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  相似文献   

2.
由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组主办的题为“东西交汇:九十年代比较文学研究策略”的第五届国际东西比较文学会议,于1988年12月15日至1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美国、日本的近三十名比较文学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共分六个议题。第一天上午的议题是“中外比较文学:学术发展趋势”。五位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分别联系各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作了发言。他们是:美国依利诺大学的奥椎基(A.Owen Aldri-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对抗语境中如何加强东方文化、文学的对话力度,是一个值得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认为,加强中日双边比较文学的研究,从中抽象、读取出东方文学的审美特质,进而同西方文学乃至西方中心主义展开对话,达到互识、互证、互补的目的,从而最终消灭对峙,达成对文学本质的汇通、认同。文章通过分析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性质,以日本文学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他者,以此来观照中国文学的特质,透析出东方文学的一般性规律。文章还进一步从中日两国间的地缘关系、悠久的文化往来和影响关系论证了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同时清算了在既往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和流弊。主张不要一味地拘泥于基于事实关系的“影响研究”,应该辨证地从“平行研究”、“阐发研究”等方法论着手,拓展新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2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主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2l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各地以及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美国...  相似文献   

5.
北大学人     
严绍教授 1940年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五年制毕业。现任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比较 文学学科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东方学研究中心”学 术委员会主任,北大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社会文化研究 中心、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外国文学)出 题组成员兼后期项目评审组成员,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审 定首席评委,日本深见东州中日文化研究出版基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比 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中国逻辑史讨论会,于十二月一日至八日在广州举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同时宣告成立。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筹备组、广东省哲学学会、中山大学、华南师院联合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从事中国逻辑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由于大家对“逻辑”一词的理解不一,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20-22日,“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中国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西南交通大学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包括来自中、荷、德、美、英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会长佛克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王宁、叶舒宪以及蚁布思、赵毅衡、张法、高旭东、高小康、肖鹰等众多知名学者。与会代表围绕“跨文明对话”这一论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中国学派”与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铃木修次先生所著《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是一部中日比较文学专著。该书的要义可概括如次。 作者认为,就中日两国的文学主流而论:中国文学是经世济时的文学,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而日本文学则是玩物游情的文学,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国文学重“风骨”,贵“言志”,文势卓拔高迈,泼墨雄浑畅扬,以主旨鲜明、文理通达为高;而日本文学则  相似文献   

10.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稳步发展,在学科理论建设、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方面均取得前沿性成果。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通过重新审视现有学科理论以清理理论的学理根据、补足缺失意义、创新理论话语,尤其在比较文学阐释学、译文学、“玉学”、“新世界文学”方面提出创见,并结合当前国内学界“新文科”建设这一热点问题,拓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继续进行理论范畴和关键词、多民族诗学研究、理论关系、文论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充分重视诗学这一无国界的世界性文论话语特征,打通中西,甚至构建“世界诗学”,助力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以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中西小说及其理论比较研究为主;在东方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中日、中韩、中阿、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在翻译文学研究方面,近年在“重写翻译史”这一命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并回顾了“译介学”这一理论形成的历程,批判学界对“创造性叛逆”的误读,挑战固有研究范式以求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再提创见,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开思路。本文以2021年度相关成果为例,探讨比较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是指在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指导下,如何展开比较文学研究的学问。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应不排斥西方学派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方法论,摸索出一种适合于我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论,从而建立起包括比较文学本体论、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在内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 “比较文学”这个术语第一次是由阿·福·维尔曼于1829年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的。随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版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书籍和刊物,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西方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国家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了比较文学系科和研究生班。1956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我们国家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者古已有之,然而,这些研究无现代“比较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的指导。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研究范围囊括小说、戏剧、诗歌、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0月3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教授和该校校长户思社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由该校中文学院院长张保宁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4.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10):F0002-F0002
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期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3—16日在赤峰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及我院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赤峰学院副院长德力格尔教授、郭丽虹教授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张勇  任洪国 《东方论坛》2008,(4):124-125
由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及潍坊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期比较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于2008年6月2日-4日在山东潍坊召开,有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美国、英国、捷克、埃及、孟加拉国的中外专家、学者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新时期比较文学30年”为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首次“犹太文学”研讨会在庐山举行 由我校“犹太文学研究中心”筹办的、我国首次“犹太文学”研讨会,于7月10日至19日,在庐山举行。 来自上海师大、华中师大、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和《外国文学研究》等单位的20多位教授、专家、编辑、出席了这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雷庆锐,女,199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赴日本国南山大学研修。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青年骨干教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宏观的视野研究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的走向,指出由原先的“三足鼎立”格局(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前苏联学派)正在变为新的“三足鼎立”格局,即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东方学派;东方学派的崛起是人类文化史和比较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之必然。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在我国虽然兴盛于近几年,然而,究其在我国发生的历史,还须追溯到本世纪初。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的问世,便标志着这一开端。《摩罗诗力说》写于一九○七年鲁迅留日期间。当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刚刚诞生于西方的新兴学科,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日本当时不仅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有许多关于比较文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