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理性主义的抽象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的理性主义教育倾向于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相同的理性本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海德格尔认为对人的存在的提问方式,应该从“人是什么?”转变为“人是谁?”;海德格尔的人之问对教育产生的启示就是: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存在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师爱”是塑造青少年的巨大教育力量,它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它能把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那么班主任应怎样用师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一、用“关心爱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人,对人的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  相似文献   

3.
单纯的说教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似已不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通过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会,实施“省钱计划”,建立“爱心助苗”基金来资助失学中小学生和孤寡老人等,让学生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并亲自参加“爱心助苗”活动,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想受到洗礼,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教育自由论     
彭文晓 《学术论坛》2006,42(4):189-193
教育自由是教育理论中的“元话语”,学校教育理应关涉人的自由。教育自由发轫于我国学校教育令人堪忧的客观现实,以及对人的超越性的哲学思考。教育自由旨在赋予学生自由并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教育人性化、教育阈限说、教育和谐论既是教育自由的表现,也是实现教育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留得住 用得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应立足“留得住、用得上”,才能切实解决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形成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教育观念需要实现“四个转变”,树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新理念;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当地“三农”的实际需要;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切实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教育智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学术论坛》2007,(3):195-198
智慧是教育的主题,教育理应关涉人的智慧。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必须赋予学生智慧、幸福和自由。智慧是指人们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品位境界,教育智慧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而启迪、增进学生智慧的观点和策略。在我国现实学校教育中,重知识的授受而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与增进,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面对这种客观现实,转知成智、从“多”到“一”以及由技入道,是教育智慧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教育以人为本”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把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使“正规化”的教育变成了“填鸭式”、“训兽式”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学校教育提到以人为本的高度上来。一、激发兴趣热情,以学生成长为本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要远比死记硬背一些枯燥的知识更重要。大家都知道,21世纪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革,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代时代精神的最核心的内容。1.更新学生观。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一直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学生习惯了对  相似文献   

8.
对全国14所高校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青年学生中大多数人民主思想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民主幼稚病”。“民主幼稚病”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加强青年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教育是摆在高等院校和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尼采对现代教育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认为,教育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文化和个人。教育改革缺少的不是教师和学者,而是伟大的教育家;人在社会中的本性受到压抑,传统教育湮没了个性、弱化了人格、扼杀了天才、造就了“学者”,教育是国家强加在人身上的“第二天性”。“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除杂草、瓦砾以及那些企图啮噬植物嫩芽的害虫,就是释放光和热。”教育有两条基本原则,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予以重点培养;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其他一切力量,使其能够和谐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整个的人改造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太阳和行星系统,并且识别其高级构造原理。”  相似文献   

10.
“做人”的教育和“做某种人”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两个基本支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建立在了“做某种人”的单一支点上,“做人”的教育被抽离或消释于“做某种人”的教育之中,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该根据人的生命的二重性牢固确定教育的两个支点,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的“重人”传统,让科学与人文成为教育的两翼,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雨课”教育教学应强化“育人”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两课”教育教学新体系,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教学方式并存的教学模式,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改革考试方法,以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启蒙”在开启了教育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启了教育从“奴化教育”、“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的人学传统,即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指向“人”的启蒙教化。在进步意义上,启蒙所促成的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教育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使命,而教育的人性化转向,正体现了教育的“启蒙”面向与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亚 《兰州学刊》2006,(9):207-208
本文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论述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缓解学生压力诸方面,建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提出在学生管理中要未雨绸缪,先期制定各类预防预案,建立各类情况的预警机制,并提出建立消解机制,以确保学生的思想稳定、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陶行之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既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它是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为整个民族、整个生活现代化而进行的活教育,它“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做“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他批评传统的死教育与生活分离,“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赶考“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这不是对“应试教育”弊端入木三分的揭露么?陶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做“知、情、意”、“真、善、美”、…  相似文献   

15.
潘艺林 《学术界》2006,(2):97-104
消费主义教育价值观是消费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最终催生出了教育世界的消费主义,在“学生说了算”、“学生是上帝”等口号的阵阵喧哗声中,学校教育日渐变质。消费主义与教育之间的矛盾是不能协调的,消费主义教育观具有的销蚀社会良知等危害是不容忽视的。面对奉行消费主义教育哲学的人,学校应当说“不”。道理在于,消费主义主导下教育质量的牺牲,意味着学生权益的真正丧失。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围绕“观察———测量———整理数据———总结规律———提出新问题———设计新实验”这样一个步骤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人的心智培养上,古代和今天有着很大差别.从教育目标看,中国古代教育注重“根本智”的培养,而今天的教育更强调外用的学问,即只注重“差别智”的培养.从教育方式看,中国古代教育要求先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再读文学和小说,今天的教育则一开始就让学生广学多闻.这些差异导致了古今教育在对人心智培养效果上的不同,这也是当今学术大家没有民国时候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于永正 《快乐青春》2011,(7):151-155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得竞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个子高,站起来看,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  相似文献   

19.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贯穿其间,渗透其中的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