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学校到学校,是人生小考。从学校到职场,是人生大考。当很多人都在为一次、两次考试失利而懊恼的时候,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积极地面对每一天,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学习、实习,最终踏上职场,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或许,他们在人生小考中没有发挥好,没考出好成绩,可在人生大考中,他们交出的答卷无疑是令人满意的。这群学生,就是我们这个栏目的主角。一起来看看他们作为职场"新人"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对于他的事业的成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心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阳光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可以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身心愉悦,生机勃勃;否则就可能使人处在一种忧郁、  相似文献   

3.
正过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其中还要学会放得下,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般都会用这些话去劝解别人,但当自己面对名、利、地位、得失、输赢,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却就放不下了、想不开了、为什么呢?其原因很简单,你、我、他都是性情中人。真的要想得开、放得下,不仅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还需要自身性格的磨练。一个人的"心态",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人处世的一种技巧,是人生的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个成语叫"高枕无忧",形容处理事情非常顺利,一切皆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心态。"高枕无忧"说的是心态,而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这个成语往往会误导人们望文生义,认为"高枕"不仅会让人"无忧",而且会让人"无病",睡觉时使用较高的枕头有利于人的健康。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高枕"并非"无忧",经常使用高枕头的人反而更容易患一些疾病。经常使用高枕头睡觉的人,颈椎病  相似文献   

5.
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们所固有的,而是垄断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所定义的结果,即一种"标签化"过程。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舆论对"富二代"、"官二代"的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反的逻辑,即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对强势者贴标签,或可称为"逆向标签化",其策略主要包括"特殊个案普遍化"和"具体事实想像化"两个方面。社会结构失衡和不平等是"逆向标签化"的社会根源,而互联网则为这种话语建构提供了信息传播渠道。"逆向标签化"表明,社会心态越来越以"怨恨式批评"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释放了一种"想像的征服"心理。重塑社会心态应该成为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而这需要以一系列利益均衡机制的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意识流"最初尝试的问题上,中国"新感觉派"的"狐步舞",从接受心态来说,"跳"得既时兴又焦灼;从接受实践来讲,似乎"把根留住"的情况要多一些.不过,总体的实际运作水准参差不齐,模仿的痕迹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尽管如此,他们的最初尝试毕竟是当时历史产物下具有先锋性质的一次艺术实验,所以无可避免地要有相当的稚嫩性付出.要不然,哪有往后中国文学繁荣兴盛和中外文学关系健康发展之收获的喜悦呢?!  相似文献   

7.
一、“双重人格意识”的内涵“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几年前,在关于“人生的意义”讨论中,有人发出了这样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在全国青年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从中察觉到了这样一种心态:凡如此叹息的人,尽管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个性、人格中存在种种矛盾冲突,并且时常还为这类冲突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勇气、甚至也不愿意为消除这类矛盾作任何努力,宁愿安于现状,甚至有点迷恋于自我中的这种分裂和对立,以此为精神上的某种慰籍和乐趣。这是一种荒唐、然而并非罕见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中,隐含了对人的本性的一种观念和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观念或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部分年轻的创业者,他们在创业前尚未具备成熟的心态和丰富的经验,没有做过全面的市场调查,在对自身和市场都没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就贸然下海,导致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铩羽而归。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拿得起,放得下。意思是敢做敢当,这是一种豪迈的处事态度。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不少金牌选手的胜利,除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外,还得益于心态上的胜人一筹:赛前持之以恒的耐心、赛中心无旁骛的用心和赛后一如既往的平常心。从选拔赛到全国大赛,这长达半年的时间足以磨掉一个人的毅力,然而,这些参赛学生大多拥有良好的心态。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0.
阎言 《社区》2013,(5):29
2011年刚进入社区工作时,我的督导丁小红主任便语重心长地跟我讲:做社区工作要"弯得下腰"。当时的我似懂非懂,但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我终于对这句话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弯得下腰"是一种心态和态度,只有弯得下腰才能摆正心态,才能与居民打成一片。现在的社区工作者一般都年轻、高学历,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金贵",但社区工作要和老、弱、病、  相似文献   

