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建军 《学术交流》2005,1(6):18-21
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主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政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产生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宪政思想。即便在民主宪政思想广为传播的今天,由于专制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我国公民的民主宪政意识仍很淡薄。对此,必须坚决清除封建专制文化的糟粕,吸取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并创造一切条件,推动我国民主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孟桂荣  汤海清 《社科纵横》2012,27(12):74-77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实现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与水平,也是政治民主实现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国家和本地区社会和政治事务参与意识更加明显,我国现有制度体系和公职人员的素质明显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公民知情权实现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应切实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知情权实现,促进我国宪政民主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对宪政主义的贡献: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审议和协商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宪政主义是当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途径,但在当下的发展中,遭遇了来自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普遍的不平等和文化多元主义等各方面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为宪政主义摆脱困境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智识贡献:整合宪法原则,为人民主权和人权原则的同源性辩护;平衡宪法关系,顺畅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沟通;补强宪政制度,修正和发展以选举为中心的代议民主.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一种世界性进程和世界潮流,民主政府已被视为可接受的合法政权形式。但民主必须是宪政的,即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才是合理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民主化包含双重任务——控制政府与规制民意。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政治改革,按照宪政民主的要求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推进着民主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对民主化需要继续解决的一些问题,中国政府应积极推进政府创新来拓展有效的政治发展空间,寻求和培育新的制度生长点,逐渐建构一种能够应对民意挑战的政治体系,这样才能化解来自民主化等方面的压力,走出民主的困局。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政治层面说面临着政治腐败短时间内难以彻底遏制、执政合法性的“政绩困局”已经凸现、非制度化的群体性参与较大幅度增加以及政治文化冲突一定程度存在的政治困境。只有完善宪政制度以打造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建设现代政治文化以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才能克服上述政治困境,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在西欧政治与法律制度上率先建构了国家检察权制度,而检察权则直接缘起于王室的陪审制度之惯例,大、小“陪审团”的创识与分工,便成为后世因袭的模式。美国法是在英属北美13州殖民地法律制度文明的土壤上孕育成长的,与英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存有不可割裂的近亲“血缘”关系,但美国在民主法律制度上的创新和对后世的宪政影响却更具普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忠诚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与秩序状态.传统社会的政治统治一般把合法性维系在意识形态和有效性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则更多地依赖宪政制度来维系其合法性基础.现代社会,随着人民主权观念的日益普及和增强,宪政制度已成为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一个"刚性"基础.因此,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建构我国政治合法性的宪政基础,便成为中国共产党21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台湾地区不断进行"修宪"和"宪改"的内在动因。台湾地区"修宪"和"宪改"的主要政治功能,是"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围绕着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实现政治转型、分配权力、配套制度、提高统治和管理效能。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旨和价值取向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台湾地区"宪改"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岽兴 《学术交流》2005,1(12):38-41
政治共识是现代民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包括宪政共识、集体目标共识和观念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主体在理性自觉和自愿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共识,但已形成的政治共识尚存在不足,表现在宪政共识和观念共识仍处在形成中。这种现实一方面要求切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升共识层次;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中国拥有构建高层次政治共识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宪政精神论     
一开宗明义,什么是宪政精神?所谓宪政精神是指一种尊重宪法的政治风气或者传统。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严格遵守宪法,二是把握宪法的实质使之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宪政精神首先在于尊重宪法。但是,宪政精神所包含的对宪法的尊重绝不是机械教条的,而是在承认宪法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尊重,尊重的是宪法的实质,而不是宪法的形式。宪政精神同时要求人们把握宪法的实质使之具有充分的适应力。既尊重宪法,又使宪法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这就是宪政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是现实政治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宪政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把宪法置于社会生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宪法观念,公民知晓宪法规定的权利并努力借助于法律实现的权利观念,在法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规范。行政问责制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宪政民主政体下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实施行政问责制是推进民主政治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实现高效廉洁的必要基础,因此推行和完善我国政府的行政问责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国行政问责制还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有:问责主体缺乏法定明确性,异体问责相对薄弱;问责的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强制力作为保障;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政府信息公开的有限性。为了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就要转变行政理念;加强异体问责,实现问责主体的多元化;健全行政问责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权责一致的行政问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  相似文献   

13.
宪政文化研究必须以那些与西方立宪主义有关的具体政治哲学渊源或者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具体的宪法和法律思想为对象.文化视角下的立宪主义研究,应当遵循文化研究的基本范式,即揭示行为模式中最基本的"元心理"结构.所以宪政文化研究应当以对包括哲学形态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观念的研究为切入点,旨在揭示立宪主义的产生和演变中,相对稳定而始终处于支配地位的思维结构是什么,而这样的思维结构又怎样支配具体政治与法律传统的发展,并怎样影响立宪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徐魁峰  任民 《社科纵横》2006,21(12):20-21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系统的讨论了宪政在民主和自由两种语境中的含义;对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回应。本文认为,宪政问题决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提倡宪政符合特定历史时期民主政治的性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用“人民民主专政”代替了“民主主义宪政”。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果用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西方的概念中,宪政不等同于民主,宪政和民主在理解上虽有交叉但含义和偏重不同,所以用社会主义宪政表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容易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从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和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个人权利和自由不能作为人民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价值。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也不必然以社会与政府的分离或对立为基础,限制政府权力也不必然能够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是保障和发展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依靠力量。我们不能在没有充分理论论证和对政治后果作出明确判断之前就认定宪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民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公民政治。迄今人类社会经历并继续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形态:臣民政治、人民政治和公民(市民)政治,但发展趋势是公民政治。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率先实现了向公民政治的转变,它就可能率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价值。作为以人为本的公民政治,它所蕴涵的民主和法治精神既需要宪政作保障,也是宪政生成、发展和成熟所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古今公民政治的文明成果,逐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政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及其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作家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深刻阐发了国家服从于社会、权力服从于权利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弘扬这种民主契约法律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权力的神圣性和贤能性,实现多元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也可强化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民主、自由价值取向,因此,对推进中国民主宪政和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民民主文化特点是一种以公共理性为引导,倡导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政治正义观念的文化,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指引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并保证其真正落实。在建构公民的民主文化中,在公共理性视角下,树立公民意识,明确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并寻求在公共领域中的权力和公共舆论的批判精神和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代民主建设主要是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制度转型。政治学借鉴经济学和医学研究将这种制度转型称为"制度进口"或"制度移植"。目前西方制度移植研究主要聚焦在被移植国的制度构建上。西方学者不仅关注移植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可能性,而且研究制度移入对象国的具体形式。现有西方研究多数指出民主和宪政是冲突后国家建设的核心,不仅有利于民族国家重建,也有利于与邻国建立和平关系。不过,部分西方学者指出,小布什政府强行推进西方民主践踏了全世界人民对民主的信任,损害了美国作为民主"推进者"的形象。美国应该反躬自省,加强国内民主建设。原苏东地区国家的民主建设面临三重挑战,现有研究对这些挑战的论述过于简化。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转型必须考虑"接受国"的自身特征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监督与民主自由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民主自由的实现有赖于民主的政治体制 ,而民主政治体制的核心制度功能之一就是政治监督 ,民主自由政治的各种制度无不包含着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与制衡的机制。因此 ,政治监督是实现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基本途径 ,民主自由的发展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政治监督制度为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