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高僧空海大师,为了入唐求法跟随日本的第17次遣唐使船来到中国,收获很大,对佛教和中国文化造诣很深,创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留唐日本僧人灵仙,是参与汉译佛典的唯一的日本僧人,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此博学的一位高僧,却没有人为其树碑立传,成为千古之谜,需要后人作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然是北宋时期第一个入宋的日本僧人而名垂史册。(?)然留宋三年,巡礼了汴京大小寺院。还参拜了五台山国清寺和洛阳白马寺,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也是第一个将日本万世一争国体介绍路中国的日本人,“(?)然献书”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奝然是北宋时期第一个入宋的日本僧人而名垂史册.奝然留宋三年,巡礼了汴京大小寺院,还参拜了五台山国清寺和洛阳白马寺,回国时带回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也是第一个将日本万世一争国体介绍给中国的日本人,"奝然献书"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的彰显个人自由的特点而言,日本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集团的力量,具有丰富内涵的团体意识也是日本最突出的民族心理。日本集团意识时日本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日本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文化 (本土文化 )乃是构成“日本文化模式”的内在根据 ,它仍然活在今天日本文化的“背影”下 ,并决定着今日日本文化的基调 ;而外来文化一旦进入日本 ,都深深打上了日本“烙印”,经历了“日本化”变形。日本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坚持了本土文明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也多层次地引进吸收了外来文化 ,从而形成“绳魂弥才”、“和魂汉才”、“和魂洋才”、“和魂美才”的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的彰显个人自由的特点而言,日本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集团的力量,具有丰富内涵的团体意识也是日本最突出的民族心理.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在1920年代发动“古史辨”的讨论,引发学术界轩然大波之后,留下不少自传体的文字,详细解释自己的成长道路。顾氏出身苏州书香之家,自小受到祖辈、父辈的严格教育。但在其6万余字的《〈古史辨〉自序》中,他却很少提及其父顾柏年(号子虬)。相反,他的自述、日记、书信等材料揭示,他们父子之间在求学、婚姻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与冲突——顾颉刚对其父亲抱有敬畏大于亲密的复杂情感,使得顾颉刚几次间接或直接地反抗父命。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对马丁·路德违背其父亲的意志,进而发动宗教改革的精神分析,颇有可比之处。1918年,顾颉刚妻子吴徵兰去世,他又奉父命于次年再婚等事情,促使他反省封建父权,在《新潮》发表《关于旧家庭的感想》的长文。1920年秋他自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一方面检讨古史的真伪,另一方面又与父亲产生激烈的冲突,最终使他在三年后与父亲分道扬镳。顾颉刚对其父的抗拒和反叛,为我们理解他之抨击古史的真伪,批判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情感分析的视角和情感史研究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解玉峰 《学术研究》2007,(9):141-145
二战以前,中国学(汉学)研究主要为经史百家之学,其研究方法也以经典文献的研读为主,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更是如此。二战以来,以美国汉学为主导的中国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入手研究中国戏剧或中国文化,这种尝试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使传统研究中易被忽略的资料得以发现和珍视,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全面理解中国戏剧或中国文化。但任何研究方法或视角都有其局限,民俗学或人类学研究也有其相应的适域,如果将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化完全纳入民俗学或人类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狭隘和曲解或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承和六年(838)成行的遣唐使,作为唐代中日使节往来的收尾之作,具有多元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同使团入唐的天台僧圆仁,因撰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而名垂青史;然而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携带日本天台宗的疑问请求唐人解答,在天台宗开创者智顗灵前供奉日本皇室的祭品,抄写日本所缺的佛教书籍等.本文聚焦于此项特殊使命,考证出圆仁的使命系受天台座主圆澄托付,而圆澄则为完成开山最澄的"遗命",汇总本宗教义疑问30条遣使入唐"请决";圆仁受托拟赴天台山国清寺寻访名师,但其赴国清寺寻师请益未获唐朝敕准,于是将使命托付给同船入唐且获准留学的圆载.圆载在履行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府、佛教界、民众广泛接触,其间产生多种传存至今的唐代珍贵文献,包括<维蠲书状><唐决集>(<圆澄问广修答><圆澄问维蠲答><义真问维蠲答>等)、台州刺史滕迈的<书状>及<判印>、圆载写并跋<法华经五百问论>、唐人写经<金光明经>残卷等.上述中国失传而日本留存的文献史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海盗与普遍管辖是相伴而生的,且因海盗而起的普遍管辖辐射着其它普遍管辖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本文首先论证了对海盗进行普遍管辖的合理性,并基于先例和与海盗相类似的本质特征,推出其它普遍管辖如对战犯的审判等的合理性。