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主义流派。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主义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生态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增添了新维度,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国际支持,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启示: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消费生态化;警惕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  相似文献   

2.
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基础,从社会生产方式入手来审视全球生态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批判。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反生态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式的解决环境问题方案的不可行性,提出了拯救生态环境危机的社会主义路向。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走向提供了一面镜子,而且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信念基础。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的全球化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胡兰 《理论界》2013,(12):91-93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大批共产党和左派人士加入生态社会主义阵营,生态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根源与出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方面都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使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了更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仍然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要客观地对待生态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并分析了奥康纳生态学社会主义视域下对资本主义生态的批判,在肯定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以及第一重矛盾理论的基础之上,奥康纳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理论,为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提供了理论武器,并以此论证了资本主义生态上的不可持续性,为其建构生态学社会主义理想社会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本质区别。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绿色运动的倡导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广大人民的要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所以并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而构建的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并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通过层层递进的三重维度建构起他的政治生态哲学:资本主义立足自身消解生态危机的不可能性说明危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矛盾;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性揭示出社会主义变革的必要性;社会正义运动和环境正义运动的联合是根本解决之道,反映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卓华 《学术论坛》2005,(12):52-55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其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反映。它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经济应适度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若干正确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在生态问题上、政治理论基础上、经济理论上、文化价值取向上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潮和流派。  相似文献   

9.
10.
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潮和派别,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促使许多学者开始思索和寻求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这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生存的危机.以何种视角和维度去剖析生态危机的深层本质,历史唯物主义为生态伦理学找到了理性视角和科学路径.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上升至道德问题,阶段性生态问题已然转变为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逐利本性、异化人格和打破生态边界的揭露,重新审视人类生存危机与资本逻辑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不可逃脱的因果关系,重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贪婪掠夺的内在根源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澄明资本逻辑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逐利本性的根本动力,导致人的自觉主体性的决裂即异化,并指向打破生态自然极限的外在边界,以历史唯物主义树立起人类可持续生存理念,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危机的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2.
英国田园诗歌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长期以来田园诗歌一直被视作消极遁世的文学而没有进入研究的焦点。然而纵观整个英国田园诗歌,不难发现大量诗作中表达出超前、明显的自然意识和生态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田园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客观全面地重新解读田园诗歌,探寻其中蕴含的积极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理解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对田园诗歌多视角、多元化的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任何批评都是有局限性的,都无法单独穷尽文学创作的现象和规律,也无法单独满足社会对批评的要求。批评的价值和功能的真正实现必须通过整体批评的渠道,而整体批评中便包含着多种批评模式的并存发展之意。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批评对文学批评的突破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文化批评突破传统文学批评的边界 ,拓展批评空间 ,深化对人的理解 ,推动批评思维的转换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模式 ,这是根源于现实和学术的需要而产生的自觉的生长与更新 ,推动文学批评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在喧哗的文化批评背后 ,却是学习借鉴多 ,转化融合少 ;知识描述多 ,诗意挖掘少 ;情绪有余 ,批判性不足 ;宏观理论多 ,微观个案少。由此文化批评要真正成为一种属于文学的文化批评必须实现诗学转换 ,成为一种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林庆 《学术探索》2008,(5):128-13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知识和意义的建构不是个体行为的结果,而是存在于共同的行动之中。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融合文化生态意识所内涵的整体性、互动性、共生性和适应性,建构生态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是一种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建立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基础上的,体现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有机统一,学习主体在共同活动中建构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培育独立的个体意识与共同体意识的具有自我再生能力的生态平衡系统,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深刻体现了实然分析与应然指向的辩证统一。伴随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嬗变,资本拜物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流行。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理论结晶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资本拜物教现象和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3,16(3):14-17
艺术学由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学构成。艺术批评学又应包括艺术批评原理、艺术批评史和门类艺术批评研究。艺术批评原理尚属空白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能进入各门类艺术本体批评的"通才"匮乏;艺术学基础理论原创范畴匮乏;艺术批评价值体系匮乏;艺术批评思想性、科学性追求匮乏。艺术批评原理是艺术批评实务的思想基础,是艺术批评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