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韦伯都曾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进行过研究。虽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但结论似乎很接近。马克思对该问题的解释并非仅仅停留在说明不发达的生产力导致自然经济结构停滞不前,而是强调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韦伯对该问题的解释常被理解成“文化决定论”,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是从社会政治结构方面来分析东方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合乎逻辑地将这种政治结构形成的根源归结到土地所有制结构上。作者认为,马克思与韦伯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不仅近似“殊途同归”,而且从韦伯的理论中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影响的印记。这说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引  言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韦伯经济社会学研究有了较大的改观。一个重要原因是 ,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社会学内部出现了知识更新 ,也即出现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新知识和新的研究取向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回到韦伯” :或试图从韦伯那里找到新概念和新方法的知识支援 ,或想从韦伯那里寻求进一步转化或超越的新思路。如果说西方新经济社会学领袖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Swedberg[eds .],1992 :导论 )对韦伯经济社会学的兴趣 ,主要来自其对社会结构或网络分析的知识支援的需求 ;那么 ,其他西方…  相似文献   

4.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因果关系 ,还是亲和关系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 ,大量的学者 (尤其是中国学者 )在谈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时 ,往往喜欢从韦伯的这本书出发。要么指出韦伯忽视了其他文化 (尤其是中国文化 )的某些方面———它们对现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要么指出韦伯并未发觉中西文化差异的更为重要的和更为精细的方面。① 但是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是从外部对韦伯进行批评 ;它们都存在一个前提 ,那就是 ,承认“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是有一定的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有3大农村调查:一是毛泽东于30年代在苏区的《农村调查》,它的价值和意义,人所共知;二是费孝通30年代在江苏的农村调查,《江村经济》发表后,名扬海内外,尤为社会学界所称道;三是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30—40年代对东北、冀东和华东的农村调查,其时间之长(  相似文献   

6.
韦伯关于中国文化论述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一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得失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管见,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韦伯像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欧洲思想家一样具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倾向,这导致他在论述包括中国宗教在内的东方宗教时显露出极高的睿智和洞见,同时也含有许多曲解和误读。譬如,他判定道教是纯粹的非理性,进而把包括儒释道三家学说在内的东方宗教界定为神秘主义类型,并与西方的禁欲主义宗教—文化类型对列成犄角之势,构成了韦伯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化—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格局。文章认为韦伯对中国文化的这些见解既和他的比较研究的理想类型有关,也与他思想深处源于古希腊的理性哲学和中古希伯来的信仰意识所奠定的欧洲文化统一性具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实践越来越被人们视为培养大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纵观两年来广泛的报导,我们看到:理解、沟通已成为活动的主题。这与传统社会实践形式有很大不同,那么这一主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调查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沟通。(一)、沟通,为大学生与社会其它成员提供心灵碰撞的途径,从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消除阶层歧视观念,增  相似文献   

8.
经国家体改委批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于1987年5月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民意调查机构——中国社会调查系统。 该系统是在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的。1984年以来,该研究室组织了关于价格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劳动制度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改革中的价值观变迁、改革中的行为规范等14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为改革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社会心理背景材料。在国内外舆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关注韦伯与史华慈对中国古代思想解读的关键差异,以及两人在强调中西文明伦理自觉性上的相通性。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在方法论和基本概念的使用上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史华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韦伯的思想遗产进行了积极对话。韦伯的“文明比较”与史华慈承自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代表着看待中国古代文明的两种立场。本文从“‘天-命’与超越性秩序”“‘礼-仁’与人格秩序”“‘学’与社会和政治秩序”三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异同。史氏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超越性以及实然秩序和应然秩序之间的分歧,同时也追随韦伯,认为文明现代性的基础需要从自身的伦理资源中去发现。这意味着中国儒家思想同样包含着韦伯所认为的独属于西方宗教的伦理自觉性,以及此种伦理与世俗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流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健康不平等现象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即社会因果论和健康选择论。以往研究主要通过追踪数据来检验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本研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产生机制,并从侧面比较了这两种理论的解释力。本研究强调健康不平等是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再生产,而社会流动是降低社会阶层地位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因而,本研究假设,是否发生社会流动对于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向(下向)流动能够促进(降低)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降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健康梯度。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方向和距离)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显著作用,但只有长距离的社会流动才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或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在当前中国背景下,社会因果论的解释力强于健康选择论。社会流动在健康不平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混合作用,有助于降低健康不平等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外学术界在论及韦伯对传统中国为什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时,强调韦伯有关儒教伦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忽视韦伯对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的制度分析。本文认为,后者在韦伯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韦伯称传统中国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家产制。一方面,国家权力专断、随意而无所不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财政与统一的官僚制度,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这样,国家既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规则,又阻碍异质制度因素在旧体制内出现。  相似文献   

