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审美是一种发现性的思维;艺术发现促成了审美对现实的反思;艺术反思总是包含了对现实的针吸,因此是一种需要勇气的文化批判;艺术发现增强了审美的效果,突出反映了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书梅 《阴山学刊》2008,21(2):44-47
随着译学研究的发展,翻译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同时,译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自身审美心理情感的折射对审美客体也即原作进行再现。因而在翻译中,译者不仅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自身对原作的审美评价,译者对原作的叛逆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也即从翻译审美的角度看,创造性叛逆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学生要逐步建立良好的审美态度,要将审美教育与技术技能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加强本民族审美文化的吸收以及对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韩晗 《兰州学刊》2012,(2):112-119
本研究论题结合对一系列当代蒙古族小说名篇的分析与总结,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追求三点出发,认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主体有着豪迈、朴实与辽阔的特质,审美对象则是以草原风景、战争与民族现代性这三重民族性元素为主,而"民谣风格与史诗叙事的结合"与"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的交错"则构成了当下蒙古族小说的审美追求。藉此,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蒙古族小说在审美特色上呈现出长于抒情,自然清丽,正义果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文艺为抗战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革命文艺发展目的,从反映工农兵群众的情感体验、坚持积极的健康的审美趣味、源于生活美又超越生活美的视角对文艺审美情感、文艺审美趣味和文艺审美理想进行了阐释,构建起毛泽东文艺审美思想的体系。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审美思想,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口红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人们的审美价值观,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人的审美取向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异化。在此对"口红效应"背景下人的审美取向的特点、变化规律予以探析,以更好地提升审美品位,懂得经济学和美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代诗学视野中的诗趣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趣”作为诗歌审美本质的极力标举,二是对诗趣审美特征的细致论析,三是对诗趣来源与生成的深入探讨。上述几方面,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盛兴。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转向对美学研究的深刻影响.这一思想是以杜夫海纳建基于审美经验领域的审美知觉意向性为基础和导引,在对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中,通过由浅入深的多重维度,由特征形态演化为思想范式的.可以说,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大厦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整体构思中被精心构筑的.国内美学界对杜夫海纳美学的研究虽已较为广泛而深入,却罕见对这一主体间性思想的自觉揭示.事实上,主体间性思想是理解杜夫海纳美学的一把钥匙,通过探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互为存在"、"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相遇交往"及"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交流对话及其复数化"三个层层深入的逻辑维度,具体揭示这一思想及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可以弥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肯定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对促进实现现实中的公平正义所发挥的作用,却忽视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性正义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诗性正义是在艺术的范围内讨论的正义范畴,它的力量来自于个人的审美体验。全面理解"诗性正义"这个词并对这个概念产生认同感,我们需要辨别它与其他正义的区别,探寻它的存在依据以及它之于现实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章辉 《学术研究》2003,(11):130-13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实现了从输入西方美学思想到创立中国美学理论的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美学体系的初步尝试,奠定了中国关学发展的范式;给美学以马克思主义新实践的哲学基础,反对了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美学观,并与西方各种美学本体论相区别。讨论形成了四派基本观点,是思想解放、学术争鸣的一个范例,对20世纪80年代的学术发展有很大影响;厘清了美学对象和研究方法,涌现了大量的学术人才,为80年代的美学复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对审美文化、特别是青海审美文化的内涵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阐释,旨在对青海审美文化形成一种理性认识,以便进一步促进青海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审美主义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但对它的界定却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和严格的学理性。其实,在"生存"、"艺术"与"现代"的三维关联中,区分并考察审美主义的类型,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审美主义是有关生存与艺术的形而上构想,是有关现代的诊断与救治的方案。审美主义的表现形态是各种理论论述、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审美主义的主要类型有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和神性审美主义,各种审美主义的关联是其精神价值的本源,这种关联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已遭到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旅游审美文化是当代我国审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活跃的类型之一。本文就旅游审美与当代审美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对当代中国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作具体的分析,并对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道路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审美——自由的需要,生命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人类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 ,自由这个醒目的字眼具有令人神往的、激动人心的魅力。人们视自由为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裴多菲在自由诗中道出的价值真理和普希金在《自由颂》中发出的“我要为全世界讴歌自由”的呐喊 ,经久不息地震撼和感召着人们的心灵。黑格尔说 :“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共产主义学说为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由开拓了无限广阔的美好前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追求…  相似文献   

16.
审美精神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20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以审美的方式力图解决人类在上帝死后的价值虚空问题,从价值观角度确立审美的现代核心位置,肯定了个体此岸高涨的生命热情。马尔库塞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赋予审美以革命力量与政治意义,反叛理性化规训社会,表达其对于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憧憬。海德格尔则从艺术的本源出发,对整个世界存在的真理进行了追问,超越了主体性的限制,使审美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三个理论家分别从个体、社会与存在本体角度出发,在各自思想视域里探析了现代审美的独特功用,赋予了审美独特的现代价值与人学关怀,勾勒出一条审美哲思变迁的明晰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征,就是重视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中国古代对体验的重视既表现在审美认知活动中,也表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表现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体验的重视使中国古代审美接受批评缺少理论色彩,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19.
程勇真 《殷都学刊》2008,29(3):139-142
殷商时期,女性已经开始更多地与美联系在一起。透过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已经开始在文化理性层面成为美的象征,成为被男性欣赏的审美对象。殷商时期的女性审美不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审美,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审美,人们开始对女性的道德价值进行美学上的审视。并且殷商时期的女性审美意识已经开始走向内敛,走向一种封闭的美感,它不仅和善联系在一起,更开始与恶联系在一起,女性审美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对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的比较是宗教与审美的基本内核与最高追求的比较。宗教与审美都是对人的生存的关切 ,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同时 ,它们在显示出人的本质的超越性上也有着一致性。宗教境界与审美境界都是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