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小说之类的叙事虚构作品中,都有可能发现作者将自我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不应该将其中的叙述者或人物等同于作者,而应该将其视为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并形成为具有虚构意义的艺术形象.在这类艺术形象中,包含着作品中的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自我虚构在作品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修辞意味.  相似文献   

2.
《百年一觉》是19世纪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为中文的早期作品,原著《回顾》的作者是爱德华·贝拉米。当时传教士倾向于将小说翻译成非文学体裁。旨在通过对《回顾》和《百年一觉》中名词进行对比,找出当时创造性的翻译手法,并分析传教士处理名词的效果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用例,对形式名词"方"的意义及用法重新进行分类阐述。结果表明:形式名词"方"不仅表示人或事物的某个方面,还可以表示场所、事件以及时间。而且,虽说日语中表示人物的名词本身不具备表示场所的功能,但是如果与形式名词"方"相接的话,则可以表示场所。  相似文献   

4.
《第22条军规》是美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之一,但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战争范畴,作者约瑟夫·海勒想借战争这一残酷而荒诞的极端形式来表现他眼中的美国社会,这在作品的题目、人物两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小说之神”.他的作品大多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用“私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家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叛逆与冲突,但中后期的作品风格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调和的风格,不再偏激,此种变化在中篇小说《和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小说不仅反映出作者风格的变化,还详细描述了作者内心转变的过程.通过分析《和解》中表现出的作者内心变化过程,说明作者生活经历的重大转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志贺直哉前后期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说《妇女生活》的作者苏童认为女性是美好的,女性有着比男性更强的意志力,他作品里的女人有着人性的缺点,她们一直在与命运抗衡,却在男权社会里无所适从,最终都逃不过红颜薄命的宿命。原著小说以及电影已出版和上映多年,对人物有着深刻的描述和定位。原创舞蹈《茉莉花香》改编自《妇女生活》的原著和《茉莉花开》的电影,通过肢体语言突出地表达了女性生活的悲剧美,运用双人舞的形式刻画了三代女人、两对母女之间的细腻关系,舞蹈作品在原著的基础上让女性的意识最后慢慢苏醒,茉莉花开,花香四溢。  相似文献   

7.
《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历来的批评重点多集中在黛西.米勒所代表的清新自然的美国女孩形象和作品的国际主题上。可是,根据小说视点人物的看法,他分不清楚黛茜.密勒到底是卖弄风情还是天真纯洁。视点人物的态度和批评家的判断之间的差距值得重视。作家对视点人物的着墨远大于对主人公的描写,《黛西.米勒》中的视点人物是一种类型,出现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通过对视点人物的探讨,可以引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外的作者"的概念,解读出《黛茜.密勒》的视点人物与作家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人生历程》是一部较为典型的以人物中心意识为叙述聚焦的作品。多萝西.理查森力图通过松散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就叙事聚焦特点而言,理查森在这一颇具试验意味的作品中不断尝试着叙述方式的革新,作者通过使用人物中心意识,并转换叙述人称,体现出20世纪初期自传体小说创作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犹太教的创立、发展与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连在一起,宗教信仰被视为犹太民族生存的文化形式。宗教因素对马拉默德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宗教意象成为马拉默德小说创作的文化源泉。在小说《店员》、《基辅怨》、《上帝的恩赐》等作品中,作者成功地运用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人类恒定的命题相结合,通过作品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主题一直是红学研究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时代更迭、观念变迁乃至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但任何解读都只是对作品寓意的一种猜想,不求契合于作者原意,只求切合于文本实际。在此前提下,笔者试图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对《红楼梦》重新作出解读: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展示的只是"可能的现实"这一观点出发,《红楼梦》探讨的或者只是"可能的现实",致力于追索的是一种"现实的可能"。同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人物皆成组出现,每一组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都隐含着一种可能性(人的可能亦即人生的可能)的探讨。而所有的探讨都指向一个问题——哪种可能可以摆脱人生的悲剧?结论已不得而知,但正是在这最悲哀的绝望之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最深沉的爱恋。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地名词其实也就是语言系统中的词或固定短语,它们除具有其他语词所共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而这个特征往往是通过当地的方言来表现的。作者对广州芳村地名做了比较广泛的调查,从所收集到的地名资料来看,广州芳村地名词和语言系统里的其他词汇一样,除了具有一般词语所共有的形、音、义等要素之外,还有自己的语词特征:第一,具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派生方式,其中以当地标志性词语为地名词首组合成一系列的地名词,是地名派生方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第二,地处粤方言区的芳村,其地名词自然表现出鲜明的广州方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城市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英译为实例,探讨了旅游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音译。指出译者无论采取哪一种翻译手段,都应该考虑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同时应该使景点名称和道路名称的译文达到规范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公示语的一种重要类别,街道名称是城市信息导向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与频繁的今天,城市街道名称采用中英文双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就太原市而言,译写混乱不统一是双语街道名称译写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采用汉语拼音和英文翻译同时并行的注音译写方案,可以在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又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中文街道名称的译写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考察青岛市698个英文店名,运用语言的陌生化理论,以实例分析了英文店名的语言结构:在语言使用上,或为单一语言或为英汉结合;字母组合上,或有规律可循或无常规指导.同时,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分析了含有修辞格的英文店名的意义与实物之间的关联.这一研究既可以为文化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资料,又可以为商店命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伯奇( Tyler Burge)提出并论证了“专名是一种特殊的谓词”的观点,以此来批评关于专名在形式语义学中的两种经典观点.伯奇对“缩略”观点的批判是有说服力的,但对“个体常元”观点的批判却基于对“真正的专名的用法”与“伪专名的用法”的混淆.就“真正的专名用法”而言,将专名视为形式语义理论中的“个体常元”,仍是最有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专名概念、专名无涵义论及专名有涵义论的分析,认为专名的主要任务就是命名,最初的命名是一个偶然事件,后人使用之是因为约定俗成。一个事物,本来并非固定地非使用某个名称不可,一个名称,本来并非固定地非用来指称某个事物不可;且专名对命名的对象一般没有描述。而有的专名里有描述的成分,描述成分就是该专名涵义的一部分或全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车名翻译存在原车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失落的问题,这与世界文化日趋融合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车名翻译应保存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以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是具有层次的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中最基础的文化,即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传承中最稳定的部分.从其中的人名文化检视,基础文化又非一成不变.出于地缘、社会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使其呈现盘根错节之式.作者以蒙古人名为个例,从一个新角度实证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亦乃我,你亦乃你,在这种繁衍中,早已形成了密不可分而又各异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驰名商标的淡化,是一种严重侵犯驰名商标权的行为,往往会危及驰名商标所有权人的商业信誉,而最终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在理论上,驰名商标的淡化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弱化、污损、退化,在实践中有多种形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时会遇到英语名词复数意义的理解与翻译的问题:往往在翻译某些英语名词复数时,会忽略名词复数变义的问题,只是单纯把它们当作复数概念来看待.在英语中有很多名词由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时词义发生了变化,有时变义还不止一个.本文通过收集和阅读,从中总结归纳出几点名词复数变义的规律,以此来充实英语名词复数变义的理解方式,为英语读者和同仁们提供了一份学习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