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问卷方式对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和马来西来语文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组共215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大陆和马来西亚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情况。结果显示,由于社会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大陆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差异:对陌生人用亲属称谓语,而用零称谓或者礼貌语言为起始语的现象在马来西亚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称谓语是汉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协调与和谐的文化精神,其中亲属称谓语强调了汉人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谓语突现了汉人的官本位思想,虚拟亲属称谓语则显示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儿.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指称对象、使用规则、通行范围3个方面对常用社交称谓语进行了描写,并就其在社交运用中公众的心理反应作了扼要的评价。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交称谓语可分为3类:一是现存社会结构、政治影响支持的“同志”,二是新型生产关系、人际关系和外来文化影响支持的“先生、小姐、老板……”,三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人际关系支持的“爷爷、奶奶……”由亲属称谓语泛化而来的社交称谓语。社交中,人们依据不同的社交欲求,在不同的场合自由选择,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但就其公众的心理反应看,2类目前最具活力,3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因此,社交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将是逐步形成2、3类的分庭抗礼:在经济发达、文化交流广泛的城镇,主要通行2类,与国际通行的社交称谓语接轨;在经济相对落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广大乡村和城镇少年儿童前期社会化过程中,以3类为主。  相似文献   

5.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在语言上的表达形式。哈萨克族亲属称谓是以父系为中心,展开各种脉系的一种体系。论文从传统的分类法入手对哈萨克族亲属称谓语进行分类,梳理了哈萨克族亲属称谓系统和哈萨克族亲属称谓的界定,并对亲属称谓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从社会文化差异方面入手,探讨了中韩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的异同点及其产生原因,使人看到了中韩亲属称谓从体系到用法各个方面的不同,了解了这些区别对翻译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它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称谓语用来指称人,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这一泛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称谓语的泛化还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8.
文化心理对汉英称谓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 ,重伦理 ,受以家庭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重个人 ,突出表现自我 ,强调人文主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谓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确使用社会称谓语是实现成功交际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许多大学生不能确切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现状,以大学生言语交际中的社会称谓语为考察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河南省五所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存在拟亲属称谓语使用情况多、不确切、缺环和滥用等现象。对此,有必要规范使用社会称谓语,净化语言环境;创造恰当的社会称谓语,摒除过时称谓,保证言语交际顺畅。  相似文献   

10.
汉语亲属称谓语数量庞大,文化内涵丰富,情感意义复杂,与英语称谓语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如何将文学作品中这些为汉语所独具的亲属称谓语翻译成恰当的英语,使英语读者能正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借助关联理论,探讨英汉亲属称谓语文学作品中五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各种语言都有其亲属词体系,却同中有异。文章介绍了亲属词的分类,从有无长幼的次序、有无性别的差异、有无姻亲和血亲的区分以及有无父系和母系亲属的区分四个方面列表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亲属词的不同,继而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别的历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村落家族作为一种传统的非正式的组织力量,既有与汉族家族相同的一面,即血缘纽带是它们的生物逻辑,亲属关系是它们的社会逻辑;又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背景,而在组织形态、内部治理和文化表征上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3.
宗族是理解中国汉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理论模式探讨了中国东南部宗族的结构与功能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容,并提出宗族发达的“边陲社会论”和非对称的宗族分支结构等理论模型。这些宗族理论模型对我们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等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发展,诸如"人治"、"宗法制"等封建残余思想,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在教育系统也严重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试图从"人治"、"宗法制"角度探索导致某些领导干部党性党风问题的深层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俄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以及长幼辈分、面称、泛化、派生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俄汉两民族宗法发展水平不同,生育观和生育数量不同,以及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等不同。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族强盛的时期。宗族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士族地主经营的封建庄园,以宗族为核心的流民集团及由族长控制的武装坞壁。宗族观念有三种主要倾向: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源于同居共财的经济生活与保持优势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清水江流域是中国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宗族组织在地方社会中发挥了很强的组织、协调作用,宗族活动渗透于清水江流域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清以降遗存下的清水江文书就是例证。本文拟以高酿镇地良村文书为例,梳理文书中父子、兄弟、女性等人名的书写程式,分析事主宗族性身份和宗族门房支派层级关系的表达方式,进而探讨宗族在家庭内部、宗族内部、不同宗族之间契约签订中的渗透度,以期了解宗族在维持家庭延续性和宗族凝聚力中的实际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舟山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山方言亲属称谓是舟山亲属制度、地域文化的语言反映。在实地调查舟山方言亲属称谓的基础上,从宗亲亲属称谓(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外亲亲属称谓和姻亲亲属称谓三方面对舟山方言亲属称谓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描写,并从中归纳了舟山方言亲属称谓长幼有序、里外分明、男女有别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尽管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日本为“同族”)文化传统,但由于各自传统文化中对血缘关系的不同态度,即中国重视血缘的直系与旁系的划分,日本则轻视旁系血缘,导致中日语言亲属词汇体系出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平峰村宗族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宗族状况因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平峰村宗族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宗族观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解读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现象,必须客观地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并加以合理地疏导,进而平稳地实现心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与更新,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