,又在公共领域赋予其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马秀梅 《回族研究》2004,(2):106-112
研究穆斯林民众风俗习惯的伊斯兰民俗学 ,其研究客体涵盖的一切民俗事项 ,都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两大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穆斯林社会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都是伊斯兰精神的映衬。有些特殊的行为方式也是伊斯兰教的时代性、地方性演变 ,哪怕是那些远离经典的反常习俗 ,也是由于对经典崇尚的流变和盲目信仰所致。只要是穆斯林社会整体的、系统化的、传承的、扩布的、稳定的和变异的穆斯林民俗文化 ,则属于伊斯兰经典规范化的伊斯兰民俗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回族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融汇了伊斯兰文化后,形成的鲜明特点的回族民俗文化.回族妇女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角.她们从家庭到社会,用自己的智慧、辛劳和意志、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丝不苟地坚守自己民族先民所开辟的一片绿地.传承和发展了回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北回日常洗涤用具———汤瓶的概念及口碑来历入手 ,解读了汤瓶文化的内涵 ,即它是伊斯兰教法的产物 ,又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蕴涵了回族的美学观念、洁净观念 ,道德观念 ,以及汤瓶的其它功用 ,同时分析了汤瓶对回族生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阶段,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应翻译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并保留其中的文化特色,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播。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民俗文化外宣及翻译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本文先介绍了兴安盟民俗文化在当下的发展现状,随后介绍了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路径,包括形成个性形象、建设体验平台、融入民族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促进兴安盟民俗文化有效传承的措施,包括准确定位民俗体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民俗文化、建设文化展示带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民间民俗文化作为源于民间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表现,从而有效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民间民俗文化作为源于民间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表现,从而有效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传媒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依靠人际传播和传承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从新闻的角度关注民俗,围绕新闻与民俗的关系、新闻在民俗传播中的表现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在今后传播民俗文化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更好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积累,它象征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以新的设计态度结合时代元素、现代特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好地创新发展,形成更具内涵的“新”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2.
从瑶族历史文献<评皇券牒>的各种抄本、神话、故事传说、舞蹈艺术、村寨布局、传统社会组织及风俗习惯等可视和不可视的历史记忆入手,分析瑶族的自我认同、自我定位、族群凝聚力的打造以及与外族竞争的心态;认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铸就了该民族是一个知足、不愿轻易冒险、礼让、回避、迁移和勤劳勇敢、艰辛度日、迁移游耕、渴望美好生活的群体.  相似文献   

13.
宋岘 《回族研究》2005,(3):5-10
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政府行为,影响广远。郑和与其从官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日后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机,讲一下穆斯林文化与郑和航海的密切关系,兼及郑和航海史料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14.
如同历史一样,新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也经历着时间的洗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着,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时期的新疆民俗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这些变化中,民俗事项本身体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在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中,男性与女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青海回族"花儿"的爱情观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口承语言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花儿”是青海各个地区的回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一种精神、生活文化 ,也是他们喜怒哀乐、爱情观、审美价值观等的真情表白。它具有深厚的艺术性 ,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青海回族“花儿”的描述 ,对他们的爱情观作一粗浅的表述 ,以期为今后的“花儿”研究奉献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在团结抗日的目标条件下,群众团体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动员和组织的重要形式。在众多回族抗日群众团体中,成立于1938年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是影响深远的回族群众团体,为了更好地动员和团结各民族,1940年在延安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抗日群众团体—延安回民救国协会,同年还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陕甘宁分会。通过对延安回民救国协会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回族基层干部的关注,可以了解到回族基层干部主要是中共中央基层组织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本文以金浪白和马文良为例,研究他们的经历、参加中国革命的契机,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回族政策中的作用。此外,通过对其他回族干部来源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拔录用回族干部,并与鄂豫皖根据地选拔与录用干部方式的加以比较,探讨回族干部选拔录取方式的特点,提出有关回族妇女干部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郭成美 《回族研究》2007,(2):119-125
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杭州、明州(宁波)等地,建立了有外国侨民居住的“蕃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行,大量的中外穆斯林到浙江义乌来经商贸易,定居生活,使义乌成为新的“蕃坊”。通过对义乌穆斯林的人口变迁,义乌的清真寺、寺管会、阿洪和墓地,义乌穆斯林的职业构成,义乌穆斯林的婚姻家庭与子女就学情况,义乌穆斯林的精神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论述,使人们对这一新的“蕃坊”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浙江义乌新的“蕃坊”的出现,也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均重视和谐与和平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188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成为一种无形资本,创造着经济效益;在社会领域,民俗文化的维系、团结、教化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