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法系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连续性是一种总体的、复合的连续性,是时间上的延续性、内容上的延续性和思想上的延续性的统合。中华法系的发展和持久延续是多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叠加累积、互相推动的结果,蕴含着必然性发展逻辑和能动性力量。中国历史上历代法制成就的叠加与推进,法典传统的逐步定型和精湛系统的法典编纂技术的形成,礼法融合、德法共治的互构与互相支撑,都是中华法系繁荣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华法系为当今法治建设留下了众多优质要素和资源,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当今法治建设者传承和弘扬。推动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法治资源,通过将中华法系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续写中华法系连续性的全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法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五大法系中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具有明显的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宗法伦理关系的特色,这是由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法律是特权法,具有明显的特权性。这种法律特权性指的是,根据儒家尊卑贵贱的等级学说,法律公开宣布并确认社会成员具有不平等的法律地位。表现在根据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以等级制基础形成了以君权为核心,以宗法特权为基础,以官僚特权为主要标志的等级特权结构,法律将此公开加以严格维护。同时,中华法系具有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  相似文献   

3.
法系影响是指分析特定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借鉴不同法系的程度,法史学的方法与比较法学的方法成为分析当代中国法法系影响的两大进路。当代中国法制史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大陆法系传统中断后,建国初期的中国法仅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原苏联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国法的移植采取了务实的态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借鉴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资源,世界法律发展趋势与当代中国法制实践导致分析中国法系影响的复杂化,因而应当从整体和局部、形式与内容、实体与程序、历史与现实、实然与应然、观念与制度等多元角度审视中国法的法系影响。  相似文献   

4.
刑讯,作为中国古代司法领域中一种审讯方法,发诸西周,几经变革,终乎清末变法,存续几千年,成为中华法系一大特征。因其产生甚早,流传久远,一直为中国法学界和法律史学界所关注。本文借鉴大量史料,对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起源及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以期对中国的刑讯制度有一个更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望能以史鉴今。  相似文献   

5.
刘高勇 《社科纵横》2006,(10):66-67
杨鸿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法史学者,他的《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最后完成了他对中华法系研究的整体架构,并由此树立了中华法系在世界法系中的重要地位。该著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结,但学术风格严谨,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敏锐,研究方法独到,资料丰富,论证缜密。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法是阿拉伯语“沙里亚”(Sharī'a)的意译,原意是指“道路”、“行为”、“通往源泉之路”,它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及伊斯兰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律体系。伊斯兰法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群在全世界约有十亿之众,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以伊斯兰教义教规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法依然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广大穆斯林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道德等领域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现实影响。而以伊斯兰教法理论为核心的伊斯兰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同时也是东方三大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  相似文献   

7.
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的法学研究,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成文法典为依据,忽略中国社会存在的多层次的习惯法规和多元的权力体系,即重视汉民族以及入主中原后的少数民族制定的典章则例的研究,疏漏了弱小周边少数民族社区中的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习惯法这一社会基层文化的角度,以多民族法文化并存的实象来纠正中华法系一统天下观念的不实。  相似文献   

8.
《孔学堂》2015,(2)
悠久的礼法文化孕育了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固化了礼法文化。诸如"德主刑辅"和"为政以德"、选贤任能和科举取士、重义轻利和诚信、基于"中道"的中刑与慎刑和恤刑、"无讼"和调处息讼等等礼法传统中,蕴涵着丰富的"良法善治"智慧。"法治中国"建设意味着中国正从革命法学和法制转型为治理法学和法制,其中包括从移植法学和法制转型为特色法学和法制。实现这一转型需要得到传统礼法文化的滋养,通过折中和融西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9.
高聆 《社科纵横》2002,17(5):31-32
本文对以唐律和大明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与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罗马法系的特征、立法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探讨二者的文化渊源 ,揭示中华文化与法兰西文化的区别 ,以期促进其交流  相似文献   

10.
唐史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中国律令制的发展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一书,是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律令的一个尝试.其中堀敏一的《中国律令法典的形成》一文,概括了中国律令的形成过程(从刑鼎到唐律令),归纳了研究中的焦点;菊池英夫的《关于律令法系特殊性质的形成过程》,是中国法基本原理(礼、刑、兵)形成的理论概说;池田雄一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罪刑法定化的动向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史研究创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传统观点把法律史当作阶级压迫史看待,掩盖了法律史的真正本质。法律在人类争取自由的艰难历程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律史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历史”。中国法制史有三个重要特点:吏民兼治而以治吏为主,赏罚并行而以激励为先,律例并行而常以例破律。基于上述认识,作者指出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地位及作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创建适合转型期中国国情的“中华发展法系”。  相似文献   

12.
(一) 古代印度法是指公元10世纪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奴隶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的法。古代印度法在古代印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东南亚诸国如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和东亚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形成印度法系,成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时至今日,印度法在印度本土和东南亚地区仍有影响。印度法系并没有消亡,特别是  相似文献   

13.
王委艳 《社科纵横》2014,(11):94-97
谭学纯的修辞学思想从"走出技巧论"到修辞诗学、修辞接受,再到修辞哲学,构建了一整套的修辞学思想,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视域,形成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谭学纯模式。尤其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修辞哲学的提出,使修辞从"被动态"转变为"主动态",即人们修辞地从事语言活动,同时也受到来自修辞的反向支配。修辞的"主动态"意味着修辞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开始向多种学科渗透,修辞学研究范式由此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广义修辞学演讲录》是谭学纯近年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修辞的"主动态"——修辞哲学的精彩演绎。  相似文献   

14.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与宪政发展之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宪政大多是在本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各有特色。中国宪政发展也带有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烙印。本文从人治与法治、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伦理入法与否等方面对中西法律文化传统作了比较分析。作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政终将全面汲取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中的法治主义和权利本位,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汲取其伦理入法与集体本位的精神,其结果必将是法系的接近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台湾地区的刑事判例制度诞生于民国初期,1949年以后在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中继续适用;而案例指导制度则是中国大陆2010年才诞生的司法制度。这两个司法制度都属于中华法系,深受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因此,两者在案件选择标准、选编程序以及案件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因此这两种司法制度在案件来源、选编依据、案件拘束力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深刻了解刑事判例制度在台湾地区司法中的作用,又可以为中国大陆案例指导制度的完善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沈军  金铮 《浙江学刊》2000,(1):140-14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华法系在法制思想方面的突出表现。笔者试从中国法制思想的价值内涵出发,剖析传统法制体系的特点和不足。进而,提出建设我国法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信念:中国的哲学应当以改善中国人的生活、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研究旨趣,应当以影响中国人生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研究课题。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是哲学的工作方式。"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我们"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季建霞  金雪飞 《创新》2010,4(3):21-24
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信任、探索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构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任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既不是完全普遍主义,也不是完全特殊主义,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血缘、亲缘为中心,以实用理性为内核,以差序、差等为结构,具有边界弹性和"两极性"的关系主义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中国化"发展于"西方哲学东渐",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哲学东渐时期,中国人是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下以一种"被动应变"的文化心理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则是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一种平等、交流、开放、互动的心态去创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西方哲学东渐具有一定程度的"进化论"特征,表现为适应性、自发性、无目的性和渐进性等特点;西方哲学中国化则体现了"建构论"的特质,强调主体性、主动性、目的性和交往互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