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乔治·爱略特思想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富有哲理,充满了宗教色彩和道德说教。她的宗教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她的思想的主要来源是人本宗教、实证主义和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崇尚群体本位、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蕴藉着一种宗教人本意识,隐喻着人对灵魂与精神提升的渴求,有自己特定的人文性,它也因此在文化属性上表现出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异质互补特征.  相似文献   

3.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哲学中,至善概念源初的涵义是纯粹实践理性之对象的无条件的总体,其派生的具体内涵是道德和与之一致的幸福相结合的整体。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宗教的至善和尘世的至善这两种至善概念贯穿在整个康德思想中,都是富有实践意义的理念。至善的理念作为一种实践的理想,为道德行为提供了指导;作为一种信念,至善能够促进道德意向,对持久的道德生活起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尘世情缘》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乔治·爱略特早期的一部作品。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已初现端倪,主人公的婚姻选择、人际关系等折射出消费文化的倾向。爱略特对这种畸形消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本宗教"道德是医治人们消费异化的良药。  相似文献   

6.
高明 《东方论坛》2011,(3):42-47
对康德而言,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宗教哲学问题。至善是联结道德与宗教的桥梁,至善不蔑视幸福,但在至善中,配享幸福的德性具有优先性;而德性只有在预设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因此,在本质上则是自由具有优先性。自由作为康德之道德与宗教的最高精神,实则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中,自律伦理学取代了他律伦理学;在宗教哲学中,一种理性的、给予人自由和尊严的道德宗教取代了传统启示的宗教。  相似文献   

7.
分析近年学界对世界宗教与利他主义的研究,可以尝试批判地反思宗教研究,尤其是比较宗教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些问题。宗教研究不必为求恪守一种以描述与比较为主导的研究,而自困于追寻一些对所有宗教传统来说是中立而普适的概念,这既非必需也不可行。与此相反的是,如果对宗教研究采取一种更宽广的理解,把批判、建构与对话的进路也包括进来,则可以对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对利他主义的研究,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这种对宗教研究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宗教研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探索一些看似不太中立或普适的概念对宗教研究的用处,长远而言更有助于对利他主义的跨宗教、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人本道德回归的思想基础是批判宗教道德完善性和时代政治虚伪性;费氏人本道德回归的生活基础是重视自然、重视人的存在和现实需要;费氏人本道德的空想性和新宗教性质决定了它的离世,从而又不自意地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手"是一种维系伦理秩序的客观力量,在社会领域和市场经济中,它有自发调节利益关系、实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均衡的经济-伦理功能,但也存在不能推动市场伦理至善目标实现的伦理缺陷。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人本文艺思想是其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艺术须以人生为本,文学艺术须以作者为本,文学艺术须以读者为本。林语堂人本文艺思想主要是林语堂大力译介、借鉴西方人本文学的结果,也是合理吸收故国文学有益成分成果的产物,是林语堂融合中西人本文艺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爱略特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女小说家,在其小说中,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爱略特人本宗教观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维多利亚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维多利亚时的社会心态;爱略特的宗教生活与思想经历。  相似文献   

12.
《佛洛斯河上的磨房》是乔治.艾略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问世以来,不少批评家都指出该小说的结尾过于仓促,无艺术特色可言;有的批评家指出作者旨在借小说结尾为自己不合习俗的婚姻向其兄道歉。现借助诺斯洛普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阐述对该小说结尾的不同理解,以说明小说结尾的合理性,并澄清小说作者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3.
乔治·艾略特捕捉到了弥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多角度探讨了工业化浪潮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冲击。在传统的宗教性超越秩序解体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新的现实秩序的支撑,从而摆脱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解决现代性道德文化危机是乔治·艾略特追问的问题。作者提倡通过扩大人类同情心和“尽义务”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红字》反映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及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大向往,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作品对宗教进行了挑战和对海丝特寄予了深深同情。人性和神性的激烈搏击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其中,《圣经》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表达了哈代对女性地位、婚姻和命运的无奈与困惑.他虽然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思想,成为对宗教的怀疑论者,但面对维多利亚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农业劳动者为主体的各阶层人民带来的不幸和厄运,哈代也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