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版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对鲁迅的作品,都据手稿或初版作了认真的校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版本。虽如此,但亦偶有疏忽之处。如《南腔北调集》所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所引录柔石狱中致冯雪峰信中的三处称鲁迅为“大先生”,刊误作“周先生”,却未据鲁迅手稿校正,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疏漏。查1961年8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选集》,三处“周先生”均作“大先生”。我又托上海鲁迅纪念馆杨志华同志,核对了柔石在狱中致冯雪峰信原件和鲁迅抄件的复制件,也都作“大先生”,可知鲁迅在撰写《为了忘却的  相似文献   

2.
钱荣贵 《学术界》2002,(1):147-153
中国的学术界似乎确实有点儿不大太平。近期拜读中国社科院蒋寅先生的大作《编辑职业化———当前学术刊物的病根》(刊《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 ) ,总觉得有话要说。这倒不是因为笔者是编辑 ,而且还是蒋先生所说的“专职编辑” ,也不是因为自己是编辑 ,就应该站出来为编辑作些辩护 ,说点什么。蒋先生所说的病根也并非指编辑 ,而是指“编辑的职业化”。相反 ,我总觉得有些事情不辩不明 ,越辩越明。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的 ,“学术争论 ,有比无好”。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 ,也想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不过 ,这多少还是有点儿冒昧 ,相信蒋先生这…  相似文献   

3.
周祥森先生曾作《注释编排方式略议》(学术批评网2001年11月22日)一文,对拙作《注释体例大一统、学术规范及学术水准的提高》中涉及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批评。本文即是对周先生文章的回应。周先生在文中,对笔者曾批评的注释编排规范持同情的理解,固有其理。不过,笔者最初并非是为了批评而批评。通观拙作,其主旨其实并不局限于讨论某一个具体的规范到底好不好,而是试图通过引入利益衡量的分析模式探究规范到底应由谁来制定更好的问题。1.正本清源。周先生对于我国古代关于“注”与“释”的介绍使人很开眼界,“数典忘祖”之讥…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源泉是情感而不是社会生活,这是周谷城先生近年来发表的美学論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在《史学与美学》中,周先生說:“人的生活,可能不一定都有情感,但美或艺术或艺术品,都是以情感为共源泉的。”在《礼乐新解》中,周先生説:“主观  相似文献   

5.
英堂 《学术界》2001,(4):148-149
友人周祥森兄一直是学术批评网的热心人 ,他不仅把原有的有关学术评论的文章转给我在网上发布 ,而且还把新作首先送交学术批评网交流。有关“核心期刊”反思的文章———《“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危害》 ,是祥森兄最近完成的力作 ,是他在多年编辑工作中深思熟虑的结晶。网上发布后 ,受到不少有心人的看重 ,包括赞同 ,也包括异议。其中 ,另一位友人复旦大学张伟然先生撰写的《福乎 ?祸乎 ?———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是专门的商榷意见。祥森兄旋即撰文———《编辑活动与“专家审稿”》回应伟然先生 ,你来我往。这就…  相似文献   

6.
日前“有幸”收到数封“佛”之传鸿,“福音”频传:此信是一种吉祥、幸运信,则按其信中要求,于几日内复制若干份寄送亲朋好友,数日内必逢好运;扣压或撕毁者。则祸之将  相似文献   

7.
核心期刊、学位及学术浮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民 《学术界》2002,(6):153-155
近日重读张伟然先生《福乎 ?祸乎 ?———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学术界》 ,2 0 0 1年第 4期 )一文 ,不但没有“颇觉痛快” ,反而连首读时的那种无所谓的漠然之情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仅有的是些压抑沉闷之感。因而不揣冒昧 ,发几句闲言 ,围绕张先生文中所提及的“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否违规”一节发一管之见。首先是各单位要求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到底违不“违规”。张先生在文中称“国务院的条例精神 ,只是规定了一个下限 ,并不是木桶量水 ,不能多也不能少”。的确 ,我们决不能以“木桶量水”的方法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  相似文献   

