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日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农民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从而使中国的流动人口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特别是国家对粮食的购销政策的松动.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人口从西部向东部、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均已超百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汉族聚居区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到处都有流动人口的足迹.农民工子女要么和父母在城市生活,要么在家乡,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农村人口流动 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据悉,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7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2亿劳动力会涌向城市。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过程,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并作用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一、农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最基本的含义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转化包括就地转化和农村人  相似文献   

3.
流动青年初入城市,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群隔离现象会严重阻碍群体融入城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尝试对当前流动青年面临的社群隔离及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湖北省流动青年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剖析发现,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落户意愿不一致,虽然事实性定居意愿强烈,但是制度性定居意愿却偏低;青年群体流入城市后产生社群隔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会对其身份认同和城市定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身份认同影响显著;当流动青年产生社群隔离时,其身份认同对于定居意愿的影响将会变得不显著。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完善流动青年户籍制度的保障,并积极鼓舞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减轻社群隔离现象,从而形成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以湖南省青玄村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生代”这个词 ,学术上有四种用法。一是将其等同于第一代独生子女 (池福安 ,1 998)或曰第五代、“新人类”(沈杰 ,2 0 0 1 ) ;二是将其等同于青年人 (吕杰 ,1 995 ) ,三是指特定人群 ,如出生于一个特定年限的作家群 (金汕、孟固 ,1 997)。四是指称上个世纪 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流动人口 (王春光 ,2 0 0 0、2 0 0 1 )。罗霞、王春光认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他们年龄在 2 5岁以下 ,于上世纪 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 ,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第一代农村…  相似文献   

5.
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般而言 ,城市贫困问题是在 2 0世纪 90年代后才逐渐显露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目前人们所讨论的城市扶贫大多局限于 90年代以后的有关政策。事实上 ,90年代以前 ,城市贫困也一样存在 ,不过 ,它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 ,即所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对低下。发端于 1 978年的经济改革 ,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 ,迅速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使全体社会成员摆脱贫困状况 ,走向共同富裕。从这种意义上讲 ,城市扶贫与农村扶贫一样 ,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但是 ,由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城市改革相对滞后一些…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善主要有三种方式:1、农业的产值增加及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就业;2、到城镇流动就业;3、身份转变,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都大大下降,同时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速度也明显下降,尽管户口转变的速  相似文献   

7.
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近年来 ,中国的人口流动浪潮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快速城市化的一个表现。从 1 983年开始 ,以循环流动为主要方式的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根据 1 997年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结果 ,目前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中大约各有 30 0万暂住人口 ,① 其中大多数为农民工 ;调查还表明 ,两市各有大约 50万名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已居住 3年以上。现阶段中国人口的流动主要是以两种方式实现的 :即通过正式的户口变更而实现的迁移和并不具备户籍从原籍到流入地的官方变更的临时性流动 (这部分人口称为“流动人口”) ,其中后者为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8.
高学历流动人口是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重要力量。通过对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专科以上学历流动人口调查表明,大城市高学历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存在以男性为主、女性比例上升,中青年占主体,居住处所类型以出租屋和单位宿舍为主,职业以企事业单位职员为主,失业率较高等特征。基于此,提出优先开发高学历流动人口,提升城市人力资源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开始出现举家随迁的流动模式,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也由此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在步入成年后,出现了内部较大差异的分化;但无论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留驻城市或返乡就业、创业,都是当前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现代劳动力。对916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完成其义务阶段教育后,能继续留驻流入地的人员超过了一半;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后去向不明的,多为社会特征水平偏低者;城市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家长特征水平上偏低。因此,应以国家宏观需求和个体微观分化的特征为立足点,对该群体后义务阶段的管理与教育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合"是西方移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中,通常更多考虑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目前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研究的普遍思路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流动儿童对城市和农村的认知,或从城市认同的角度分析流动儿童是否对流入地产生归属感,是否形成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进而推断其主观社会融合程度的好坏.尽管有学者提出了流动儿童多元身份认同概念,对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前提假设提出了质疑,但突破城市融人身份认同的探讨不多.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也随其父母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出现了社会认同的困境.社会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各界必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贫穷落后——真的不是我的错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以联产承包制为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业人口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农民自身也逐渐可以支配自己的劳动权利,获得了流动就业的自由。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最先从沿海地区开始的改革开放, 迅速激发了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来自农村的数以亿计的剩  相似文献   

14.
杨舸 《城市观察》2014,(2):48-55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正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流动儿童仍面临以下问题:接受义务教育情况明显改善,但流动少年在城市继续升学存在困难,就业弱势状况明显;跨省流动儿童的平等权益保障存在盲区,流动儿童集中的重点地区反成"不友好"城市;儿童进城有经济困难,产业工人家庭难团聚;流动儿童仍然不能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入托、入园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以满足流动人口及其家属的基本公共需求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从财政转移机制、改革高考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入手解决流动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大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沈阳、西安、重庆八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情况作了综合考察和分析,指出大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给城市生活带来多方面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文中还指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情况下,大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激增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和集中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缓解大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城市角色,但童年时代留守或流动的不同经历对其社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对511名"90后"农民工的调研发现,父母与子女团聚的抚养模式对于子女的社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而一直与父母分离在农村留守的童年经历,会对子女成年后的城市适应、职业发展等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两亿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其中大部分为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城市经济和社会非常需要他们的劳动力,但在最初,城市并不情愿全方位地接纳他们,不情愿向他们全面提供城市人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导致他们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遭遇很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静 《现代交际》2011,(3):101+100-101,100
"香蕉人"即华人移民后裔由于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不觉中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从小生长在华人父母的文化中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华人移民后裔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被中国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徘徊,寻求认同。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出现的流动人口大潮,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流动。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大变迁的集中反映。本文不但探讨了流动人口的数量、类型和构成,还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特点和成因,对于正确认识和控制当代中国流动人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年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国内对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及其影响给予极大的关注.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数据,从就业流动频率、流动层级、就业保障三个角度归纳出我国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特征;梳理了就业流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各种理论假说;提炼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之考察了青年农民工就业流动影响的中间变量;最后基于实现有保障的就业流动目标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