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只存在于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作品中,也可以蕴含在其他文学样式里。充满艺术情趣和强烈讽刺色彩的鲁迅杂文,喜剧美是其色调鲜明的美学形态,他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提出的这一喜剧的美术特征,正可以为他大量运用讽刺艺术的杂文创作之具有喜剧美作出生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力作.尚在《晨报副刊》陆续登载时就被沈雁冰先生肯定为一部杰作.《阿Q正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名篇,成为世界文学的名作,是因为鲁迅先生对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对“国民的弱点”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解剖.鲁迅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说明,悲剧所毁灭的是历史的或现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绝不是无价值的.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要揭露旧社会的病根,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苦,  相似文献   

3.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因为崇高的东西、美的东西被毁灭,而使人感到悲愤,喜剧却因为丑的东西,也就是无价值的东西被揭露被讽刺,而使人从中感到审美愉快。这两种美感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5.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悲剧艺术的历史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无产阶级新文学的典范性的光辉杰作。从悲剧艺术角度来看,其小说创作的主体部分,又属于悲剧艺术。鲁迅以伟大思想家的胆识和杰出现实主义大师的艺术功力,把悲剧艺术推到了新的时代的高峰,对悲剧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彻底唯物主义的悲剧观 对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艺术,鲁迅有自已独特的理解。他的著名论断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悲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现实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毁灭。他正视社会现实中的悲剧性矛  相似文献   

7.
<正> 一部伟大的作品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人们似乎永远无法穷尽它.《围城》就是这样一部巨著.它以其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超时空地吸引着读者,又以其深厚隽永的内涵不断地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作者钱钟书以调侃、戏谑的笔调,无所不在的嘲讽,使作品充溢着强烈的喜剧色彩.然而,读者掩卷之后,感到的却是无法释怀的悲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围城》这部悲喜剧撕破的是什么?毁灭的又是什么?在作者所叙述的几个人物的令人又喜又悲的人生和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和人生底蕴?学贯中西、博古通令而又有着惊人的人生智慧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超越了特定文化的局限,以一种深刻的批判眼光,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评判.同时,他又从哲学意义上对人生价值和命运作了最深层次的探索.《围城》是钱钟书“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  相似文献   

8.
《日出》问世后,就有人指出它在庄偕情绪的平衡上,取得了比《雷雨》更大的成功。 曹禺是位具有喜剧情愫的悲剧诗人。他的举止言谈,有一种喜剧性的幽默感。他对社会生活撕肝裂肺的悲剧发现,同时就包含着破涕为笑的喜剧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但没有冲破反而加深了悲剧发现的底蕴与色彩,以更大的震幅震荡着人的灵魂。他在《雷雨》八个人物中特意塑造周冲、鲁贵这两个作用不同的喜剧人物,便最早地体现了这一点。 周冲的喜剧性在于他是“夏天里的一个春梦。”他的“梦”做得越执着,他同冷酷残忍的  相似文献   

9.
别林斯基(1811—1848)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曾把他誉为“俄国启蒙主义者的始祖。”别林斯基无论在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方面都在俄国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影响久远。这就不能不引起普列汉诺夫的极大重视。本文将着重就普列汉诺夫对别林斯基哲学的论述作一些评介,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 普列汉诺夫论述别林斯基哲学的主要著作有:《别林斯基与合理的现实》(1897)、《维·格·别林斯基》(1898)、《维萨里昂·格里哥也维奇·别林斯基》(1909)、《论别林斯基》(1910)。此外,普列汉诺夫于1897年发表的《维·格·别林斯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用全民性的广场狂欢和加冕脱冕仪式来实现对权威的反抗和消解。鲁迅的《阿Q正传》就充满了这种巴赫金式的狂欢化因素。通过阿Q的行为与语言的狂欢,鲁迅把丑恶与善良、高雅与粗俗、悲剧与喜剧等因素融为一体,实现了对统治权威的反抗和消解。  相似文献   

