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之交,我国加快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将于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统一高考制度下,分数平等录取线不平等的问题;随着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入学机会上不均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寻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计划性协调的问题;基于我国的国情,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上的教育政策和制度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把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近期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共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讲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针对大学扩招与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我国大学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应对大众化教育阶段新问题的3个观点:1.高校在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功不可没;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仅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变化,其特点是多样化;3.大众化高等教育推动下的传统“就业观”和“知识产业”问题受到冲击,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从2003年已经基本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临界水平———15%,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重温马丁·特罗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发型"、"内涵式"、"均衡化"、"超常规"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实际出发,为了深入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今后必须解决好政府投资不足与干预不当、高等学校产权不清与低效、办学理念不清导致过度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谈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并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至今的短短几年,我国已经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迎击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诘难,一些学者提出了扩招后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与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有别的论点以回避问题.但是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方法,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否无关.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既需要普通劳动者,也需要精英.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大众化与精英化并举,并可从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精英意识、加强政策导向等方面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育经费不足导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下降问题;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造成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问题等。本文用全新的理念对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层次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略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这一新变化,亟需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确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8.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描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提出了促进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大众教育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毛入学率量的增进 ,更是高等教育质的演变。本文引入惯性回归力与涨落力的概念探讨了事物演变的一般机制 ,并据此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所起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进行了探讨 :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将促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演变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也有赖于人们在对待高等教育的观念上从精英转向大众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还必须面对教育自身的信息化。这就需要今天的高等学校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主动接受和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