8.
隋朝邺城“难治”试析朱和平关于隋朝邺城“难治”的问题,在有关隋朝历史文献中,一再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长期以来,除了周一良先生在其《读〈邺中记〉》一文中认为是该地工商业繁盛、商人活跃的结果①以外,似乎尚未有人注意及此。本文拟在周先生提出问题的基...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了“学术月刊”第四期刊载的“关于两类社会矛盾问题的座谈”记录,对我们的启发帮助很大。不过对周谷城先生的发言有两点不同的意见,现在提出来愿意与大家一起商榷。第一,周先生在发言中就“在马克思时代,敌我矛盾没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当然不会十分突出。在社会主义先进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已有了很久的习惯,敌我矛盾早已解决了,人民内部的矛盾也可能不十分突出”。我们认为周先生这种论点是否认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一分为二”(或“二分法”)作为一个深刻的辩证法命题被人们广泛接受之后,坚毅先生却又提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并且在《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一文中,从十二个方面分析了哲学界长期不接受“一分为三”提法的原因.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辩证法问题:在“一分为二”之外是否还有一个“一分为三”与之并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或者说,“一分为三”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自近现代以来 ,“国民性”已是一个百年话题。尤其是“改造国民性”痼弊与“立人”理想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核心思想。话题持续到今天 ,在商品经济社会 ,“人性———国民性”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绍良先生自庄严堪所藏《维摩诘经》背后所录的一些敦煌词集为《补敦煌曲子词》一卷,共十三首,正如周先生所说,这是“未曾为人所知的一卷”。周先生又说:“曲子词一卷,前段已残失,仅存十三首,墨色极淡,无法拍照。”他从词中崇敬观音这一点,推断这些词为“唐代晚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周予同先生发表了“有关讨论孔子的几点意见”。在这篇文章中,周先生对学术界正深入开展的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提出了某些建议——象编写《孔子传》、编写《中国哲学辞典》等。显然,这些积极的建议,值得大家重视。但是,就周先生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来看,是值得商榷的。周先生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涉及到历史科学的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史料及史料考订?历史研究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怎样?能不能以封建的与资产阶级史家的治学方法,当作我们现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基本功?史学研究中怎样坚持阶级分析?我们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向周先生与读者求教。  相似文献   

14.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于今的于丹对薛宝钗此句怕是别有会心的. 似乎昨天,人们还在对"易中天"津津乐道,而一觉醒来,"于丹"竟石破天惊,星光炫目,直令"易中天"稍逊风骚--岂不知,此前尽管于丹领有那么多显赫名号,但毕竟是幕后,在公众,则无籍籍名.  相似文献   

15.
冯天瑜先生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研讨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换的重要著作———《中华元典精神》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几年来好评不断。姜海先生的这篇迟到的评文(文见《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3期)可谓独具特色。姜文称许了冯著对传统文化及其转换的理性态度后,对著中所论“元典”、“元典精神”及传统转换思路提出了质疑,从中不难窥见姜先生对冯著的揣摩之功及思维之勤。学术贵探讨,然而遗憾的是,姜先生在文中对困惑的表达,却令笔者更加困惑。为了祛除姜先生的困惑,笔者现就姜文发表一点拙见。一、角度的祛惑元典是“专制王权”的还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实践证辩法,还是唯物辩证法?主导我国哲学界数十年的传统教科书体系一直认定是后者;陶富源先生在《唯物辩证法与实践的、劳动的辩证法》(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7期)一文中至今仍坚持此说。当有论者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时,遭到了陶先生的反对。但是,笔者认为,陶先生的反对理由并不充分,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陶先生坚持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不是实践辩证法的第一个理由是:“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宇宙观”,它由黑格尔确定为“是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胡适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关于胡适先生 192 6年为了庚子赔款事宜去英国 ,途经长春并作短暂停留一事 ,有关胡适的论著及胡适传记、年谱等 ,均未涉及此事。朱文华先生在《“胡适研究”所涉及的学术课题———试为“胡适学”初拟内容框架》一文中特别指出 :“整个‘庚款’问题值得作为一个专门课题作研究 ,胡适在 (192 6~ 192 7年 )这一时期活动所留下的传记资料极少 ,……这方面的资料发掘整理工作也应加强。”①胡适先生晚年回忆“192 6年我以‘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方面三位委员之一的身份去欧洲公干。那时英国决定退还一部…  相似文献   

18.
李立绪 《学术界》2004,(4):105-116
一、引语 :问题的由来关于本文的主题 ,得从韩国总统卢武铉 2 0 0 3年 7月上旬的访华说起。卢武铉在访华前 ,接受了数家中国媒体的采访 ,笔者所看到的 ,有三篇报道。一是《人民日报》专访 ,人民网上使用的标题是“韩国总统卢武铉接受人民日报专访”。〔1〕二是中国新闻社《新闻周刊》的专访 ,该刊在其第 1 38期 ( 2 0 0 3年 7月 7日 )刊出了这篇专访 ,标题是“清明的政治是时代的精神”。〔2〕三是新华社国际部《环球》杂志的书面专访。该刊在 2 0 0 3年第 1 4期 ( 7月 1 6日 )刊出了这篇专访 ,题目是 :“我将改变官本位的权力文化———专…  相似文献   

19.
陸侃如馮沅君兩先生的“中國文学史稿”中“东周的哲学散文”一節,講到“論語”說:“微子篇”記“楚狂接輿歌而过孔子”“長沮桀溺耦而耕”“荷篠丈人”三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儒家的看法。陸馮兩先生在“史稿”中对这三章无詳細的分析說明,只是很簡括的提了这一句。究竟这三章是不是“反映了当时人民对需家的看法”呢?我觉得还值得研究。我前兩年也教过此三章,我的看法却与陸馮兩先生不同,現在提出來同兩位先生商榷。正如陸馮兩先生所說“春秋中叶以后,土地逐漸由領主手中轉移到新兴地主手中;到了战國时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