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唯物史观的根本范畴——社会存在,应当从那里寻找它的确切含义的最佳答案?回答是:应当从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最终形成的光辉巨著中找。翻开《形态》,仔细地研读马恩有关社会存在的许多精辟论述,我们就会感到,多年来人们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就其内涵来说,并未抓住它的实质;就其外延而言,又未免有过窄之嫌。如果我没有错误地理解马恩的经典性的论述的话,那么,我认为:所谓社会存在,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无穷演进序列。马克思、恩格斯说,“存在”或者“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30页)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之一。正如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唯物史观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讲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体系上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缺陷那末,现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存在哪些缺陷呢? 第一,逻辑结构的起点选择不当。过去,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通常是把“社会存在”作为起点。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3页)根  相似文献   

4.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卷3—5页)即是说,人性主要不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而主要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道德则是对人的某种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即是说,道德主要不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主要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列宁曾经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列宁选集》第1卷,第18页)这里所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6.
围绕着改革中出现的部份人劳动致富的问题,在伦理学界引起了一场争论。先富作为一种新事物,究竟它与道德的关系怎样?它是否会助长人们“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先富是满足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现实手段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脱离物质利益的道德是不存在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恩全集》第一卷第82页)。“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52页)“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在这种意义之下,可以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普列汉诺夫哲  相似文献   

7.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问题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范昆  周立方 《理论界》2004,2(5):36-37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问题的论述@孟范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周立方$上海旅游文艺专科学校!讲师 [1]《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3页 [2]《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3][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3、277页 [4]《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5][6]《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第492、524页 [7]《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25-926页…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历史的分期与关于“直接社会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即从马克思本人的最基本的观点展开:“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第31页)同时“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  相似文献   

9.
一、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马克思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的时候,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注视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他对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总是感到欢欣鼓舞。他认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马克思把需要经过专门培养训练、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称为“复杂劳动”。并指出,“少量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第58页)他强调说,工人阶级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恩全集》第16卷第217页)。恩格斯也断言,“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措施之一,首先是对一切儿童实行普遍教育”。他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会比愚昧无知的没有知识的人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马恩全集》第2卷第614页),恩格斯还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除了需要律师之外。必须有大量的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工人阶级“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而在这里需要的……是丰富的知识”。(《马恩全集》第22卷第487页) 列宁继承发展了马恩重视教育、知识和人才的思想。他说过,在一个文盲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存在?目前的哲学辞典和教科书上的一般说法是: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个定义来源于斯大林。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写道:“社会底精神生活所由形成的来源,……要到社会底物质生活条件中,要到社会存在中去探求”。“社会存在怎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怎样,社会观念、理论、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也就会怎样。”“决不应当从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11.
马恩在谈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时明确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马恩选集》第1卷第77页)又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恩选集》第1卷第271~272页)这就告诉我们:革命,既要推翻反动统治阶级,夺取政权,还要改造革命者本身的素质;不但要消灭统治阶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革除革命阶级的落后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造成新社会的崭新而牢固的基础。近代中国人民不但受帝封官三座大山的压迫,而且被以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恩选集》第2卷第83页)当我们讲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常常引  相似文献   

14.
<正> 王夫之很重视对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研究,本文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概念。马、恩曾把人称作“社会的生物”(《马恩全集》第2卷第166页)。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恩全集》第4卷第167页)王夫之的著作中没有人的受动性、能动性之类的概念,但他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这段话里,马克思讲“生产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是“同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列宁加以发挥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斯大林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范畴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了详尽的阐述。这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的重要贡献。但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还有一些不够确切的地方。本文就斯大林在发展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贡献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而人们的实际活动,主要就是物质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下过明确的定义。斯大林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一、非政治国家:它是“正在消亡的国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 国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也和其他社会存在一样,表现为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无产阶级国家是“过渡性质的国家”,就它从剥削阶级的政权机关变为被剥削者的政权机关,变为全体人民用来管理社会生产的工具来说,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列宁称它为“半国家”(《列宁选集》第3卷,第185页)。正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半国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地要由政治国家向非政治国家发展。 对于“非政治国家”,列宁指出它是“正在消亡的国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其特征是由“政治职能变为简单管理职能”(《列宁选集》第3卷,第224页)。因而要理解“非政治国家”,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一定阶段”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民族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共同体。斯大林就曾经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因此,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不是从来就有,不可能永恒存在,也有一个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即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意识的主体性理解封毓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人们通常是就其对社会存在的关系,把它定义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点说,就是社会物质生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社会物质生活是不依赖于人们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现实,而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0.
重视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 人的价值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资产阶级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资产阶级的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8页)。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劳动是人的共同本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的评价。但是,一切剥削制度的社会,都不是这样。它们都把人(劳动者)不当人。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