本文的中心议题是:海盗罪的确立是普遍管辖制度的逻辑起点,它已经并正在影响着普遍管辖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谈判,也可以称之为讨价还价;对话,也可以称之为求同存异。从讨价还价的谈判模式到求同存异的对话模式,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前提:首先,需要设定公共论坛的场所约束和商谈伦理的规范约束,公共论坛和商谈伦理可以理解为使对话成为可能的言语场所和行为规范。其次,需要扬弃通过提取公因式方法获得的金规则。金规则是通过提取公因式方法获得的最小共识,其局限性在于其抽象性,只能达到程序共识、原则共识,不能达到具体共识。由此,只能以求同法和存异法来获得具体的共识。求同和存异在一个具体对话过程中表现为辩证关系,求取共识必须以悬置异见为前提。求同法和存异法的定律表明,在整个文化价值的取向和导向中,求同仍然应当以存异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一书提出要把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置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加以研究的新视角,从这一新的视角入手,该书对近代日本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论析,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进而从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视域论证此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是东方哲学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4.
残疾人在日语中称为"障碍者",自二战后至今,日本障碍者福利立法得到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在经历了法的构建时期、发展时期和完善时期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障碍者福利保障法制体系。从法制发展史角度考察日本障碍者福利立法的历史变迁过程,可以发现,障碍者维护自身福利权的社会运动和基于福利权保障的国家责任原则之贯彻是其福利法制不断走向成熟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幽玄"是日本古典文论中借助汉语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学概念和美学范畴,至少在公元12至16世纪约五百年间,"幽玄"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也是日本古典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如果说"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幽玄"则是通往日本文学文化堂奥的必由之门。"幽玄"概念的成立主要是出于为本来浅显的民族文学样式"和歌"寻求一种深度模式的需要,以此促使和歌、连歌、能乐实现雅化与神圣化。"幽玄"是日本贵族文人阶层所崇尚的优美、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雅、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超现实、"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于能乐等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新右翼是日本社会里一股根深蒂固的势力,始终伴随着日本的政治发展进程,构成日本难以摆脱的社会政治问题.与传统右翼相比,日本新右翼有着自己的特征,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诸如政坛新右翼、文化新右翼、宗教新右翼、拥核新右翼、全民新右翼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态势.这些新右翼不仅对日本社会影响较大,而且对中日友好关系的健康发展破坏力巨大,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后日本儿童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尝试着把儿童与大人进行对等地描写。诸如恐怖、事物复杂的两面性、死亡以及异性等儿童不宜了解的话题,也进入到作品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到复杂的外部世界。这种对等描写趋向的理论根据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知识经济条件下儿童趋于早熟;离婚率不断增高,儿童与单亲相处,缩短了儿童与成人间的距离。虽有年龄差距,二者间的界限却很难划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阅读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旅游政策与政府本身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在旅游开发中政府的角色重新定位问题,还有学者开始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反思。政府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最初三十年,正是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并加紧推行侵华政策,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作最后准备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东方杂志>的日本观,走出了最早因日俄战争而"醉心"日本的误区,坚持全力揭露和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反映了国人的民族自觉和爱国情怀,而且在申明大义中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正确地将后者的侵华政策归结于日本现代的政治制度,而将日本民族与日本统治阶级相区别,深切体察并宣传日本人民的亲善与坚信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可贵的理性与宽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