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主持人话语:东北亚区域已进入历史性的抉择期:或是建构高层次国际合作体系,以巨大的整体效应来形成区域性竞争力;或是延续目前的战略指向相背的状态,陷入难解的区域性矛盾的旋涡里。从长远战略的眼光来看,东北亚区域的所有国家都希望在区域性合作体系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优化,但目前东北亚区域合作事宜之所以受阻,是因为在这一区域内残留的冷战结构和扰动因素极大地形响着区域内各国的战略指向,使各国的战略关注点无法集中到合作的层面上。除了战略指向的背离之外,东北亚区域又面临着民族主义冲突螺旋和能源战略冲突等新的矛盾。这些问题复合作用的结果,东北亚区域的高层次合作事实上面临着难以排除的障碍。这就是说,实施我国东北亚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从改变现有的政治结构入手,营造有利于合作的国际政治环境,即重组这一区域的政治结构。我们应当明确,重组东北亚区域政治结构,使各国的战略指向转换到合作的层面上来,并以此构筑这一区域内的高层次国际合作体系,是我国实现东北亚区域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是构筑大规模国际合作体系非常理想的区域,但各国所陷入的安全困境阻碍这一体系的建构。这种安全困境与扰动这一区域政治结构的要素相关联,这一要素就是朝鲜半岛问题和美国的控制战略。正因为如此,欲实施我国的东北亚区域发展战略就必须从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切入,由此弱化美国对东北亚区域的控制力,并营造必要的政治环境,使东北亚各国的战略指向转移到合作的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中国来讲,在东北亚区域实现其安保、政治外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只能是构筑高层次的和实质性的国际间合作体系。中国与美国在东北亚区域的战略相背,所以,中国要想实施东北亚区域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大幅度地削弱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这是重组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结构并实施东北亚区域战略所必需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浪潮的强劲推动下 ,东北亚各国纷纷调整内外政策 ,把加强同本区域内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作为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这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 ,但由于种种制约因素无法在短时间内根本消除 ,东北亚全区域和全面性的经济合作还无法展开 ,以次区域合作带动全区域合作、以多边单项合作带动多边全面合作乃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5.
跨国统一物流体系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是跨国运输和国际物流服务。建立东北亚区域物流统一网络,其核心是通过东北亚各国物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快东北亚区域物流统一网络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创造区域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备受国内外专家瞩目的问题。文中从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有效保护区域内各国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互补性、经济水平的层次性、文化历史的同源性以及合作愿望的趋同性等合作的主客观条件,论证了实现区域合作的可能性;构想了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区域合作的6条原则,并探讨了区域合作的策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内蒙古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产业升级。内蒙古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区位和口岸优势;二是资源优势。内蒙古应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尽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对内开放的新格局。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推进同东北亚经济区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贸易和劳务合作,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金,积极参与国际区域性分工与合作,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区域各国的经济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区域合作仍处于无协定,无组织,无实体的自发状态.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会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的国际合作时代已经到来,但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及各国间的体制差异、利益冲突等诸多原因,使其交流与合作面临许多障碍。因此,应构筑东北亚国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各国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朝鲜半岛问题标示着东北亚区域和平与合作的趋向,牵动着有关各国的外交与安保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区分朝鲜半岛问题的内涵与性质,左右着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的实施与成败。中国的东北亚战略与政策不仅着眼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统一,更致力于东北亚乃至东亚的和平与发展。有关各国应着眼于区域大局,以各国和平发展的共同利益为重,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六方会谈等合作机制,使朝鲜半岛问题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共同体构建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政府始终面临着向其管制范围内的公众证明其执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的压力,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转轨时期,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不同时期应诉求于不同合法性基础。现时的合法性基础已经面临某种程度的危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构制度合法性基础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权力体制民主化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 ,保持我国农村政治稳定是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的前提 ,但是 ,目前农村政治稳定格局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动摇农村政治稳定格局的诸因素 ,以及农村政治稳定格局的变化对国家宏观政治系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朝时期是白城历史上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建国初期,为了加强对今白城及周边区域的管辖,在这里设置了当地历史上的第一个州级政权机构——泰州。泰州的建立,不仅结束了白城及周边区域没有地方政权建制的历史,而且使这里成为包括今天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标志着白城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就目力所及的资料,从春捺钵着手对辽泰州的中心地位做一综述,以期对东北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地方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在我党妇女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时期,根据地妇女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参加各种各样的妇女组织,参选,参政,参加抗战、生产和生活改革.根据地妇女的政治参与的形式对我们今天推进妇女参政有着宝贵的借鉴经验: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妇女在建设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各阶层妇女的要求,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非金融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通过金融行为、舆情放大等途径对银行业有风险传导作用,这种作用机制类似混沌学的蝴蝶效应。其主要风险有声誉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业应当从业务操作合规性、风险管控水平、舆情应对能力等方面着手,提高对非金融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政治思想涌入中国,它被接受和吸纳的速度与程度等受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向现代转型程度的制约,其中传统政治价值的现代转型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首先是传统政治价值体系的现代转型,其次是以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筛选、改造、吸纳传统的政治工具理性,最后是以现代政治价值为导引,注重从整体上改造和吸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视角、方法等精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政治思想体系,只有在完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之后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陪都,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首先是一种政治现象,表现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清廷一方面根据盛京及东北的特殊情况,设盛京将军等;另一方面,仿前代陪都制度,特别是明代两京制,在盛京设五部及内务府等。这些政治机构的设置与政治制度的确立,既是清朝陪都制度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盛京陪都地位的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和时代体现。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等构成要素;政治文明与依法执政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依法执政的各个构成要素如依法执政主体、依法执政理念、依法执政体制、依法执政方式等都必须体现政治文明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二者之间不是一般的单向要求,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政党文明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依法执政、政治文明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既要遵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多重矛盾关系出发,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思考与回答。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强烈地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结构中重要的活的基层细胞,是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苯政治制度。社区建设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实现方式。搞好社区建设,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发展我国基层民主,有着重要意义。社区建设有其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搞好社区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