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僧肇大师曾被罗什大师称为中土解空第一。然僧肇大师在接受中观思想后,在其论著《肇论》的表述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中论》中探讨空性时所用的方式。这里可以看到,般若中观学传到中土后,并未偏向纯粹、繁琐论辩分析这条路来表达、理解空性,而是有其特有方式。《肇论》里更多是从体空观契入,而且《肇论》解空天然蕴含有如来藏、心性思想的倾向,这也是后世非常自然地用禅、华严去联系《肇论》的原因。所以中土对空性的理解最初起就有如来藏、心性思想之中道空性的天然趋向,而没有止步于大乘佛教纯粹中观之境。这是般若空性思想传入中土后中国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东晋高僧僧肇,师从鸠摩罗什,吸取中观学派“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论辩艺术,将其与先前接受的儒学、玄学影响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论辩风格。《肇论》在语言风格方面,受当时流行的骈俪文体的影响,但与其重在释理的特点有关,因而又不为文体所束缚,将深邃的佛理用自然朴实的语言阐述清楚,是在中印文化交融下结出的“论”体“奇葩”。  相似文献   

3.
<肇论>争论根源于对<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  相似文献   

4.
“佛性”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佛教诸宗集中讨论的主题之一。《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虽然对“佛性”一词罕有提及,但历代以“佛性”为此经宗旨者大有人在。细读经文可以发现,经中所明“佛性”之义略同于“法界”,与《涅槃经》等专论“佛性”的经典尚有差异。与吉藏等十二家讨论“正因”“中道”的佛性论不同,《华严经》从“佛果”的立场来展开,可谓独树一帜。更为特殊的是,此经不是泛泛地对“佛性”做出界定和描述,而是突出了佛性的“用”,并以此对全经通说的菩萨行给予了深刻的解释。法藏大师《华严经探玄记》对“性起”的宏福阐释,彰显了华严宗的理趣、汉传佛教的丰采。  相似文献   

5.
当下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各种意见、方案中,对《环境保护法》的地位、称谓、价值、原则、制度等的认识很不一致、不明确.本文力图以环境公共政策为视角,对环境保护法修改中涉及的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引致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6.
7.
文章以文学典律及其影响为出发,从哲学或然率的角度,解析和诠释了英国籍捷克当代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探讨了该剧与英国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生殖性与承继性变异的关系,并从死亡姿态、死亡方式及其三段论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若森与吉尔德之死>的方方面面,认为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是对莎士比亚古典悲剧<哈姆雷特>这一卓越想象艺术之作的戏剧性转换与荒诞性反思,并留下了从存在主义哲学范畴内进一步探讨戏剧死亡主题的历史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正在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受到功利性与物欲的侵蚀,形势严峻,前途堪忧,如何弘扬佛法,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201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一、鲜明的问题意识,执简驭繁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10.
龚鹏程的《文学散步》,现在仍可给文学概论的重写热提供诸多启示:一、必须明确文学概论的基本问题,去掉伪问题和多余问题;二、文学概论的撰写应具有问题意识、价值取向和生命关怀;三、文学概论的撰写应融合中西,但立足点和旨归应是中国文学传统和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其电影改编同样大获成功。本文从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两种媒介出发,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电影改编问题,从电影的套层结构、固定结局和镜像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性在电影改编中的表现和变化,探讨该小说的电影改编实践,并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法苑珠林》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体现了公元7世纪社会知识总结、不同文化整合的现实需要,它所反映的思想与当时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卡米拉·帕格利亚的《性面具》一书围绕“性”这一话题,通过强调自然与文明、女性与男性、大地崇拜与天空崇拜、异教与犹太———基督教、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二元对立,试图证明西方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虽然不失其新颖和特别之处,然而,自然主义的生理特征决定论让《性面具》陷入简化论的泥潭;以性之名将女性与男性、自然与艺术二元割裂让帕格利亚的整个理论构架存在绝对论的危险;对其他学人相关研究的忽视以及在文本分析对象选择上的随机性和跳跃性,又使《性面具》一书陷入相对论的狭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欧阳竟无与法尊围绕《辨法法性论》展开的争论,是近现代佛学研究最重要的争论之一,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价值。首先,近代佛学研究中,唯识学的兴盛与藏传中观学的传入,都是基于典籍的传入与义学的兴起这两个条件。欧阳竟无与法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致力于唯识学研究,后者则弘传藏传中观学,《辨法法性论》的争论就是依托这样的思想背景而展开的;其次,争论虽然涉及翻译等内容,但讨论的关键是就"虚妄分别"展开的。欧阳竟无与法尊对于"虚妄分别"的理解差异导致了两人对《辨》定位不同,欧阳竟无批判"虚妄分别""详无略有"偏谈空无,法尊则坚持说"虚妄分别""实无而现"已合中道。抛开对名言理解的不同可以发现,欧阳竟无依循唯识学以依他起性非有非无来诠释"虚妄分别",以此批判坚持藏传中观学"自性空"的法尊偏空、断灭,这样的争论正是"空有之争"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既是"梦"境与"幻"境的交织,又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在梦境艺术的创设中,两者既有同曲相和之处,又各有妙音,具有"幻中有真"的审美意蕴。二者均寓"道"于"梦":《庄子》追求"真人不梦",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红楼梦》则是一场世俗化的人生之梦、色空之梦。  相似文献   

16.
开设区域性特色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如何选择区域性特色资源进行课程开设、课程开设的基本思路以及课程的具体设置是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笔者对其讲授的《东盟法专题》课程的具体介绍,回答了前述几个问题,希望能为区域性特设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创造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智性掘进,被视为具有高度原创性的卡夫卡,其作品中巧妙的意象构思,独异的框架结构,仍有前人留下的痕迹.他富于创造性的地方是把前人作品中潜在的趋向明晰化,拓展出一片新的文学天空。卡夫卡的《变形记》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狄更斯的影响,而真正的影响是一种创造,卡夫卡跟随前辈文学大师,走出了完全只属于他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研究先秦历史 ,还是研究先秦历史散文 ,大都《左传》、《国语》并提 ,但长期以来 ,研究学者多习惯于把《国语》作为介绍《左传》而连带的一个附庸 ,它的价值似乎也只在于它是《左传》巨大成就的一个有力的反衬。而事实上 ,就历史研究而言 ,《左传》重在记事 ,分年编写 ;《国语》重在记言 ,按国叙述 ,两者可相互参证 ,相互补充。就文学价值而言 ,无论是记事、记人 ,还是记言 ,《国语》都有可与《左传》比肩之处。  相似文献   

19.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猛发展,众多佛性论顺势而起,竞擅风流。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以BD2224、BD2316、BD2276缀接而成的《涅槃经疏》(拟),属于地论学派文献,表现了地论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佛性思想。《涅槃经疏》(拟)在借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五忍思想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涅槃经》中的熙连、八恒及四依概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修行阶段论。在此基础上,《涅槃经疏》(拟)提出了既非本有、亦非始有的佛性论,即佛性在众生修行的性种性阶段才出现,通过主体与佛性的互动,保障众生提升修行,以至解脱。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