11.
曹溶是清初著名浙江词人.他的词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由于他贰臣的特殊身份,这种故国之思多比较隐晦.词人往往采用一些隐含故国之思的意象,如南国、汉宫、落花等意象.由于宋和明的相似历史命运,曹溶还大量使用了与宋朝有关的意象.  相似文献   

12.
清初关中遗民诗人孙枝蔚的交游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关中遗民诗群中存诗量最大的诗人是孙枝蔚,但由于历史所造成的误解,许多人将他从遗民的行列中拉出来了。其实,孙枝蔚不仅是遗民,而且创作了大量极具认识价值的遗民诗,其创作风格也体现出关中遗民诗群创作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证了清代学者张船山的生平事迹、著作,通过古今学者和通行文学史对张船山的评价,客观地阐述了张船山的文学诗歌成就,指出了张船山对于清代诗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代苏诗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15.
关学、实学与心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关学指从宋代张载到清末刘古愚的关中理学 ,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关学由张载奠基 ,李二曲将其发展到理学与实学想结合的新阶段 ,刘古愚在实学精神的指导下 ,将近代科学技术及相关思想引入关中 ,传统意义上的关学即告终结。清代关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实学与心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苑秀丽 《东方论坛》2010,(6):28-37,42
从明代开始,即墨黄氏由一个普通的农家,不断提升文化层次,从明嘉靖到清光绪的数百年间,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34人、贡生45人,其中有65人有文集、诗稿传世。这些文学、文化人才,使黄氏家族成为当地典型的名门望族、文化世家。一方面,家族文化构成了黄宗昌《崂山志》撰写、刻印和流传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从族人黄肇颚的《续崂山志》、黄氏后人对《崂山志》的普遍重视和黄氏外甥周至元的《崂山志》,以及青岛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黄宗昌《崂山志》的影响已从家族文化向外扩展,对青岛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为我国家族文化与地区文化互动的一个鲜活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晚清女诗人刁素云的诗歌创作,存在较为明显地遵循"妇德"与"母德"意识的现象,在描写自身生活和日常情境的文字中,表现出作者对传统道德的接受及所受之影响。这一特点在她的诗集《红薇阁诗草》中有着具体而深刻的体现。题材内容方面,刁素云的诗作主要围绕平常的家庭生活展开笔触,思夫与教子主题占据一定的比重;同时,其作品呈现出温柔敦厚、含蓄的艺术风格。与柳如是、吴藻等女性作家所着力表现的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不尽相同的是,刁素云及其《红薇阁诗草》具有浓重的德性色彩,展示出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真实而丰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张炎的清醇雅正词风荡涤清初因学柳而盛行的冶艳风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诗萌芽于《诗经》与《论语》的某些章句,功能是为了诗的起兴。汉武帝的《秋风辞》,曹操的《观沧海》等已得山水诗的雏形,到六朝已形成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固定形式,并流传有序,历代继承下来。晋有陶渊明;南朝宋有谢灵运,齐有谢;唐代李白的豪放、王维的禅悦是中国山水诗的顶峰;宋代苏拭的清雄,陆游的苍凉;至元已觉局面狭窄,引起山水画家诗的勃兴;明清的山水诗境界狭小,部分折射唐宋,满足其感情世界,明代李攀龙、清代吴梅村和王世正各有建树。因山水而造就了的历代诗人,又引起对山水诗的咏叹,本文并探讨了这些山水诗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年间卓奇图所辑的《白山诗存》和伊福纳所辑的《白山诗抄》是最早两种以整个八旗作家作为收录对象的诗歌总集,在清代八旗诗歌总集编纂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但两书一已失传,一仅抄本行世。后世有关文献在叙及两书及其编者时,往往存在各种错误,情形相当混乱。而事实上,两书从书名到卷数再到所收作者,乃至附录内容以及编者本人的基本情况,都可以通过考辨梳理,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避免各种错误继续流播。同时,将清代八旗诗歌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目前学术界还做得很少,因而本专题的探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