11.
朱立元  王文英 《东岳论丛》2012,33(6):189-191
继《鲁迅传》之后,吴中杰教授又推出了他鲁迅研究系列的另一部力作《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读完这部40余万字的厚重著作,我们感到一种令人震撼、甚至回肠荡气的沉重.这些鲁迅抬棺人无一例外的悲剧命运使人不由得发出这样沉痛的感叹和揪心的追问:捍卫和弘扬鲁迅先生开创的文学传统之路为什么如此艰难、如此荆棘丛生?!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与地矿学研究刘为民(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济南250100)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鲁迅曾明确地表示过:“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可见他对自己所掌握的地质———矿物学知识,一直都充满了自信。那么,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13.
鲁迅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对悲剧美和喜剧关的见解。在对悲剧的论述中,他对悲剧的实质做了精辟的概括。同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中的团圆结局提出了尖锐批评,并从国民精神弱点的角度深挖其根源。长期以来,鲁迅的这些论述成为研究中国文学结局处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古炉》的"文革"叙事有多重突破:特异的儿童叙事视角实现了作家的隐退;客观化叙述还原了"文革"乡村生活的本真状态;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错位开启了另一种乡村历史的书写;俯瞰式视角可以挖掘出政治原因之外"文革"爆发的多种因素。《古炉》的黑色幽默叙事把人类的灾难和人类自身的缺点与缺陷撕破给人看,以反讽话话和喜剧性戏仿表现了对"文革"悲剧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文本。它充分借鉴、汲取赋文学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使赋与小说两种文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红楼梦》的赋化特征表现在:汉赋、骈赋、文赋等铺采扌离文的写作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红楼梦》赋化特征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性格各异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红楼梦》赋化特征最重要的是对于悲剧精神的补充作用,使得《红楼梦》中的社会悲剧、家庭悲剧、生活悲剧与人生悲剧叠加在一起,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赋化特征亦是《红楼梦》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红楼梦》的赋化特征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审美性、功利性与审美性的有机融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尘埃曾经封没过这样一位作家——他著译等身,门类齐全,新诗、短篇、中长篇、散文、杂文、话剧、翻译,给后人留下了一千万字的文学财富;他编辑经历长达三十八年,先后编辑过《新奉化》、《申报·自由谈》、《鲁迅风》、《文艺报》及印尼文的《民主日报》等十四种报刊,主编或编辑过四种丛书,并为第一套二十卷本《鲁迅全集》倾注全副心力;他还写有大量文艺评沦,著有我国在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学读本》和《文学论稿》,并在文艺理论领域里提出过许多震慑人心的见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大众情人”、印尼史学家。他就是堪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为侪的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勇将王任叔(巴人)。  相似文献   

17.
<正> 郭沫若不仅创作了不少悲剧剧作,而且对悲剧艺术也有不少理论阐述,形成了他较为明确的悲剧观。他曾在《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一文中说:“悲剧的教育意义比喜剧的更强,促进社会发展的方生力量尚未足够壮大,而拖延社会发展的将死力量也尚未十分衰弱,在这时候便有悲剧的诞生。悲剧的戏剧价值不是在单纯地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起人们把悲剧情绪化而为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对悲剧的诞生和本质,悲剧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中国文学史上抒响甚远的作家有过许多精辟论析,对陶渊明的研究,便是适例。“用别一种看法”鲁迅根据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将统治阶级的文学分成廊庙文学和山林文学。他说:“中国文学从我看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 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二) 山林文学。”(《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这是在中国文学史论中对纷繁如烟、浩淼似海的文学现象的第一次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悲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认为,它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马、恩的悲剧观着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革命悲剧的特质,鲁迅的悲剧观源自他的以旧社会为背景的平常悲剧。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悲剧的发生、特征、意义又将如何体  相似文献   

20.
十年沉默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在1908年发表《破恶声论》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之间沉默的十年的鲁迅的内心世界,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鲁迅在酷烈的沉默与荒原感中,通过“反省”,打破了将自我神圣化与英雄化的神话,生发了有罪感,找到了作为“中间物”存在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历史定位:正是这样的彻底的批判、怀疑精神使鲁迅必然地走向五四;另一方面,鲁迅在文网密织下的自我麻醉,使他“沉入古代”,“沉入民间”,在魏晋、浙东文化中,寻到了自己的根,并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黑暗体验,这又是五四时期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这正是鲁迅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