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3):52-58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由个体、组织和群众等构成的多元化主体系统,其中,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党的领袖是个体主体,中国共产党是组织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主体。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主体大体上经历了由知识分子主体到理论家主体再到领袖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从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发展而来并从政党中脱颖而出成为政党主体的。从地位和作用来看,中国共产党、党的领袖、知识分子、理论家、人民群众分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主导主体、核心主体、基本主体、骨干主体和基础主体的作用,各类主体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解决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或国情,而且也离不开对世界历史大局与大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终其一生,不仅注重了解中国,而且非常重视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在他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课题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和视野处处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因为具有了既对中国社会实际的了解又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其民族本位的思维方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眼光和把握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历史主体意识,本着发展的、实事求是的、推陈出新的原则,在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使中国现代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以及主体自身层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正确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党自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坚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第一位的政治工作,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不断掌握群众,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渊源上,“两个结合”意味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从教条化到本土化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一个结合”“三个结合”再到“一个结合”“两个结合”的历史演变轨迹;在创新逻辑上,彰显了从隐性到显性的历史客观性、契合到协同的价值合理性以及会通到内生的方法可能性;在时代价值上,主体层面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底线意识、优化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本领,路径层面有利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深推进结合之路,目标层面最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内蕴着主体性、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理论特色;彰显着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解读实践与社会实践、历时性与共时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考察和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可知,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重要前提,复杂环境和艰巨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发展的丰厚土壤,成熟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主体,国际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照和回应的宏大场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统一律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这一规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是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既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耿苗苗 《南方论刊》2022,(3):110-112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话语背景下,建构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建构,包括时事、理论、历史、文艺等话语内容,从话语主体、话语载体和话语客体三个方面建构起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推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犯过教条主义错误,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当社会主义改革出现问题时,有些人又把账记在马克思主义头上,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企图用资本主义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这些都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放在世界背景下,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时代任务和战略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并使之中国化,从而促进了党内民主文化的发展。探析其生成逻辑和发展成就,有助于破解当前党内民主发展的难题、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中的重大课题。艾思奇是这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围绕"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主题,紧扣我们党理论创新发展的主线,在云南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会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艾思奇的思想理论、学术成果、历史贡献,以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的当代启示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研究会的成立和相关学术研讨活动的持续开展,将有助于推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空间很大,问题很多,任务很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使其变成群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弄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既要防止有人借错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为私有化提供理论支持,又要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僵化观点。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6.
陈峰 《齐鲁学刊》2007,2(4):35-41
胡汉民是被后世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谱系中有意删除的人物。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的胡汉民在唯物史观的输入传布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他不但正面推介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还批驳了一些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非难攻击。胡汉民把唯物史观归结为"经济史观",对阶级观点阐发较少。胡汉民1919-1920年的哲学史研究和井田制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史学领域的首次实验,意味着唯物史观开始从学理介绍向具体研究过渡,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此萌芽。胡汉民将唯物史观作为学理来研究的态度,为我们审视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提供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党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党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和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把党的理论实践创新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而是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一体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发展的标志.澄清理论界长期熟知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马克思的自身发展逻辑,恢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本来面目.按照马克思的逻辑解读马克思,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澄明:社会主义不是在既定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而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从基本原理和内容上对这一趋势、必然性作了深刻的展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年代梁启超倡立,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以1949年为界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旧阶段的史学史学科,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的趋势"为学科框架。新阶段的史学史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理论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20世纪60年代的史学史热潮是新阶段史学史学科的起步时期,其发展势头被"文革"人为打断,70年代末恢复的史学史研究,是60年代发展进程的接续。6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的史学史研究实属同一发展阶段,即与1949年以前相对而言的"新阶段"。当前的史学史研究呈现了繁盛局面,但也存在着基本理论尚不明确、重要问题研究不够、研究内容低层次重复、学风浮躁和管理者重视不够等问题,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