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跨境流动和储存更加日常化和便捷化。在大数据时代,国家数据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数据主权将成为各国对数据及相关技术、设施、服务商进行管辖的理论基础。实践中,国家间的自发博弈形成了多重管辖权冲突和国家安全困境的无秩序状态。欲破解无秩序困境,国际社会应回归数据主权的合作参与性,以对数据的属地管辖和属人管辖为原则,对虚拟空间共有物实施共管,并对虚拟空间犯罪采取集体行动,以确保全人类共同的安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与法治秩序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松 《求是学刊》2005,32(3):39-42
葛兰西创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秩序失范的重要症结就在于公民意识未能有效确立,导致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未能在社会成员中形成有效的内化。因此,要克服“道德滑坡”和“法律信仰危机”现象,就必须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文化领导权”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普遍有效确立。  相似文献   

3.
邵长鹏 《唐都学刊》2005,21(4):93-96
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稳定的宪政秩序能使社会更加和谐、民主。党的领导要在宪政的轨道内运行;树立人民代表机关的权威,加深人民代表的民意基础及代表性;正确对待“分权”;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培养宪法信仰,树立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4.
陈彪 《社科纵横》2023,(5):129-13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推进农村社会建设的双重面向,因此,探索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多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来探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农村社会中,道德治理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手段起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基于S省T村的“道德银行”治理实践考察,结果发现:德治建设通过构建价值引领、规则嵌入和行为示范“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农村自治体系的精神秩序、制度秩序和行为秩序的塑造,激活了村民从价值引领实现社会价值遵从、规则嵌入实现社会规则(村规民约)适应、行为示范实现社会治理角色转变的跃升,推进了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 ,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全球化进程的国际政治意义 ,主要体现为全球化所具有的高度依存性、不平等性和对国际机制的迫切需要三个方面对传统国际政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时代 ,一方面由于国界的模糊、国际制度化进程的发展和跨国界力量的膨胀 ,传统的主权国家受到了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 ,全球化又必须以主权国家为依托 ,主权国家仍是全球化进程的基础性力量 ,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抵押权的实现,是抵押权最主要的效力,也是抵押权人最主要的权利。我国《担保法》及《物权法》都对抵押权的自力实现未给予充分的应有重视。抵押权自力实现是由抵押权的支配性衍生而来,具有充足的法理基础和制度价值。完善我国抵押权实现途径,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抵押权的自力实现,设计不同程度自力参与的实现方式(包括抵押权人可完全依自力实现抵押权、抵押权人的自力与法院公力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制度供给,以建立高效、低廉、快捷的抵押权实现机制,而非要设计一套规则和架构来限制当事人的私法自治。  相似文献   

7.
白雪  施延亮 《社科纵横》2009,24(6):84-86,89
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建设符合和谐社会的法律秩序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法律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基本现象,同时也是法的基础价值。法律秩序的形成可以促进社会繁荣,为人们提供安定、幸福的生活环境。笔者拟通过法理学视野对法律秩序的形成因素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借鉴各种学说对法律秩序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归纳法律秩序区别于其他社会秩序所具有的特点和法律秩序所独有的社会功能;第三部分旨在详细分析法律秩序形成的各种因素,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律适用过程中司法权威的树立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以及民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政府在外交层面是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但在抗战后期,中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团中,却有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既往研究在涉及联合国创建问题时多聚焦于国民政府的外交作为,而甚少关注中国共产党的联合国政策和主张.实际上,中国共产党能派出代表参与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是战时中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努力实...  相似文献   

9.
印太构想本质上是在国际秩序面临变动的新环境下,日本试图在新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板块印太地区构建一个新秩序的对外战略,具有被动应对和主动构建的双重动因,旨在塑造符合日本利益的国际秩序环境。在战略推进中,印太构想注重构建基于民主价值观的指导性联盟、强化规范性的规则、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地区一体化,以及提升地区整体安全能力、构筑安全秩序环境等,试图构建出日本主导的印太秩序。印太构想对秩序的构建呈现出基于连接的一体性、结构的差序性、合作与对抗并存的矛盾性等特点。印太构想及其推进,体现了新时期日本的战略性秩序观,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对称现象。自由移民虽然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由此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南方与北方、资本与劳动、人权与主权的根本矛盾,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和道德理念受到了挑战。长远看,自由移民的实现将服从于资本运动的需要,发达国家的国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少数精英分子将率先实现自由移民。  相似文献   

11.
郭明霞  扶庆松 《社科纵横》2009,24(12):87-88,96
法律和社会伦理是社会工作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两种行为准则。社会工作实践中,人们高度重视社会伦理,却忽视了社会工作法律。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工作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法律信仰的建构、法律意识的重塑、社会工作法律资源的补给和法治秩序与社会伦理的整合着手,构建符合中国社会工作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黄克亮 《探求》2008,(4):48-54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也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村民自治制度渐趋成熟,对促进广州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调动农民的参政热情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广州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实践意义、基本特点及主要着力点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乡镇是我国纵向权力结构的最基础部分,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构建乡村治理的新格局,不仅牵涉乡村基层社区的体制安排,尤其与中央和地方关系相关联。乡域自治理想样本能否真正实现,最终取决于政府间宪政性的地方自治分权改革。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行村民自治;第二步,充实完善村民自治,逐步实行乡镇社区自治;第三步,巩固提高乡镇社区自治,最终实行乡镇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14.
15.
对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参与不足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下,社区居民自治参与逐渐成为当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新动力,社区居民本应在社区自治中发挥其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通过在h市、w市、j市、s市四个地方的调研,笔者却发现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自治参与中是“缺位”的,城市居民自治参与不足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瓶颈。本文对自治参与不足现状进行剖析,力图从现有体制、观念与行为模式以及社区居民现代生活特征层面中寻找出其内在的原因,并尝试在参与体制创新、参与意识塑造与行为模式变革三方面提出务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内涵及其数量一直是困扰人们认知甚至是学术研究的两大难题。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地位及其属性有着极其复杂的情形,而且还与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认知习惯、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界定太平洋岛屿国家概念的前提是要厘清与此相关的若干地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统摄其他共同属性,如政治属性、历史文化属性、发展道路及其水平等。只有这样,太平洋岛屿国家概念的内涵和数量才能得以清晰地诠释和界定。  相似文献   

17.
蒋永福 《求是学刊》2013,40(2):147-156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产生了文献秩序,而且还"参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活动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官修类书、官修目录传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通过"以经为首"的思想秩序来构建文献秩序,再通过这种文献秩序和思想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蕴含的秩序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环境卫生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在对其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以社区与政府合作共治理念为指导,发掘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并合理界定各自的职责权限,才能实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李龙  向东春 《学术交流》2020,(6):59-74+191
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承载不同的程序法理,却基本适用相同的时效规定,这归咎于仲裁法中仲裁时效规则的阙如致使仲裁时效受到诉讼时效法定性的约束。仲裁时效既然作为判断仲裁请求成立的依据之一,就应当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确立多元仲裁时效体系,构建法定仲裁时效与约定仲裁时效双重结构,顺应仲裁的契约本位。同时,仲裁时效中止、中断适用的规则亟须与实体法保持一致,以形成逻辑严密的仲裁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知识产权强国进程的快速推进,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秩序构建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秩序构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的身份定位。通过对我国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秩序构建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影响我国国际知识产权政策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秩序构建的角色定位和立场选择。认为在国际知识产权秩序构建中,我国不可能成为美国的追随者,不适宜做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不应该充当坐享其成者,我国的最优选择是积极协调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