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余秋雨散文之“得”为:(1)赋予当代散文一种雍容的气度(自信、从容、理性与节制);(2)使当代散文有了弘厚的文化景深(文学、文化与学术);(3)为当代散文文体增加了两个新元素(文化与学术)。余秋雨散文之“失”或不足在于:(1)情思的矫饰或失真;(2)结构的模式化处境;(3)学术元素于散文的异类性质。  相似文献   

2.
新诗戏剧化的原则是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新诗戏剧化体式的典型类别是新诗戏剧独白体、新诗戏剧旁白体、新诗抒情诗剧体和新诗戏剧对白体 ,本文对闻一多、卞之琳等优秀的新诗分别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 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 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是对新诗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戏剧化"取戏剧的两层含义,即客观、间接与矛盾、冲突.九叶诗人的创作在事实上阐释了袁可嘉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董伟建自80年代后期以来,余秋雨先生陆续发表了以“文化苦旅”为题的系列散文,结集出版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这些散文集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相似文献   

7.
亨利·詹姆斯被归在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却很难以戏剧家的身份被人们所记忆。在里昂·埃德尔的努力下,詹姆斯的戏剧创作逐渐走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人们开始关注其戏剧写作对小说的影响。詹姆斯小说中的戏剧化书写并非是他在戏剧创作失败后尝试的一种移植,他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实践是贯穿始终的。笔者选用詹姆斯早期和后期小说各一部,探讨其惯有的戏剧化书写的艺术特色——通过转移视角、隐匿作者、打造戏剧场景等手段为读者搭建一个舞台,营造出直观的现场感,小说的艺术张力因此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社会现实对新诗的要求、新诗艺术律动和接受外来影响三个方面讨论了新诗戏剧化的产生;并以徐志摩、闻一多、卞之琳的诗创作为代表,从新诗戏剧化的核心处比较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成就。最后,从中西诗学的差异、古今审美的分歧和戏剧化的具体运用三个方面考察了自徐、闻、卞以来新诗戏剧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来进行散文创作的 ,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表现对象 ,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部分 ;一是来自作家 ,独特地域渗透着独特情感。当代四位作家余秋雨、素素、贾平凹、张承志等的地域文化散文主要分别展示为江浙文化、东北文化、秦地文化、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依仗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写下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余秋雨以其卓越的创造突破了当代散文的某些程式。我们期待他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备受专家与读者的钟爱和赞誉.原因在于:一、他的散文重在揭示历代先人特别是文化人生命活力的萎顿及其原因,激励今人从反思历史反省自我中重掘中华民族生命的潜能。二、他的散文具有丰腴沉实的理性内核和深广浓郁的情感蕴藉,既以理动人亦以情感人。三、他的散文被公认为大手笔撰写的大散文,其成功表明: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两大支脉能够互相交汇。  相似文献   

13.
任何国家的电影表演史,最初都是承接着戏剧的遗产而发展的。当电影表演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电影化与戏剧化的异同认知问题,甚至出现“去戏剧化”表演思潮。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的形成契机以及攻防双方的观点,确立了电影化和戏剧化表演博弈的基本思维方法与路径。它们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复杂的纠缠关系。虽然双方在观点上是对峙的,在实践中却是悄然接受对方的有益“养分”,是互为渗透与变革的。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作品以秋千为意象,我们称之为秋千词。唐宋秋千词的戏剧化因素十分突出。主要体现为:以秋千佳人为主角,写其悲喜心理和形态之美;以秋千院落为故事发生地点,具备戏剧场景特性;作品中有一定的故事冲突,体现出戏剧情节的效果。这些特色备受后世文学批评家关注,并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5.
戏剧化追求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之一,也对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诗歌的戏剧化主要体现在以具体物象代替思想情感、追求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诗篇结构的营建,由此形成现代诗歌的暗示性、间接性。  相似文献   

16.
李渔认为话本为无声的戏剧,那么他对戏剧剧本的认识同样适用于话本,用他的戏剧理论观照其话本创作,我们发现他的话本带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结构集中紧凑,针线细密,语言通俗易懂,务求肖似,注重喜剧情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戏曲发展出现"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进入1950年代后表现为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影响,戏曲的程式与表演传统逐渐丧失。其根源不仅来自现实,还可以从诸如李渔的戏曲理论尤其是"结构论"、"非奇不传"论溯因,这些观点与现代戏剧理论颇多契合,这使得人们在理论观念上出现一种误导,放大中国戏曲"戏剧化"作用,使其追求走向极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戏曲优秀的作品也都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但除此以外,中国戏曲更重视诗化、诗性和写意空灵。而且所有这些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最终都变成体现中国戏曲写意和诗性总体原则的有机构成。近年来戏曲创作与理论学术之本体回归,是人们对戏曲发展的自觉和反思,立足戏曲本体,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和原创的戏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戏剧独特的戏剧要素和构建方式为哈代提供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结构和有机的形式 ,不仅使他的威塞克斯小说在美学上独树一帜 ,而且还为英语小说建立了一种新形式———相对单纯的背景、精巧的结构、不枝不蔓的情节 ,代表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英语小说的变革要求。虽然这种形式与后来小说界的“非戏剧化”的倾向背道而驰 ,但它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陈规仍不失为一种背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参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进程和余秋雨的理论文字,从文化的思考和意蕴的开掘、文化良知和健全人格的建构、仪式感的营造和诗性语言的锤炼等方面,阐释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征,对余秋雨研究做出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