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研究考察人类历史上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实行公务员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更坚定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一在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机构和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如在我国有“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官员六十名”①的传说。但是,原始社会还没有后来意义上的官吏。国家产生后,才有了官吏队伍,从而也就产生了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从人类历史上看,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有下列几种。(一)世袭官职制。这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亦称为“世官…  相似文献   

2.
[摘要]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因而既“隆礼”也“重法”,其“礼”、“法”观念具有较为明确的制度属性与丰富的制度伦理蕴涵。荀子“礼”、“法”制度设计中的“明分使群”、“明刑弼教”的伦理本质与维护等级秩序的社会功能,以及相应的制度评价体系的建构,是其制度伦理精神的基本体现;而“圣人制礼”和“礼三本”论则为荀子论证礼法制度存在与运行之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荀子的制度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制度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商品房预售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一房两卖”,“先抵后卖”和“先卖后抵”等典型问题,指出明晰商品房预售各环节债权与物权的对抗效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对与之有关联的一些特殊制度,如登记制度、侵害债权制度、撤消权制度等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职田制度既是一项土地制度,又是职官制度的补充,是作为一项廉政措施而实行的。与其前身西晋北魏隋唐时的“菜田”、“公田”、“职分田”制度相比,宋代职田制度具有给田范围小、给田数量多、经营形式自由等特点,反映出宋朝政府鼓励官员外任、吸引更多的士人从政的意图。尽管职田制度在实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没有达到养廉革贪的预期目的,但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地方统治有重大意义,因此不能将这一制度全部否定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尝试以“体”与“制”为框架,借用“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解读东晋的郊祀制度。认为这个制度以师古、适用为原则。既有依王学的改造。也有对郑学的择从。不断地清除淫祠杂祀“小传统”,向礼经“大传统”回归,其理性化、工具化的倾向突出。  相似文献   

6.
律师辩护“全覆盖”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值班律师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律师辩护全覆盖迎来契机。但囿于“法律帮助”的有限性,应警惕以“法律帮助”取代“辩护”。有必要在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中重新审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结合域外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进行科学设计。原则上应当以经济困难作为适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标准,合理界定强制性指定辩护的范围,充分发挥值班律师的作用,积极推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律师辩护“全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短线交易”归入制度源始于美国,是一项对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进行规制,对公司的利益进行保护的制度。此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的内部人,通过职务之便利用内幕信息从事“短线交易”。本文以“短线交易”归入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短线交易”归入制度的概括性介绍,阐述了短线交易与内幕交易的区别,突出了其特性和存在价值.并对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以及域外的制度分析介绍,从构成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在主体范围和配套制度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有经济、伦理、社会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根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亲亲相隐”制度的价值进行理性分析,“亲亲相隐”制度在当代仍然具有其独特的刑事立法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刑事法制中适当引入“亲亲相隐”制度,这既是继承我国法制传统中相隐制度的合理成分,也符合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经济、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之为制度创新,首先是人的意识观念问题;这些年来西学东渐,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所谓“本土化”就是一例。就中国改革的思路选择来说,既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技术实践问题。制度演进和制度变迁史上若干正反事例表明,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自负”在制度形成中的“权重”,这又进一步决定着制度创新的结果。中俄改革思路在现象形态上没有“同名”性,但在“制度创新”的意义上,它们却都是历史的选择而非改革者或决策者的意愿。  相似文献   

10.
善意取得制度是体现民法物权中交易安全价值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在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已经确立了该项制度的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善意取得制度这一以“善意”为构成要件的制度,各国不同立法和学理在对它的具体认定上,一直存在着分歧,而对“善意”认定的正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善意第三人物权的实现。本文尝试着从善意取得制度中认定“善意”的若干要素出发,对“善意”的认定提出一些拙见,尤其是初步构建出了以公示公信原则为基准的客观认定标准,以求抛砖引玉,对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善意取得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李清德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和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2.
“科研老板”现象是一种事实判断而不是一种价值判断,“科研老板”现象及其“问题化”有其自身的制度逻辑。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下,可以通过制度的存量变革、增量改革和边际革命三种方式来进行制度创新,避免和扼制“科研老板”现象“问题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清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升转与考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察制度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其监察功能,与监察官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清代统治者对此认识较深,从其选任、升转与考核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形成了对监察官员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本文以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制度进行了考证与研究,以期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起到“察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J“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今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的实现,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兴中华和促进世界进步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基础作一探讨,从哲学的高度把握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实践性、可行性。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时代的精华就是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经济学和政治学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经济人”与“政治人”假定都有其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和政治学制度研究在某些方面的无效性。本文在扬弃“经济人”和“政治人”假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制度人”假定,并以此为基点,试图解决传统社会学制度研究中社会制度的制约性与个人行为的自主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困境,为制度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刁忠民著述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已由巴蜀书社于1999年5月出版,全书约20万字。 宋代的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特殊政治制度。它将秦汉以来的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合而为一,并形成了御史和谏官的集团势力,成为与宰辅并列的两大政治势力,是宋代皇权与相权这种天平上最重的砝码。而既往的研究往往将其列入监察制度的范畴,这显然是有局限的。在《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中,作者从“建置”、“事权”、“选任”三个方面,分三章十六节对宋代…  相似文献   

17.
“八议”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刑事审判程序中对八类特殊身份的罪犯报请皇帝或朝廷议决减轻或免予刑罚的制度。文章以“八议”制度为出发点,对“八议”制度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从我国国情深入探讨“八议”制度的现代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本轮司法改革中最具影响力的改革举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自提出以来就引起热议。二者在顶层设计呈现并行不悖、良性互动的外衣下,实则存在两向构造的冲突,在实践中则外化为“检察主导”与“审判中心”的逻辑争议,以及背后反映的利益碰撞。为防止该逻辑争议与利益冲突对司法改革的全面推进形成掣肘,有必要回归制度设计原点,立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原则语义,从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探讨“认罪认罚从宽”与“以审判为中心”在践行过程中产生冲突的原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穆峰 《金陵瞭望》2007,(24):33-33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知道”、“报告长官,不知道”,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这就是制度。  相似文献   

20.
监察制度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能否有效发挥其监察功能,与监察官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清代统治者对此认识较深,从其选任,升转与考核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形成了对监察员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本文以大量的文献材料,对这些制度进行了考证和研究,以期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起到“察古知今”,“鉴往知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