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枚的哀悼诗思想内容丰富,创作特色鲜明,在白描手法及典故的运用、语言的锤炼、对偶句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方面均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形成了哀悼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瑞芬 《东岳论丛》2000,21(4):115-118
在苏轼现存的2400多首诗中,语涉讽刺者大约可占三分之二。其讽刺时政的诗篇,有些是露骨的讽刺;有些则是隐而不露,但其中蕴涵着“精悍道古”式的辛辣幽默。在其一部分赠答诗中,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表现对亲友的真挚情感的同时往往也借助讽刺的手法,从而使这类诗带有亲切而幽默的情调。其语带自嘲的诗篇亦占相当数量。用事讽刺是苏诗重要的讽刺手法,而大量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尤为其最大特色。运用反语和对比进行讽刺也是其常用的手法。上述讽刺手法往往互为交错或同时并用,妙趣天成。我们应该把苏轼诗歌讽刺艺术的渊源追溯到庄子。苏诗的讽刺艺术集前人讽刺艺术之大成并发扬光大,是我国诗歌史上讽刺艺术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3.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短篇小说《战争中的姑娘》揭示了现代人精神荒芜、自私委琐的生存状态,运用象征、对比等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艺术手法,反映了深广的社会内涵,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4.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涵盖面极宽泛、运用极广泛的元范畴。当今人们常混用“虚实”内涵和指向,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实际上,从虚实的源头和历史演进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牵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艺术手法,二是指向题材真伪。前者是主,就文学而言,其狭义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而生发的感人效果;后者是次,就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言,牵涉到艺术真实与生活(历史)真实的分寸把握。此二者如两条相交线,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共同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5.
试论山谷诗与王安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谷虽出自苏门,政治观点属于苏轼一派,但在诗歌艺术上却与苏轼相似处少,而与王安石相似处多。王安石实际上是黄山谷最为推崇和重点师法的前辈诗人:二人都强调师法杜甫;二人都重视诗歌法度技巧的考究研磨;二人诗风的共同趋向是变平易坦直为深拗劲峭;山谷诗在立意、句法和艺术手法上多受王安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当代小说《秦腔》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的精神意蕴是相通的:以家庭的兴衰变迁折射时代变化。在叙事手法上是相似的: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在《秦腔》中也有体现。从《红楼梦》对《秦腔》直接深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与当代小说之间并没有古今时代的隔阂,同时当代作家应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文学遗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能量,在吸收和借鉴《红楼梦》的基础上超越红楼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8.
绘画与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却日益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其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诗与画的相似相容;二是艺术语言的不同:诗与画的相异相吸;三是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则表现为诗意画(以诗为画)、题画诗(以画为诗)、诗画合一(诗画一体)和图像诗等四类。古代画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当代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艺术掌握即情感掌握庄锡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艺术审美具有鲜明的情感特点,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也就是情感的掌握。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相似文献   

10.
<正> 陆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仅示子诗就有二百余首,这在我国诗坛上实属罕见。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抒发自己爱国之深情,报国之壮志,并自始至终把这一情感灌输给他众多的儿孙。正因如此,他的示子诗并非寻常的训诫之词,而能给人以感染,以激励,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胡大雷 《北方论丛》2022,(1):135-141
诗与身体活动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在诗作外部的形式表达上,古人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提出诗以身体活动如嗟叹、咏歌之类求得抒情的升级。二是在诗作内部的语辞表达上,以身体活动来抒情达意,可称之为抒情修辞。《古诗十九首》以身体活动为抒情修辞尤为卓著,并以其实现着"直""真""自然为贵"的艺术魅力。古代诗歌史对《古诗十九首》以身体活动为抒情修辞的艺术手法多有承袭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诗经》和敦煌曲子词分别是诗、词两种不同文学形式的源头。它们因为诗词本一家,同时又各自开拓了文学形式的新境界,富有很大的渊源,因此存在许多异同。现在我们把这些诸如民间性、现实性以及艺术手法的区别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诗、词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蜕变轨迹,从而能够在其领域有更深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虚实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辩证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史记>历史叙事中就有虚实艺术技法的大量运用,并且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写设置的多样性:通过旁人叙述、议论表现人物或事物而形成的虚写,运用概括叙述所形成的虚写,采用合理想象而形成的虚写等;二是运用虚实结合方法的多样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间,虚实互见等.<史记>历史叙事虚实艺术技法的运用和创新,直到今天都还是空前的,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元白长篇叙事诗,指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李绅的《莺莺歌》,元稹的《连昌宫词》等作品。考察这类作品的流派意义,务必首先关注一个事实,即:早期的元白长篇叙事诗本是包容在传奇小说之内的。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八说:“唐之举人,先籍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传奇小说的体制特点是将史才、诗笔、议论打并在一起,由此导致的一个不容忽略的情形是:诗人与小说家在创作中互相协作,而他们处理的乃是同一…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在比兴寄托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比前代诗人有很大发展,所以在唐代格律诗中大量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而且通体专用比兴,力求寄意的深隐与情味的隽永。李商隐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的创新方面,卓然自成流派,其诗从情意、辞采和声韵等方面表达了诗的艺术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当代小说<秦腔>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的精神意蕴是相通的:以家庭的兴衰变迁折射时代变化.在叙事手法上是相似的: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在<秦腔>中也有体现.从<红楼梦>对<秦腔>直接深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与当代小说之间并没有古今时代的隔阂,同时当代作家应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文学遗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能量,在吸收和借鉴<红楼梦>的基础上超越红楼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随着诗学思想由界分唐诗、独尊盛唐向打破疆域、变化融通发展,元和十大诗人诗在唐诗选本中的入选量也表现出由低迷渐次增高的变化.通过对13种具代表性之明清选本所收元和十人2609首诗的分析,一方面见出其与宋元选本的承接和若干差异,另一方面从诗体分布上得出结论:元和十人最被选家看好的诗体是七绝,达658首;以下依次为五古、七古、七律、五律、五绝、五言排律等.而就每种诗体之代表诗人言,七古之韩愈、李贺及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五古之孟郊、柳宗元、韩愈,五言排律之白居易、元稹,七言绝句之王建、刘禹锡,五言律诗之贾岛,均各占胜场.而就总体看,十人的古体选量又远远超过了近体.由此而言,元和十大诗人诗在明清选本中的入选状况和体裁分布,大致与其创作实绩及其在诗学批评领域的相关接受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葛金平 《河北学刊》2012,32(4):247-249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清五指山题咏诗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表现为:五指山自然特征和景观之张扬,五指山文化内涵之融入,五指山名山地位之确立。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它们以严整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法、绚丽的辞采和浪漫的风格,构成海南文学史上一道显眼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