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是史学界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大量题本,对清代地租形态的发展变化作一初步探讨。一、清代实物分成租的特点自秦汉以來,实物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的地租形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形式。所谓分成租,是地主和佃农按照契约议定的比例分收佃农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作物。清代实物分成租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佃农经济条件的好坏,决定了不同的地租率。如果佃农不能自备耕牛、农具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苗疆"之湘西部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剿抚兼用,尤其是兵燹之余,注重倡兴文教,构建官学、苗疆书院、苗义学三位一体的文化教育体系,以期让苗民涵濡"圣化",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湘西苗疆之文教政策既有趋同性,更有因俗而治的特殊性,客观上推进了此地域之社会进步与智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4.
历史上的山东、直隶、山西等省,曾是流民活动频繁的地区.有清一代则更为突出,不仅持续时间长、波及地域广,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很显著.本文试就北方流民对直隶口外迁徙及开发的情况,做一些初步探索,疏浅误谬之处,希望得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清代封建论的文化意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封建论早已突破了先前封建论主要着眼于体制之争的框框,成为一种思想资源,或是藉以反思明亡清兴,或是藉以批判郡县制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或是借封建"分权"的内涵倡导地方自治.除上述社会及政治的现实之外,长期延续的宗法传统、儒家文化中"公"的思想观念及其与法家制度文化之间的明显紧张,正是清代封建论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清代蒙古社会的封建人身隶属制度,是古代蒙古社会人身隶属制度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租典、雇佣关系的出现和汉族商人到蒙古地区经商,促进了当时蒙古地区的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苏鲁克制度和雇工加速了蒙古社会封建人身隶属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由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历时近三百年,它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八旗组织,是清朝统一全国的一根强有力支柱;而佐领,則是该组织的基本单位,又是这一单位首领的名称。它还先于旗制的建立而早已存在,经发展而导致八旗制的形成。探讨有关佐领的诸问题,对于加深八旗制度的认识,对于进一步研究清代政治,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着重阐明旗分佐领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和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的云南对外贸易吴兴南清代云南对外贸易以越南、老挝、缅甸等邻国为主要对象。这一时期,云南边疆社会趋于稳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物质财富日渐丰富,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缅、老、越等邻国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就总体水平而言都...  相似文献   

9.
张维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07-109,119
入清以后 ,广西的藏书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根据所见到的清代广西文人诗文集的材料及有关的方志材料 ,就清代前期广西的藏书情况 ,将其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等几个系统 ,对其作一简要介绍 ,并初步探讨这一时期广西藏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回族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回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时全国经济发展总的格局。清代前期有将近二百年的相对安定的环境,由于停止圈地、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中国的封建经济逐渐呈现出由明清之际的战乱破坏到恢复和较为明显的发展的局面。回族的经济发展与此是一致的,散布全国而又善于经营的回族人,通过由元到明数百年的适应环境和惨淡经营,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扎下根来,并开始显示出富庶的景象,显露出开拓进取的活力。清代前期,统治者凭藉武功加强了对蒙古地区、藏族地区以及新疆和西南等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最有势力的商人是徽商和晋商,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是当时资财最富有者。因此,探讨有关徽商、晋商的问题,对开展我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拟对晋商及其商业活动作一简单评介。  相似文献   

12.
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商业中,占据很大势力,其经商范围遍布全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迂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又其迩焉者矣,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①徽商所经营的项目,主要是茶、木、质铺和盐,“茶叶(徽州)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②其中盐业为其大宗,主要以两淮地区为基地,以扬州为经营中心。在徽州,外出经商“就食他郡者常什九”③而在外长年行盐的“大半家于扬州,”④入清之后,扬州竟“土著较流寓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 ,巡抚已正式成为封疆大吏 ,其治绩优劣 ,实与一省之吏治民生、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自顺治至道光前期出任粤抚之人选进行了历史考察 ,并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 ,对他们在稳定社会秩序、振兴社会经济以及盐政、粮政、开放海禁、开发矿藏、加强海防、严禁鸦片、遏制民间械斗等领域之施政得失 ,作出详尽的考察与评述。其正反事例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代前期的图书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前期上承明朝,下启近代,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它随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而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清代前期文化事业是中国封建文化中别具特色而有待于评述的。图书事业无疑地将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代前期图书事业所包含的刊印、流通、典藏、整理与编纂诸环节考察,充分证实它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过去对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应有的研究与评估,致使这一领域较少为人涉及。因而,研究清代前期的图书事业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将对清代文化史,甚至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与总结都是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一种重要制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入关以后清代前期八旗制度的发展变化。指出了清帝为维持、改组、巩固和扩大八旗制度所采取的若干措施;揭示了该制度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压迫八旗士卒的阶级属性;阐明了旗人的斗争和由此而引起的八旗制度的松驰;论述了该制度对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对满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它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 清代前期土地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土地兼并。清统治者在入关之初,不但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而且还通过圈田的手段使土地集中在少数清贵族手中。 清初的圈占,首先是推行于近畿,以后扩展到山东、河南等省。在京畿一带的圈田,以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为最多。当时所圈占的土地,最高额达九十九万三千七百零七垧。如以一垧折合六亩计算,则为五百九十六万二千二百四十二亩。为数不为不大。圈占土地的方法大体如下:计量土地,以绳为准(单位)称丈地为“绳圈”。每绳42亩。“凡圈民地,请旨,户部遣满官同有司,率……员役,所至村庄,相度(由犬)亩,两骑前后率部颁绳索以记,周四围而总积之。每圈共得几百十垧,每壮丁分给五垧,垧六亩。”如果“圈内间有汙莱”,他们还要“更择他沃壤以偿。”  相似文献   

17.
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中西陆路交通东段的咽喉要道。战国、秦汉之际,这里是少数民族月氏、乌孙、匈奴的游牧地。汉武帝北击匈奴,收河西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徙民以实之”,从而使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河西,当地的游牧经济开始向农业经济过渡。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河西出现了繁荣景象,史载,汉、唐之时,这里极为兴盛,“人民富庶甲于内郡”“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自唐后期吐蕃占据河西,历经西夏、蒙古的交替统治,河西日渐衰落,社会经济开始落后于中原。明初,宋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长期以来被认定是“闭关锁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作一番分析和研究,则会得出大别于此的“有限制的开海贸易”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微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封建社会城市的出现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二元化的格局,使城市从农业社会中分化出来成为商业的活动中心.商业的发展造就了追求平等的封建市民阶层,并强化了交往的契约意识.市民阶层为自由和平等的抗争,同时也改变了契约的性质,封建社会封主与封臣不对等的服从契约由此转化为处于平等地位主体讨价还价的援助契约.由此,形成了国王、贵族、教会和市民的四元权力鼎立格局.援助契约扩展开来就是日常行为以平等的法律为准则,这是西方法治理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牙行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状 《兰州学刊》2008,(9):126-129
清朝入关以后,继承了明朝原有牙行制度,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和规范。康熙中后期及雍正、乾隆时期,中央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诏令和谕旨,整顿和治理全国的牙行,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牙行制度。牙行承充资格的规定是清代牙行制度的基石,贯穿于整个清代前期牙行制度变革的始终。清代前期陆续形成的牙行制度包括五年编审制、牙帖定额制、保甲制度引入牙行管理的同行互保制。每项新的牙行制度从提出到付诸实施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