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最头痛、最亟待解决的工作难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在看,无论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关键的制约点都在农业。这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矛盾,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规模化大农业的矛盾;二、扩大内需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三、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与谷贱伤农的矛盾;四、加快非农化进程与城乡壁垒重及乡企发展难的矛盾;五、乡镇机构过大与农民减负的矛盾。解决农业问题在于非农业化,农民富裕在于非农民化,农村发展在于非农村化。要跳出从农业看农业,以农业救农业的窠臼,在农业之外寻求改革和突破,用小城镇建设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用非农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大改革"的开端。农民改革不仅影响了俄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此后数十年的走向。若想深入理解农民改革,就必须厘清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问题。自19世纪上半期开始,俄国农民农奴化史一直是俄国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学者围绕俄国农民农奴化的确立和强化展开大量讨论,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包括农民农奴化的确立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非法律途径、17—19世纪国家立法在强化农奴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农民农奴化的深层原因三个方面。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更新,俄国学者将继续在俄国农民农奴化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把农民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入点,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思想,启示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去发现、认识农民问题;重农抑商的传统使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心理上倾向于从农民问题上切入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国情的最鲜明、最突出的因素是农民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农民问题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试论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具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现象普遍,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一、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解释(一)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困难。同其它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往往靠天吃饭,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一旦遭到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颗粒无收;二是由于农产品大部分是生命体,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贮存运输较为困难,因此在市场竞争往往处于被…  相似文献   

5.
生活医学化是指对生活中原来不是医学问题的某些方面,加以医学的定义,纳入到医学范围之内,对这些问题进行医学的解释,并且提出医学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医学作为一门职业和知识体系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农民生活的医学化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农业现代化同步的过程.农民生活医学化的根本机理就是健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开始逐步占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变化,衡量生活的标准也逐步由温饱变为健康.农民生活医学化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的医学化、政策环境的医学化两个方面.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生活医学化的现状与医疗保障制度和健康传递系统所存在的不足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问题。从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原因入手,提出了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可  宗成 《理论界》2014,(1):10-12
农民问题是事关中国发展的最大的影响因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对于实现马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民地位的客观评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农联盟启蒙思想两方面入手,引出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论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革命伟人把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点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进而获得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解决农民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实践和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析小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方法很多,而其中小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1)小城镇化建设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需求可以促进农民增收;(2)小城镇化建设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可以为农民增收;(3)小城镇化建设通过促进乡村工业企业发展可以使农民提高收入;(4)小城镇化建设通过逐步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可以使农民获得较高收入.  相似文献   

9.
刘娟  杨菲蓉 《天府新论》2009,(3):105-111
农民问题是一个变量概念,其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另一方面,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农民问题实践"马克思主义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占我国人口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这一群体的收入问题也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农民增收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各界学者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农民的收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稳定、甚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可见它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农民收入结构这个视角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璁 《理论界》2007,2(1):20-21
我们党及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毛泽东的农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农民集体化的思想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邓小平主张农民自主化。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的基础上,以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为统领。确立了农业产业化的新的农业发展观;胡锦涛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出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决定了其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为此,通过分析和阐释“三农”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规模不经济(包括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探讨了克服规模不经济的思路,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层围绕“农业社会主义”问题产生的分歧与争论,其结果是中国农村在国家力量强势主导下迅速“合作化”,一直到“人民公社”,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场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如何看待、对待农民的权利和以地权为核心的农民的财产权;广而言之,六十年来农村的曲折与发展,根本问题也是如何看待、对待农民的权利和以地权为核心的农民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14.
"海选"是民主选举的一种方式,是中国村民自治的突破口.北老壕村是全国"海选第一村","海选"持续了二十多年,但村级治理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村民自治陷入治理困境.其重要原因是随着废除农业税、市场经济渗透和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农民的个人化、自利化趋势强化,村庄的合作治理困难,形成了民主参与下的不合作现象,这是"海选"之后需要加以改进的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何晓龙 《天府新论》2018,(5):97-105
已有的形式主义研究理论成果,对解释和应对乡村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有待深入,一个主要的被忽视的因素是乡村治理的乡土性。在当前乡村治理中,出现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常规性“小事”被忽视、名实分离的乡村自组织功能失效、利益化的临时性小团体凸显、政策选择性执行等形式主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压力型体制、官僚化、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外,村级组织行政化、村庄结构混乱和农民社会资本缺乏及其形塑的策略主义也是重要因素。要治理乡村中的形式主义,必须以根治策略主义为指向,净化乡村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一、对几种失败原因说的商榷意见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三年间横扫了东南半壁河山,打得清政府如暮燕釜鱼,惶惶不可终日,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到头来又失败了。这就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深思的问题,它失败的原因何在?对此史学家们曾做过多种解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没有先进阶级领导说。按照某些权威性著作的说法,它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一提法曾长期在史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今天看来,这一理论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首先,它是一个建立在超越时代和阶级阶段、凿空基础的假设性立论。…  相似文献   

17.
促进公众健康有效参与已成为国际健康治理发展的新趋势。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健康乡村存在健康需求整体化、时序重心前移化及治理实践场域化的三重逻辑,迫切需要农村健康治理的创新转变。目前,农民健康治理参与模式存在观念、空间及效果保障三方面的缺陷,并引致多种不利后果。究其原因在于存在健康管理方式“路径依赖”、基层政府健康治理能力不足及立法制度建设缺位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农民健康治理参与模式的观念重建、空间重塑以及制度重设,重构农民健康治理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对农村健康福利效能优化至关重要,其具有特定的意涵、价值、内容体系和建构依据。然而,基层政府健康福利提供能力失配的困境,制约了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目标的实现。究其根源,在于作为农民健康福利基本提供主体的基层政府存在福利知识理念滞后、福利方式运用单一及规范化程度不足等现实问题。为破解以上困境,基层政府应进行农村健康福利策略的创新构建,即嵌入应用农民健康福利新实践观念,整合化提供多元农民健康福利形式,以及加快农民健康赋权增能法制的构建步伐。  相似文献   

19.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并非单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层相关的循环关联,并且各产权科层之间具有相互嵌套性。随着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人地分离”现象更为普遍。与此同时,扩权赋能使外部主体不断介入集体内部,导致行政村、农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三者的功能差异越来越明显,且重合度日渐降低。从产权科层嵌套的视角看,个体层次的权利叠消、集体层次治理主体的异质化、国家层次治理规则的虚置化等问题凸显。为了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采用动静结合、两权分离等方式对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类型化赋权,在个体层次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在集体层次应按需拓展产权的权能,并对村民权、成员权和股东权进行规范化分置,实现效率与协调的目标;在国家层次应对多元利益主体的权利以及多元治理主体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和界定,保障治理规则的实质性运行,从而实现乡村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基本情况怎样,直接、间接地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特质。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农民的状况构成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为其终点。当代中国农民的重新分化正是在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这支庞大队伍的重新解体,引起了社会各门学科的关注,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产生了许多分歧。本文试就中国农民阶层分化问题作一论述。一、农民分层研究的指导理论在当代学术界,分析和研究社会结构,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