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春秋战国变革的社会格局中,以儒、法为代表的哲学家们都以政治谋士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秩序的重构中.虽然在理论上,以儒家为代表的理论派强调主要使用先王的传统规范(儒家习惯法之"礼")来治理社会,以法家为代表的实践派强调通过创制新的法律(成文法)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然而在现实层面,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各国都普遍选择以国家权力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在国家权力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形成过程中,秦及汉帝国逐步形成的"齐民制"和"家产制"二元社会结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秦汉根植于高度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整合模式、独特的文化模式和国家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学现实主义流派的中心概念是权力和利益,而二者又被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解释为一回事。现实主义权力观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但近代的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韦伯则是最直接的理论先驱。权力概念通过现实主义两个阶段的长期讨论,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权力理论,广泛影响到了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学科。  相似文献   

3.
传统把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张涤云在《语文导报》1987年第12期著文认为,宋词应当分为四大流派:婉约、豪放、雅正、闲逸,而各大流派之中还可以其不同特点再分若干派,这样才能显示宋词风格流派的多样性,反映不同的历史时代特色。一、婉约派:1.西江派(婉雅派).2.市井派(俚俗派),3.奇艳派,4.正宗派(清婉派),5.大晨派(精雅派)。各以晏殊、柳永、张先、秦观、周邦彦为代表。二、豪放派:1.苏派(豪旷派),2.中兴词派(豪雄派),3.辛派(豪壮派)。各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三、雅正派:1.姜  相似文献   

4.
历史规律与自由选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以此为起点,双方就历史规律的存在性问题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以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肯定派"肯定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否定派"以个人自由选择为最高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对历史规律予以否定,但其理论本身也悖论重重.两大阵营虽然在立场和观点上各执一端、大相径庭,但在遵循片面而极端的思维范式上似乎师出同门.因此,"肯定派"不具有彻底的说服力,而"否定派"也难以真正否定历史规律.当前的任务就是在扬弃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思想.  相似文献   

5.
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是权力理论的两个重要范畴,社会学视阈中的权力理论体现出不断从国家权力中心走向社会权力中心的内在演进理路:古代社会,家国一体化,权力主要体现为以君权为代表的国家权力;现代社会学在古典分权理论背景下拓展权力主体,将社会组织与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人纳入权力主体范畴,自觉促进权力理论的社会转向;后现代社会学进一步泛化权力主体,体现了对权力弥散性的理论认可和愈益试图以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促成生活世界中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的理论追求。  相似文献   

6.
陈晓平  罗伟玲 《学术界》2012,(1):88-100,284
本文着重讨论了四种道德学派即:以休谟和斯密为代表的道德感派、以儒家为代表的良知派、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意志派。并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进行划分:从动机上把道德分为理性的和情感的,从层次上把道德分为功利的和道义的;进而将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情感主义、理性主义、功利论和道义论纳入一个统一的层次结构。与此同时,对儒家伦理和西方伦理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揭示出二者之间的不同发展路径和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7.
王雪  张盾 《东南学术》2021,(2):47-55
对资本权力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资本是一种规训劳动者主体性的力量,其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将劳动主体重塑为“经济上有用且政治上无害”的柔顺个体,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一规训机制具体实现为资本规训权力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同构.在时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对时间的侵蚀,以“工作日”“时间表”的形式占据人的生命活动,使时间成为吸纳和榨取人类精神劳动的媒介;在空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与空间的糅合,资本将触角从以工厂为代表的封闭空间扩展到以城市为代表的开放空间,以隐秘的剥削性开启了从肉体规训到精神物化的范式转换.资本与时间、空间的同构,使资本对人的规训发展为一种政治权力,结果使劳动主体丧失了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最后以产业后备军的形式成为资本权力宰制下的“赤裸生命”.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接受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接受美学刘月新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与接受美学同属西方现代美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美学流派,前者所指的是以阿多诺与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后者以尧斯和伊瑟尔为代表。这两个学派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难以找到确切的材料来证明,我们只知...  相似文献   

9.
历代学者对"<晋书>取材小说"这一史学现象的争议,表现为三大派别:一,以唐代学者刘知几为代表的否定派;二,以清代学者赵翼为代表的通达派;三,以晚清学者章太炎为代表的肯定派.当今学术界,很多学者不但肯定<晋书>取材于六朝小说的史学价值,更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史学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促进了多学科研究的融会贯通.对这种史学现象的梳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文、史观念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到宋元时期,"文气"说有了显著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作家修养论方面的"外游"、"内游"两派相对立的观点上."外游"说以北宋苏辙、马存为代表,偏于强调"江山之助";而"内游"说以蒙元初期的郝经为代表,偏于强调读经明理.两派观点均有偏颇之处,但也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此外,还存在着一个具有调和色彩、观点更加稳妥全面的折中派,元末明初宋濂集其大成,从而使"文气"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