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实用人才是能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劳动者.当前,金华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素质低、专业人才少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建议通过"抓、选、培、引、聚、激"等措施,加速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四川农村人才总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情况,我们对双流、合江、绵竹、威远、仁寿、汶川、渠县、南部、平昌、乐至10个县及30个乡镇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四川农村人才的优势、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等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剖析,对今后四川农村人才战略以及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才资源应该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四川省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快速转轨变型,突破过去那种“人多,力量大”靠发展劳动力数量的旧观念,以新的理念推进农村人才开发与国际接轨,创新劳动力增长机制,积极开发人才资源的内在质量,加快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四川省农村人才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农村人才资源丰富,但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合理。在对四川省双流、合江、绵竹、威远、仁寿、汶川、渠县、南部、平昌、乐至等10个县及30个乡镇的农村人才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后,省农调队勾勒出一座“…  相似文献   

4.
一、人才资源的内涵与界定 1.新形势下的人才内涵以及显示的主要特征.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分别从人才的实践基础、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三方面对人才内涵进行了逻辑性表达,即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这三方面构成了人才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农村循环经济就是要借助于清洁生产、资源循环等科学发展方式,确保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对于推进农村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从农村资源、农村环境、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共包含17个二级指标,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将因素神经网络法和ELEC-TRE方法进行有效组合,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ELECTRE方法.应用实例表明本文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评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用科学、实用的教材培养统计人才翟立功一、统计工作改革和发展要求用科学、实用的教材培养统计人才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以后,既给统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又给统计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计工作的内部环境和外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国内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五个方面即人才的界定与度量、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权重设置等总结了国内主要经典文章的研究成果,并对此进行了评价.文章的最后对将来本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1月11日,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当务之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步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区每年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给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向何方?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全区12个片区,20多个乡镇村社进行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度,全区共有农业劳动力52.7万个,年度内有近30万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率为57%,比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发展中也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和技术短缺等问题,建议采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继续鼓励私营经济发展等措施促进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科学界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农村的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生活质量及农民素质等七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所辖13个市的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为加快江苏省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科学界定人才环境、人才环境竞争力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人才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才市场环境等七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城市人才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所辖13个城市的人才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为加快江苏省城市人才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文章在构建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体系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北与浙江两省共28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湖北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湖北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要根据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结合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农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应该成为制定该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有序高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4.
用科学、实用的教材培养统计人才翟立功一、用科学、实用的教材培养统计人才是统计工作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统计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自《统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统计工作大体经历...  相似文献   

15.
准确合理的估算农村碳排放量,能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制定合理的碳减排量.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碳排放结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碳源、碳汇两个角度,从农、林、牧、渔4方面的14个碳源以及5个碳汇构建了农村碳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给出了保定22个县市2005、2010年的碳排放量测算结果.最后,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推进低碳农村建设的农村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央娣 《浙江统计》2005,(11):32-33
关注我省农村老人,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为此,我们在全省范围内抽选了3个县(市)、11个行政村、110户农村居民家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与农村老人有关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变迁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结构研究的是居民随着其总消费支出的增加,如何在不同消费品上增加其消费支出. 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先生于2002年在其专著《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第九章〈消费〉中对中国农村消费结构进行了计量研究.邹先生使用的是1981年和1998年的数据,分别做了两个横截面回归.本文拟用1999年至2002年的中国31个省市区的数据,对近年来中国农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并与邹先生的对1981年和1998年数据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考察我国近年来农村消费结构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18.
选取江西省21个县45个村作为样本,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采用ODM(Ordered Dependent Model)排序选择模型,对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满意度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状况,比较突出的是年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其他如性别、家庭人数、劳动力数量等相对不明显;二是农民对各项公共产品如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饮用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等的满意度;三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制度性因素,包括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农民参与决策程度、农民对筹资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涉及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教育与文化、农村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民生工程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农民对民生工程满意度非常高.同时针对调查研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执行的管理、防止政策执行的异化、开拓资金来源的渠道、建立长效运行的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结合2007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针对全国鄂、豫、渝等十个省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流动趋势和地域流动趋势两个理论模型.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达到稳定状态的极限概率做出了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