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以“道”的逻辑演进为序,以哲学为视角,阐释了《老子》“道”的分成系谱,提出了“道”分为“无名”的本体之道与“有名”的规律之道,并对“道”如何内化为本体和外化为规律,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对《老子》研究中的一些疑难作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希望对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在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为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正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开掘老子的思维方式方面,特别是探讨老子思维中是怎样设想出世界本原“道”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复杂问题。不过,我们仍想侧重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角度,对老子关于本原“道”的思维,做一些粗浅分析,以期有一点进展。一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在老子对“道”的性状描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老子把“道”描绘成超感觉超具体形象的东西。例如,《老子》第十四章,直接明确地把“道”的属性描绘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是眼、  相似文献   

3.
虚静——庄子审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的哲学一般虚静在哲学上的含义,首先反映在道家的宇宙本体“道”的特性上。老子曾用六字说明道的特性:“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文子》说:“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道原》)因此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抟)之不得”(名之为夷、希、微)。所以黑格尔解释夷、希、微(I—H—w)时说,“被  相似文献   

4.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张学方帛书《老子》(七三年底出土)与今本《老子》最大之不同,就在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一特点反映了一些什么问题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后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和推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意见。第...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于这个问题,《老子》的作者当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只是自觉地认为道的本体是“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老子》是唯无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现代哲学的高度,分析一下《老子》的道相当于现代的精神范畴,还是相当于现代的物质范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子》哲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继承,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水平。 一、“道”不是纯粹的虚无 有人认为《老子》的道是纯粹的虚无,其实不然。《老子》固然说道是“无”或“冲” (傅…  相似文献   

7.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这是《文心雕龙》的总纲。因此,刘勰把《原道》篇列于全书之首。但是人们对《原道》篇的“道”,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对刘勰的世界观的看法也互相对立。有些同志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他的世界观基本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刘勰的“道”来源于《老子》,或认为他的“道”就是“太极”,这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三段论”是近似的,因而这种“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刘勰的世界观自然也只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无”是老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学者多视之为哲学范畴),在历史上曾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无”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纭。由于老子的整个理论体系建构在“无”的基础上,故正确理解“无”,对正确理解和评价老子及其学说,至关重要。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人祖述老庄、以无为本。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认为“无”就是“道”,它无体、无象、无声,无所不在.在《老子在》中他又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说“有生于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王弼将其解释为“有起于虚”,“复归于虚静”,实际上就是把“无”同虚无划等号了。据《资治通鉴·魏纪七》记载:“何晏性自喜,……尤好老庄之书,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聃是一个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说老聃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贞《索引》谓:“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 ‘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可见,老聃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老聃做的是史官,也是管理藏书的官。当时的藏书不外乎以史官作的《春秋》为大宗。此外,如《诗》、《书》早已公开传布。《庄子·天下篇》所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足见这些文献并不一直在官府,已有些人 “多能明之”。至于《易》原…  相似文献   

10.
海西之名,起于元代。《元史·世祖本纪九》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以女真之地,置海西辽东道”,并置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真、水达达部”。这是以地域而划分居民的名称,即所谓“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真”(《大明会典·礼部·东北夷》)。  相似文献   

11.
老子其人其书尚无定论。这里不妨认为《老子》的某些基本思想来自春秋时期的老聃,而《老子》的成书则是战国时期的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矛盾尖锐复杂。面对当时的社会动乱,诸子百家皆提出了自己的济世之方。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主张礼治、德治和贤治;墨家反对礼治,但也主张德治和贤治;法家则反对儒墨而主张法治。同诸家相对立,《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在于人们的智巧太多(“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欲望太甚(“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而智、欲的根源则在于物…  相似文献   

12.
论老子哲学的阐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的基本特征《老子》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对于“道”的性质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对此,自五十年代至今,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老子作为一个卓越思想家,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对“生命潜在性”的深刻理解,因此,只有以“生命潜在性”为楔入点才能正确把握道的涵义。“道”从首从走,文字的直接象征意义是“人走的路”和“人沿着路走”,“道”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都可以说是一种宇宙存在的最高观念的抽象,但“道”与“逻各斯”的根本区别是:“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性潜在性的东西具有不断创生发展的能动性自发性,是永恒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殆”;而“逻各斯”本质上是对宇宙发展的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反映,具有超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与印度     
一、小引《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关于老子的真实姓名、籍贯、身分等,古书上历来说法不一,学界亦颇多聚讼,甚至有人怀疑历史上老子其人的存在,怀疑《老子》一书的真伪。但真正能经得起考验的,还是《史记》中的这20几个字。近年考古发现证明,不仅实有老子其人,而且《老子》一书亦确属老子的手笔。老子和印度很有因缘,而且这因缘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就结下了,至今未断。下面分三个环节(唐以前、唐代和现当代)来谈,最后再谈谈这因缘所由发生的内在根由。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修辞思想史上,道家的修辞学说占有特殊的地位,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根本原因便在于老庄的修辞观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有着深刻的辩证法精神。从对立统一变化运动的角度来阐述言辞与情志的关系,要求情意发如自然、修辞出于自然,所以是很值得研究并加以发扬的。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正言若反”、“大辩若讷”、“不言之教”、“多言数穷”等修辞主张。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之本,决定一切,派生一切。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品中,无处不在,无物可尽。所谓“孔德之容,推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  相似文献   

15.
刘玲娣 《唐都学刊》2007,23(3):11-14
和《老子指归》一样,《老子河上公注》也是现存汉代最重要和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老子注本之一。从老学史的角度看,《老子河上公注》无论是宇宙观还是养生观和政治观,都反映了鲜明的汉代黄老思想的特点,体现了老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到政治观上,则主要体现在作品以君主为说教对象,提出明理身理国之道以及因循无为的主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梁永佳 《社会》2020,40(1):164-186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志为探讨这一人类学命题提供了机会。《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释为何库拉宝物和名望都是“不积”的,为何库拉社会可以保持在“小邦寡民”的非文明状态。“不积”与“小邦寡民”使整个社会限制了四种社会权力的积累,有意保持在“抑制演化”的状态。以《老子》解读库拉,有可能为“抑制演化”这样的人类学经典理论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一、《九歌》篇什考 《九歌》十一篇,而非九篇,然而名之曰《九歌》,古今学人进行了许多探发,然尚不能尽意。余不揣疏漏,大胆为之考索,以求教于通人。 朱熹认为。“篇名《九歌》,而实有十一章,盖不可解。”① 清代蒋骥认为:“《九歌》本十一章,其言九者,盖以神之类有九而名。两司命,类也。湘君与湘夫人,亦类也,”②蒋骥把《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分别合并为一类,其意在凑成“九”,用以说明《九歌》是由祭祀九种神的诗歌构成的。“九”是确定的篇目数字,因而蒋氏这个“类”的概念之不能成立是显而易见的。《九歌》中《湘…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上,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总是希望广大人民愚昧无知。因此,他们除使用各种手段愚弄、麻醉人民外,往往公开提倡蒙昧主义。远在先秦,当时影响较大的几个学派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蒙昧主义色彩。孔子虽主张教民,但却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至于道家和法家,蒙昧主义色彩就更为突出。《老子》书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因此,它公然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第六十五、十九章)韩非子则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又,以法为教”(《…  相似文献   

20.
将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作注解、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者、性质、主旨以及夏商周三代"冠""祭器""乐"的象征意义,认为: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以极简练的文字总结了虞夏殷周之治天下之道的"变"与"不变";其乃周敬王二年孔子赴周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对孔子所言;从内容上看,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和清华简《系年》可构成上下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