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已多有讨论康德、柏格森等西方哲学家对张君劢"科玄论战"的影响,而论战期间来华讲学并与张君劢有密切交往的另一位哲学家--杜里舒其影响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①本文主要探讨德国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对玄学派主将张君劢进行"科玄论战"的具体影响,以更深入剖析张君劢论战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吸取了杜里舒的"自由意志"、进化论、形而上学等思想与经历.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作为唐代与李白、杜甫比肩的伟大诗人,他所标榜的"为时为事"的诗歌主张,是对从<诗经>、汉魏乐府到杜甫的以关注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为主旨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也在一定意义上启迪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艺术观的诞生.由此显示出,白氏的诗歌主张在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及其属于未来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艺术观说对当时的艺术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着现代美国艺术的发展,改变了美国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当年美国兴起的第一个艺术运动——抽象表现主义在经验是艺术的基础、艺术表现中包含着情感、艺术内容是道德的等理念中充分体现了杜威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6.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昆德拉与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既在存在观念上有内在联系,又在入思方式上形成深刻差异.以塞万提斯为例,昆德拉指出了哲学家对"存在"领域的遮蔽以及小说家对敞亮"存在"的独特贡献.小说的相对性立场与怀疑论态度,使其中的"存在"成为一种对话式、开放自由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式的思辨概念.穆齐尔所代表的小说"第三时"美学--沉思的美学,在把握存在主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而这一沉思的传统在20世纪遭到漠视.重新发扬小说"诗性地沉思存在"的传统,正是当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三百年间西方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诗人(艺术家)各不相同的规定和表述,直接来自言说者艺术观的差异,对各种艺术观的历史化处理将会揭示它们与特定意识形态和历史背景的关联.近三百年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再到跨国控制的发展历史以及由此决定的意识形态结构地形的变化,在总体上召唤着理论家和批评家作出应答,他们主要围绕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轴设计的各不相同的诗人形象都是对这一召唤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1788~1860)与传统中国哲学家--特别是朱熹(1130~1200)--的相遇,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跨文化哲学解释学的有价值的借鉴和领悟.叔本华相信,他的作为生存(ex-istence)的形而上学基础(ground)的"意志"概念与传统中国哲学中作为本性(nature)原则的天的概念之间有着某种共鸣.本文试图阐明,对"意志和现象(phenomena)"的叔本华式的"一-多"形而上学与"和(harmony)"--中国传统儒家将其描述为存在于天人之间--进行一个鲜明的对照,以期这个中国与西方形而上学间的有价值的区分能够导向一种有关比较的哲学解释学的具有吸引力的新理解.这种理解在西方寻找唯一的统一的绝对真理之坚决主张中较少被触及,但在传统中国对"不同的传统间的融合"(如"三教合流")的探讨中则较多地谈到了它们.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Freud)的潜意识理论(the Subconscious theory),挖掘诗歌中"我"的潜意识并进行分析,认为该诗中的"我"具有三大心理特征:刻意保持距离、惧怕被遗弃以及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引发的内心矛盾与挣扎.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死亡观--对死亡和永生的抽象理解,而且更多地寄托了诗人对爱人离去的哀思,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对爱情和生命痛苦的思考,以及醒悟后的坦然和平静.  相似文献   

10.
曹葆华在中国新诗--尤其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其成就:其一,他的诗歌创作取得突出成绩,独创了一种意象奇谲、拥抱现实的苦吟风格.其二,他系统大量地译介西方现代诗潮理论,不仅带动了现代主义诗潮的成长、同时推进了中国诗歌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其三,他以个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用于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带动一批年轻诗人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南都学坛》2002,22(2):98-103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的“天人观”,是其宇宙观(“天人相分”)、认知观(“天地之道”),在价值现上的综合体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性命题。文章在揭示“天人合一”而致“均衡和谐”的多重多向结构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老庄道家由认知“真”(“天”)、践行“善”(“人”)、乃至实现“美”(“和谐”)的内在逻辑与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13.
孙悟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在赋予他生命的同时即赋予他以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由的天性超 越自然时空、超越社会,本应肯定乃至赞赏,但无限膨胀便与文明秩序冲突,产生颠覆性,为此有必要用“紧箍咒”加以限 制。可惜在《西游记》里这种限制常常不适当,变成压制自由违背人性的滥施刑罚。小说用“紧箍”象喻人间社会的各种 制度法规,颇具意味。因此,“紧箍咒”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4.
在贾谊哲学思想中,天地万物是道与德以数字"六"为基数衍化的结果,而且,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六"与道、德便内在于天地万物.因此,数字"六"不仅具有本源地位,而且具有本体地位.贾谊这种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在创造性地阐释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政治中人的“君子”必须“克己复礼”。这与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仍能给予当代人们以重要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6.
易卜生戏剧中婚姻男女地位与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偶之家》、《群鬼》和《海上夫人》是易卜生戏剧中比较集中探讨婚姻中男女地位和关系问题的戏剧。这三部戏剧揭示出男人与女人在婚姻中经历了和谐(《娜拉》)——对立(《娜拉》《群鬼》)——无奈(《群鬼》《海上夫人》)——新的和谐(《海上夫人》)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描写了和谐婚姻关系对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娜拉、阿尔文太太、艾梨达三个女主人公的塑造,反映出易卜生对人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所体现的阐释学思想,既是四库馆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古代阐释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四库全书总目》中,四库馆臣多言及"文士"和"讲学":宋明时代的两类阐释者及其所代表的阐释模式,并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批判,意欲在超越的基础上寻找更为合理的阐释模式。四库馆臣对宋代《诗经》注解文本的批评之中,亦使用了这一组概念,成为研究其阐释学思想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8.
高惠娟 《南都学坛》2006,26(6):49-51
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已超越了疾病的医学意义,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意义,而且也被赋予了某种叙述功能。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其叙述过程和结构中,病场景和病本身成为一个构成整体结构和突出表现作者意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汉语节律朗读和语言双码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语节律朗读可以调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把朗读文本音节序列称为汉语单码认知,把"字里"音节的和"字外"节律的双重整合的节律朗读称双码认知.单码认知是节律朗读的基础.节律朗读必须以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为前提,通过"字里码"和"字外节律码"的双重整合编码朗读,可以恢复作品原有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民国叙事抛却展现社会风貌和历史图式的固定层次,而专注于展示与传递个体的存在状态:人是被历史拨弄的无能为力的对象。这样作家就把历史感作为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段,纳入自己的整个艺术框架,从而使民国时代在小说中的出现变成了一个美学上的问题。但这种转变也使民国时代的社会形态和精神特质从文本中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