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科热伏尼科夫佯谬”与科学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时代是苏联科学最为辉煌的时代,但这一时期也是对科学家迫害最为严重的时期.苏联科学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系统的科学组织体制和斯大林时代社会历史现实的整体需要.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必须要保证结构分析的系统性和历史的整体性.在科学的社会学研究中,苏联科学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特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孙叔林 《日本学刊》2005,3(4):120-132
20世纪上半期日本与俄国(苏联)之间的五次战争或武装冲突(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8—1922年的日本武装干涉苏俄、1938年张鼓峰事件、1939年诺门坎事件、1945年苏联红军参加对日作战),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由兴而衰进而被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埋葬的必然性,揭示了军国主义是一条绝路,任何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3.
王东 《学术交流》2003,(12):19-22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两个原因,斯大林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高度国家军事化,使苏联社会结构蕴藏着潜在的重大危机,这是苏共执政丧失权柄的社会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如雪上加霜,伤口撒盐,又使苏联各个阶层、各派人物对政府和苏共极端的不满,戈尔巴乔夫和苏共领导核心为保全自己的利益,步步退让,直至自动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苏共执政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或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与冷战关系的角度看,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以及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战略是追随苏联的模式,对外政策则选择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动荡与波折,中国领导人终于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选择了“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这标志着自195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终于又一次实现了根本性的协调,其结果就是“告别冷战”。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对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援助,但又不愿在北方领土问题上作出实质性的让步;日本对俄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俄罗斯国力虚弱、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以大规模经援为诱饵,迫使俄罗斯“一揽子”交还北方四岛,并为此继续执行苏联存在时期形成的“政经不可分”的政策,这是俄日关系目前仍处入僵持状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1936年的《斯大林宪法》与相关的苏联法学界冤案说明 ,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法的问题 ,一直是 2 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 ,这个问题贯穿于前苏联的始终 ,在很大程度上 ,它就是苏联最终崩溃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1936年的<斯大林宪法>与相关的苏联法学界冤案说明,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法的问题,一直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个问题贯穿于前苏联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苏联最终崩溃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苏联的私有企业象社会主义制度一样久远。不仅在相对自由和放松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和斯大林去世的头几年,而且在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统治的时代,一些农产品和消费品都是私人生产和出售的。虽然在整个苏联历史中,私人部门的规模、法律地位和活动随着当时的政治路线发生了戏剧性的并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变化,但私人企业从没有销声匿迹。相反,在60年代和70年代,当苏联面临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时,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私人经济活动的新类型和新形式遍布全国。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与苏联在中国东北形成对峙局面。1933年,日苏围绕中东铁路的纠纷使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为此,苏联派情报人员理查德·佐尔格前往日本建立情报小组,以探明日本是否会与苏联开战。从1936年开始,佐尔格小组从东京频繁地向莫斯科发送有关日本对外政策和日德关系的重要情报。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中,佐尔格小组扮演了重要角色,成功促成了这两次武装冲突的和平解决,对此后日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庞宝庆 《浙江学刊》2022,(5):231-238
“九一八”事变后设立的“满洲事件费”揭开了日本战时军费政策的序幕。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部完全主导了战时军费预算制度、支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议会和大藏省等财政金融机构沦为举手工具和政策具体执行机构。在保证庞大战费支持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的同时,竭泽而渔的战时军费政策不仅给日本人民,也给广大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民族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本身的构成和对外关系的历史实际,以及历史上多民族的国家内外政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是属于开放型的,而不是因循保守、固步自封的;至于我国历史上的闭关政策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需要、国力的盛衰或军事战略的形势而制定的,这种政策并非一成不变的整体性的根本政策,自汉唐以来对待边疆民族和域外国家开放政策的张弛变化及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海禁政策都由此而致。民族性格虽对统治阶级的政策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苏联模式由盛转衰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光胜 《探求》2001,(5):44-47
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是指单一所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超重型经济结构,高速发展工业化。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制约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对其作经济上的深层次分析,以揭示其由盛转衰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政策转移是民族国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之一.中国的政策转移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和政府严重缺乏治国经验,不得不进行全方位的政策转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苏联模式.通过对中国经济领域中政策转移的源头选择、政策转移的前导、政策转移的发生历程、政策转移的特点及政策转移的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廓清历史的原貌,并为现实的政策转移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者中间对苏联政治体度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苏联政治体制是由列宁和斯大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在世时这个体制已经形成,斯大林执政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种看法把事情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了。笔者主要是结合列宁和斯大林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大致考察一下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据此对列宁时期政治体制和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之间关系问题讲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它较为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生产关系;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等问题。本文在充分肯定该著作的经济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及作用的同时,还明确指出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美关于苏联文学史的著作中,对于苏联文学的具体发展道路,大致上抱有这样的看法: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苏维埃政权还不能完全控制文学界,这一时期,作家们能“自由和美好”地进行创作;当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在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苏联文学就开始衰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二战期间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目的,中外史学界一直看法不一。苏联史学界认为:“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目的是崇高和正义的”①,“是履行盟国义务的光辉典范”.②英美史学界认为:“斯大林是能够和希特勒一样残酷无情的——甚至比希特勒更加无耻”③;日本史学界认为;“苏联是为了不要错过时机的参战”④。近年来,我国史学界亦有同志认为:“苏联对亚洲的中国、朝鲜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斗争的支援等都是在马列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⑤,等等。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是完全肯定;一种是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18.
朱秀芳 《浙江学刊》2006,13(3):108-111
本文从苏联重视并致力于硬扩张的历史传统入手,分析硬扩张带来的严重的民族矛盾和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并为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温床,最终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祸根。从这个角度说,苏联的解体,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2013,(7):16-17
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基本铲除了俄国历史上的豪门望族,不过在苏联解体后,这片土地上又产生了一批新的“贵族”。他们也会造反,但每次都是冲着金钱而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历史的考察,对英国在此一时期内所奉行的“绥靖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观点中对这一政策形成原因的论述,多偏重“祸水东移”等国际政治等外部原因,较少述及内在动因。本文据此从国民公众心理、传统对外政策及政府决策中的现实内政等方面,分析英国绥靖政策形成的内在动因,以拓宽研究这一问题的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