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李云河同志的文章《对温州经济格局的再认识》(见《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再认识》),感到有几个问题仍需探讨。《再认识》所说的经济格局,主要指所有制格局,也就是所有制结构。其主旨是想澄清人们对温州模式的认识,即温州家庭经济姓“社”不姓“资”,温州模式姓“合”(合作经济)不姓“私”。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对温州农村的经济格局应该重新评价,对其姓‘合’不姓‘私’必须肯定。”就是说,温州的所有制结构中,合作经济即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不容怀疑的,是“必须肯定”的。我认为不然。这里首先需要探讨的是: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判断是非成败的标准苏荣生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3.
“不搞争论”是小平同志的一个发明,是其针对党内在改革开放政策上的不同意见而提出的不争论、不强迫、允许看、鼓励干、最终用事实说话的处理办法。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这一观点开始在党内广为流传并普遍接受。从实践上看,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同...  相似文献   

4.
“小平同志有各种各样的印章,但独缺这两方印,就由我这位当‘处长’的给这位当‘部长’的来刻吧,我想如果我不刻,没有哪个篆刻家敢给他刻的。”李岚清说。  相似文献   

5.
林圃等四同志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考察》①(以下简称《考察》)一文,为了论证“经济改革的实质,是把统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改革成为自负盈亏的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提出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成为‘前提’的社会,是一个以集体所有制为商品生产者的社会”这样一种观点,并认为这种说法虽同传统看法相冲突,但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已经历了十三年的今天,小平同志又一次倡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要突破凡事先问“姓资姓社”的“左”的思想束缚,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从实践标准的讨论到生产力标准再到判断“姓资姓社”三条标准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前进,标志着认识的深化、飞跃,它必将促进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温州实际出发对解放思想作一点哲学思考。解放思想,首先要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温州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本来是一句古语,最早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现代,第一个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作为哲学概念,并赋予新的含义的人是毛泽东。他对实事求是这个古老哲学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几十年来,我们党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我们党在坚持这条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条思想路线完全被抛弃和践踏了.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全党同志从思想理论上乱反正,重申和恢复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明,实事求是,团结一致辞向前看”的方针,并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无比恢宏的气度和过人的胆识作出以“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重温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联系今天的世界大势,更倍觉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 一、“一国两制”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 “一国两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构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首先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他在谈到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时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移步’而不‘换形’”——论京剧改革的梅兰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北京社会科学》2003,(4):131-139,155
梅兰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 ,为传统京剧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形成了一种可称之为“‘移步’而不‘换形’”的京剧改革模式。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革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一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对姓“社”姓“资”诸问题“不要搞争论”,重在“实践”和“实干”;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强调一种“实用性”或“适应性”;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速度和时机,力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些特征,构成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三个重要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概括为五句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无论从观点上,还是具体实践中都充分体…  相似文献   

11.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个著名论断。这个论断精辟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双重作用,进一步强调了改革的  相似文献   

12.
<正> 四十八年前,爱森斯坦在《蒙太奇在1938》一文中写道:“在我国电影界有一个时期蒙太奇被宣称为‘一切’。而现在,认为蒙太奇‘没有什么’的时期已经接近尾声。……经过‘拥护蒙太奇’的风暴和‘反对蒙太奇’的逆袭之后,我们的确应该重新地、坦率地来探讨一下蒙太奇的问题,其所以特别必要,是因为‘否定’蒙太奇的时期,甚至把它的无可争论的一面,它在任何时候也无论如何不致引起攻击的一面,都给否定掉了。”想不到今天纪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上有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边故事,写一篇读后感。“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巧得很,在这一问题上,我听到两种教法。一天午后,一个叫闻华的学生拿来一篇作文。正题是:“扫一屋未必‘扫天下?”。副题是,“——同古人薛勤商榷”。看罢题目,一睹为快。但当我赞赏时,学生却泪水长流了。我问:“为什么这样?”他委屈地说:“我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举世瞩目的南巡讲话中,极富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论点之一,就是谆谆告诫正处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境遇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切中时弊的现实分析和清醒洞悉,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深切反省,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加强改革力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_ 本文试就长期以来一直困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左”现象,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民政工作发展战略任务的时候,应当把发展民政教育和科技工作提到同样重要地位来加以考虑。提出这个问题,主要基于教育和科技对推进民政工作的重要作用。发展教育是一项战略任务小平同志在论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总是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早在1977年小平同志就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85年他又指  相似文献   

16.
矛盾问题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研究辩证法,当然要首先明确何谓矛盾。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把矛盾等同于对立和斗争的看法,诸如:“可以把‘对立’和‘矛盾’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因为“‘互相对立’表现了‘矛盾性’的最本质的关系”;“‘矛盾’只是‘反对’、‘对立’含义的抽象化,并不具备统一、一致的含义”;“矛盾本身有其自己的规定性,矛盾就是一种对立”;等等。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我们洞头县委、县府学习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结合本县实际,研究确定了本县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的思路。在加快开放方面,我们的思路是:“全面拓展,突出对台”,即在做好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地做好对台经贸这篇文章。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想法。(一) 突出对台经贸,对洞头来说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首先,从海峡两岸的形势看,加强经贸合作是必然的趋势。1990年中央召开的全国对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了邵维正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并加了编者按语。按语说:作者“论证‘一大’。是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十三人,从而回答了有关‘一大’的两个长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邵维正同志关于出席“一大”的人数为十三人的论断,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是,出席“一大”的代表人数又是多少呢?邵维正同志说,“出席‘一大’代表人数,说法也有不同,早期的著作多数说是十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遍的说法是十二人;也有个别提法是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美学界有的同志明确提出了艺术创作的“非自觉性”原则问题。其中最为典型者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文艺理论总是喜欢强调创作必须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主题要明确,等等。我很不赞成。我主张作家艺术家按自己的直感、‘天性’、情感去创作,按形象思维自身的规律去创作,让世界观、逻辑观念不知不觉地在与其它心理因素的渗透中自动地完成其功能作用,而不要太多地想什么‘主题’、‘思想’之类的问题。……老实说,我认为即使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政治观点、理论思维也只能是基础,而不  相似文献   

20.
我在《对“调解为主”的质疑》一文中,认为“调解为主”这个提法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需要予以修改。对此,唐德华同志提出异议,认为民事审判工作应当坚持“调解为主”。我在学习将要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同时,读了唐德华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还有一些分歧的意见须继续商榷。唐德华同志认为,“各边区政府和抗日根据地的民事审判工作,根据当时提出的‘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方针,积极开展法院调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与事实不完全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