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作为中国哲学原点的《易经》文本的思维特性,并与《诗经》的思维方式作了比较,认为《易经》与《诗经》是中华民族思维不同的两列系统,二者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易经》的卦画符号不涵有文学的象征意义,自然亦非文学形象思维的滥觞。进而作者具体而微地辨析了长期以来被混淆的“比”与“兴”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质的区别,认为前者主理,后者主情。  相似文献   

2.
郭海鹏 《唐都学刊》2013,29(5):48-53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有许多相似相通已经在众多学者中取得共识。深入对比分析《易经》和《过程哲学》中的“范畴图式”可以看出,“过程哲学先天太极八卦”,把“终极范畴”和“存在范畴”各基本概念综合表达于一个简洁的模型中,为诠释“范畴图式”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农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诗经》与《易经》交互影响,共为中国文化之根。区别在于认知自然、社会、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为感性的、艺术的方式,一为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在先秦社会制度剧烈变革时期,《诗经》与《易经》在思想上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影响及于诸子各派思想。《七月》是《诗经》中一首比较突出的农事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易学中"变"与"和"两大观念,就受到《七月》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年,由洪堡基金会提供研究资金,我在联邦德国进修。其间感受尤深的是学术界的“中国哲学热”。从历史上说,中国哲学对于德国并不陌生。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莱布尼茨对于《易经》的解释很可以说明当时德国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已有了很高的水平。从那时起,德国哲学家就认识到东方哲学决不能低估。以后沃尔夫专门写了一部《中国实践哲学》,详尽地研讨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及其基本问题。黑格尔、叔本华都对中国哲学作过专门的论述。即使到现代,据我所知,海德格尔晚年对中国哲学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在一个中国人的帮助下翻译了《老子》  相似文献   

5.
中西辩证思维结构的共性──评《文化比较中的中国》艾四林联邦德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学专家汉斯·海恩茨·霍尔兹的新作《文化比较中的中国》作为《辩证思维丛书》第9部于1994年由科隆了特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导言外由两大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语言和世界图...  相似文献   

6.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4,(2):105-109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马融的古文易注,对后代《易经》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与贡献不可忽视.古文《易》源自费氏,马融承而续之,但在对《易经》的注释中,以“其才高博洽”,打破壁垒之见,兼采今古文之说,对东汉学风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识。它反映了周初以前的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发展。《易经》的象、数、理包孕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而其本身就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提示了当时艺术活动的信息,并且对把握审美规律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把履、比、观作为审美认识的源泉;由象到意,达到穷神知化的深层审美认识;以变易为核心的简易、不易渗透着审美的一般规律;而“中行”思想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批判的热潮,近年来突然沉寂下去了(其中盖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原因),而代之以民族文化传统之弘扬的提倡,但继之而起的一般情形,却亦有令人疑惑之处。其一为非理性倾向的相当浓厚,这主要表现在对《易经》、道书等的片面研究,以至专门走入气功乃至算命、相术一路,似乎中国文化之精髓尽在于此了,甚至孟子为一气功大师(因其提倡“养吾浩然之气”),《老》、《庄》尤为卓越的气功  相似文献   

10.
孙麾 《浙江学刊》2006,(4):8-13
2004年6月计亚男写了篇报道,发表在《光明日报》“书评周刊”版,题目是《中国哲学学术走向》这篇报道对《哲学研究》、《世界哲学》、《浙江学刊》、《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河北学刊》、《人文杂志》、《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州学刊》、《文史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求是学刊》、《教学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等十几家学术期刊哲学编辑纵论中国哲学学术走向和前沿问题做了概括。中国哲学学术研究怎样回到现实、从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12.
1 一般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童年时期思维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最初见诸书面记载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诸多典籍.《易经》、《尚书》曾提到过一些神话片断。《诗经》中的《玄鸟》涉及到简狄吞燕卵而生契,而《生民》最早且完整地叙述了周民族始祖神后稷的涎生及其开创农耕的业绩。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是《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等书。这些典籍距离上古神话的产生已相当遥远,但从其简短而质朴的记述中,我们仍能窥见到上古神话的最初形貌。志怪小说大量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鲁迅说:“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曹丕的  相似文献   

13.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发展了《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其“民胞物与”思想奠定了中国近古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他的关学对中国近古唯物主义传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易经》的卦象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这种以“取象”为主的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而成的特殊思维方式,本文称这种思维方式为“取象”思维。取象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体现了古人追求整体联系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性格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本文提出,分析探讨取象思维问题,对改造和提高民族思维习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追溯中国生态文明系统哲学的渊源,"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实际是从道德意义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孔子作《易传》包含着一系列朴素而又精辟的生态平等价值观思想。《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人是与自然界平等存在的一部分;充分肯定天人之别,肯定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始终向人们昭示一个真理,即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易经》提倡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乾卦"九二"爻辞的"田",通假字为"细",指的是仔细观察,实际讲的是人探索自然规律的开端。"九五"爻辞的"大人",是人与自然界高度协调,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系统哲学通过多种途径汲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精华。人们尚需在兼容包蓄、自成科学体系、实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件突出强调了高校学报要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要求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鼓励高校学报进行合作和联合,走资源整合之路。《求是学刊》始终以主题栏目的设置来突出办刊特色、追踪学术热点、促进学术繁荣,十几年来先后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开设了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专栏,比如“文化哲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问题”、“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美学名家与美学史”、“明清史研究”等,尤其是在2005年“文化哲学研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后,我刊更加注重栏目建设,在原有“文化哲学研究”幕础上,与《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联合开办“现代性研究”专栏,走强强联合之路。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栏目:文化哲学研究该专栏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样态,该专栏起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开设“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文化哲学:现代化与同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后现代丰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等系列了栏目。截至2006年第1期共刊发59期,组织百余名作者撰写文章上百篇,其中61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80余次,转载率高达72%,200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诗词,其意蕴博大繁富,其表现手法多彩恰切,其文化气脉贯通古今。而佛、道精神的有机融会,更使诗词具有了一种迷离神秘的色彩。曹雪芹深知,作为创作,应该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再铸新品。在《红楼梦》诗词中,他不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孔孟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而且吸收了宗教文化,如老庄文化、佛教文化等,使其诗词在意象上具有“《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在风格上则如同《诗经》中原始民歌那样纯朴清新”①。特别是他对道家“无用无为”、“自私快…  相似文献   

18.
《孔学堂》2014,(1)
<正>2014年6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新世纪中国哲学转型——《汤一介集》新书发布会暨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院隆重召开。《汤一介集》共十卷,三百余万字,收录了汤一介先生治学至今的著述和演讲等,展现了其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十卷的《汤一介集》包括《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早期道教史(增订本)》、《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在儒学中寻找智慧》、《思考中国哲学》、《面对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易经》西传的时问,现有学术界的观点认为是在18世纪。本文从有关资料的分析推测中,提出了《易经》西传的时间大大早于18世纪。在近代以前,甚至古希腊时期,都有这种文化传入的痕迹。文章进一步论述了提出“近代以前易学西传”假说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人类精神运动,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哲学运动存在激进的、批判的和建设性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消解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倾向,在思维方式上引发了一场“后/反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理论特征;最后着重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的滥觞和从“文化热”到“国学热”的转向两个方面,重点展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强调在发展中的中国进行深度文化启蒙,建构现代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