12.
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价值中立与理性诚实韦伯关于“世界脱魔”的说法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在理论上把“诸神复活”视为现代人面临的价值领域的基本现状。对韦伯世界观进行的批判 ,大多都是从这个问题切入的。麦金太尔不仅把韦伯归入“情感主义”伦理观之列 ,并认为韦伯的世界观就是“当代主导地位的世界观”(麦金太尔 ,1 995 :1 37)。哈贝马斯从另一侧面批评韦伯因强调工具理性而只能把价值领域视为无法通约、缺乏共识的主观世界。然而 ,无论麦金太尔还是哈贝马斯都不会否认 ,在宇宙大序不复存在的现代社会 ,价值多元性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 ,…  相似文献   

13.
社会声望,也被称为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综合性价值评价。换言之,是指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与经济地位差异相比较,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持久的影响力。韦伯在其著名的《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对经济分层(阶级)与社会声望分层(身份)加以区分并进行比较。他认为,社会声望分层由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所决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影响,而经济分层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则不那么直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差异导致了社会差异,或者说,经济分层与社会声望分层相吻合,社会分化才得以结构化,即产生了阶级或阶层,形成了阶级结构或阶层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当前我国各职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系统研究,力图澄清一些理论上的偏颇,从而对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能够有比较完整准确的理解。同时,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在东方革命和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并基此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些理论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探讨。 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启发主要有:着眼于生产方式的改革,将其作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实质内容;从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出发促进商品经济建设、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各个领域改革的配套与系统工程;改革与开放应相辅相成,以自身的变革作为对外开放的支撑。 本文还就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抽象意义上和在具体、历史意义上的区别等问题作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谈者 :艾华 (HarrietEvans) ,博士 ,英国威斯特敏斯特 (Westminster)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讲师李银河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时 间 :2 0 0 1年 1月 1 1日地 点 :北京一、关于本质主义李银河 (以下缩写为李 ) :本质主义这件事在中国女界有争议。我介绍过一点西方女权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本质主义是有问题的 ,不能说某些性格必定属于某种性别 ,比如说 ,女人就是柔弱的 ,男人就是刚强的 ,女人就适合扮演辅助性的角色 ,男人就适合当领导。似乎人的社会性别角色是由他的本质决定的。批评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6.
孙飞宇 《社会学研究》2007,22(4):207-217
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理论著作,《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Suffering:A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suffering)?埃恩·威尔金森(Iain Wilkinson)回顾了苦难与痛苦(pain)在现代社会的意涵,综述了马克思、涂尔干,尤其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关于现代苦难的意义,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哲学中汉娜·阿伦特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作者认为,对于苦难的讨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他的提问是“苦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一个是理解社会学的角度,其提问是,“社会学家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7.
凝视与社会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 言一方面 ,有关社会行动的社会学讨论始于 2 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韦伯 ,至今仍讨论不休 ,尚未定论 ;另一方面 ,既然社会行动牵涉“人”与“人群”的问题 ,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讨论。本文的讨论采用了双线世系 ,即同时采用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两个世系。与本文讨论有关的人物 ,前者主要是韦伯、舒茨、帕森斯、加芬克尔 ;后者主要是康德、黑格尔、胡塞尔、舒茨、利科。他们的言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一 )舒茨既是社会学家又是现象学家 ,他合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和韦伯的社会行动论 ,开创了他的现象学社会学。 (二 )加芬克尔是帕…  相似文献   

18.
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谈者 :戴慧思 (DeborahDavis)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汉龙 (HanlongLu)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时间 :2 0 0 1年 5月 1 4日地点 :上海波特曼大酒店 (RitzCarltonHotel)消费作为观察与研究社会的一种方法卢汉龙 (以下简称卢 ) :耶鲁大学戴慧思教授编辑了一本名为《中国城市消费革命》的书 ,2 0 0 0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来自 1 997年在耶鲁大学召开的“中国消费文化”理论研讨会。会上有来自不同院校和系别专业的中国研究学者参加。会上提交的论文都是…  相似文献   

19.
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微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基于个体层面的微观视角,运用在武汉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背景、反福利价值观、福利依赖等因素对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失业者的再就业行为和选择受到再就业福利、失业责任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再就业福利的获取(再就业培训等)有助于失业者寻找工作实现再就业;个人失业责任认知对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正面激励。我们发现,社会救助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即是说调查数据不能肯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构产生福利依赖的现象。我们认为,鼓励再就业的制度设计更能有效帮助失业者再就业。  相似文献   

20.
陈序 《现代妇女》2013,(11):35-35,40
社会学家三大思想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奠定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分基本视角和分析框架,对当前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分层研究既是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也是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结构现状的关键之一,从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出发理解其社会分层思想,有助于更深刻、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