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0,3(4):80-86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同时,联系以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为中西文论开展对话、走向融合得以顺利进行应该值得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在西方由女性文学批评肇始的女性主义文论迅速成为文论界的关键词,且有成为热门话题的趋势。学者坚持从文学批判与性别叙事的双重立场挖掘女性及女性主义的"历史积弊"和"现实际遇",对学界深入研究女性主义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女性主义文论远比女性文学批评复杂,文化差异和冲突以及同一个国家内部因为种族、身份不同而产生的碰撞,都使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及其研究的思路呈现越来越难以把握的趋势。所以,将历史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相统一,提炼并分析其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成为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借用和模拟的尴尬境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借用与模拟的历史,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至今没有形成.在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中不能缺少外国文论的在场,但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应以中国古代文论为主,外国文论只能作为陪衬和补充.外国文论参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应该遵循必要性、适宜性、相融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张明 《学习与探索》2005,(3):122-125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主体间精神对话的方式,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意义;其三,要正确处理“史”(资料搜集)与“论”(理论阐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茂林 《学术交流》2003,(4):114-119
20世纪的西方文论丰富多彩 ,更迭频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显学之一。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批判性与政治性的特征。新世纪文论界的另一显学是生态批评。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态圈这一大语境下 ,以独特的生态批评视角和对全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它的宽泛性、跨学科性和开放性使它与现存文学理论交叉结合起来 ,使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态学视野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不少学者感叹,中国的当代文论如果离开了外国文论的思想资源,几乎会陷入失语症的窘境,故而有必要考虑中国文论的外译问题.中国文论的外译以及中国文论之走向世界,目前能够提上议事日程的主要是已经非常成熟、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古代文论;而古代文论的外译并不能代替当代中国文论本身的创新,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现象、文学批评现象和文学理论问题,因此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论.具体说来,每个时代文论的创新或贡献主要在于是否能提出自己原创性的关键概念、关键命题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命题之上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孟伟 《唐都学刊》2006,22(1):109-11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向来研究者者对其诗论关注较多,而对于作为其文学批评一部分的散文文论却鲜有论及,其实在《沈归愚诗文全集》中,《文钞》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沈德潜在散文文论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文之与道为一”是他论文的理想和最高标准。他认为文章立“道”为根本后才能讲求章法技巧,“才”、“情”、“养”、“气”是文章写作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学养,做到醇雅。他的散文文论与其师叶燮有着承传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目标是寻求建立中国文论的现代知识形态,百年来经历了世纪初的转型发轫期、世纪中现代文论系统的形成期和新时期突破解构中的创新建构等几个阶段.新时期文论的创新发展走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向,取得了一批相应的成果.当代文论仍保持着多元创新探索的态势,从总的趋向看是正在走向积极的重新建构.当代文论的创新建构,面临着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精神,文论的体系化、学科化、科学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传统服饰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可以说中国服装文化属于一元化范畴 ,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 ,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而不强调个性效应。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服饰在西方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 ,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 ,讲究服装的外在轮廓线 ,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个性 ,显示个性 ,这些表现是服装的物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离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八、九十年代美国发表的部分关于离婚问题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离婚的宏观结构和人口学统计特征等方面反映了美国当代的离婚情况,揭示出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研究离婚的新观点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包莉秋 《社科纵横》2006,(10):97-98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近代文论的开端为1840年。但文论与历史、文学的发展存在非同步性,根据文论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政治需要而变的近代文论应发轫于1895年。  相似文献   

15.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口迁移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黑龙江省人口迁移无论其历史和现状,一直独具特点,目前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及时掌握人口迁移的新动向,对研究和制定人口管理政策,合理利用我省劳动力资源,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人口迁移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被列入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省份。前三十年,随着大规模的开发性移民迁入,人口迁移一直处于净迁入状态,据有关资料计算,净迁入约700多万人,对我省的开发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八十年代,从户口统计上看,我省省际人口迁移已发生逆转,由净迁入转为净迁出,10年约净迁出70万人,人口迁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户口在人口迁移中的制约作用降低,不迁户口的人口迁移激增。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的自我发展的格局,各地区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交换频繁,在人口迁移中户口制约作用降低,一部分人迁到异地他乡谋生,成为人与户口分离的迁移人口。从户口统计年报看,跨市县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中西古建筑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和谐之下表现更多的是结构、功能的差异。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建筑重视群体之间的文脉关系,代表的是一种伦理的、心理的和谐,从而促成人与人关系稳定;以神为尺度的西方古建筑,重视建筑本身的物理属性,代表的是一种物理的、形式的和谐,从而在心理上达到与上帝一体。中西古建筑和谐理念的本质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古建筑形态的不同,并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和谐的表象进入到和谐的本质;只有找到这种和谐的本质,才能看到本质差异的原因,才能发现中西古建筑和谐理念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隋淑芬  余灵灵 《求是学刊》2005,32(6):111-116
进化论语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文化比较负载了引领社会改革和推动进化的使命,具有选择进化目标、路径的价值;运用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照,也造成一系列的偏差;由中西文化比较指向文化综合,开启新的路向.中西文化比较是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形式,具有复杂的历史作用,并影响到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武海军 《求是学刊》2016,(1):127-132
编纂散文选本是桐城派构建与宣扬其文论主张的一项重要举措,方苞所编的《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是其"义法"理论的具体体现,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理论也是通过编纂《古文辞类纂》来进一步构建与实践的。方、姚的选本批评及其构建起来的桐城文论对桐城后学的散文选本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来桐城派选本选文定篇、文风取向的自觉理论依据。这种独特的选本批评视野对于深入考察桐城派的文论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明锋 《学术交流》2002,2(2):136-140
大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总是渗透着阶段性文化转型。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两次阶段性文化转型的比较可以看出,极度封闭的社会之后必将是文化的开放,文化发展的自身过程是由硬文化到软文化,其结果是从根本上拯救民族事业。今天的文化转型所承担的任务、自身的性质、引起的原因与五四运动时期有着根本不同。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精华,在实践中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7):105-110
目前国内学界在中西价值观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现有成果在价值观的维度分解及内容比较上均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参考边沁的分类解析策略,我们可从自然观、政治观、道德观、宗教观、人生观等五个维度对中西价值观进行分解,并以此为始基开展内容上的比较研究。文化与价值观二者之间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同时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因而,为促进当前我国的文化认同,首先,我们要在多元文化比较中实现优劣鉴别与共同发展,为文化认同提供科学"质料"与"活水"源流。其次,我们需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认同奠定价值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