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很好地分析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状况,为促进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低碳生态发展能力为要素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然后用四川省2005—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系统在2005—2010年发展是不协调的,并且不协调程度在不断增大,但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协调发展状态且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最后依据这些年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伊春林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伊春林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伊春林区的经济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7-2009年伊春林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主要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2010—2011年伊春林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这时段虽然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这主要是由产业顺利转型所带来的结果。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伊春林区未来5年的经济协调度和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发现未来5年伊春林区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区域经济和能源产业之间发展的协调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刻画经济系统和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用夹角余弦相似性度量方式来刻画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构建了基于多元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的协调度函数,并建立一个动态的协调度发展模型。该模型由指标选取、数据标准化和协调度函数三部分组成。同时,就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和能源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8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重庆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分逐年提高,但目前仍处于过渡阶段,离协调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各片区在经济、生态、社会各系统的发展上存在差异,普遍面临着生态—经济发展两难问题;未来重庆市各片区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将跨越过渡阶段,走向协调阶段.故此,各片区应遵守客观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模糊隶属度函数等方法建立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兰州市为例,定量估算兰州市2008-2012年生态、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而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类型总体上属于中级协调水平,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在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严守生态红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将为兰州市及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提出的系统协调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历史数据出发,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系统协调度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不同的动态行为:稳定、周期、混沌,最后给出系统协调度的模拟与预测步骤,为"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9-2010年经济与环境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与整理,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构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主要从空间上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农村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趋势;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中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徽省2005-2015年期间16个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进行评价,并结合GIS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演化与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安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耦合度稳步提升,形成了由中度协调向良好协调、优质协调梯度演进的发展模式;但多数地市的协调模式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而工业化阻碍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此,应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大改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利益主体的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沿线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运用熵值法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状况,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两产业的相对发展状态,可以看出: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关系明显,但耦合协调性不高,两产业相对发展状态不平衡是影响二者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从理论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能力培养的途径,运用产业聚集理论分析制约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源。分析认为:陕西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环节薄弱、产业间及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关联度不高的现状,从而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推动陕西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关联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评价2010—2020年桂林11县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桂林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两者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耦合协调度基础相对较差,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有待提升;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公共信息和旅游公共环境是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桂林旅游业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并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3.
以特色产业辨识现有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相应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提出县域特色产业辨识的标准,从产业发展 水平、产业特色标准和产业比较优势三个方面构建特色产业辨识指标体系。将该模型应用到安徽省休宁县县域特色产业辨识 的实证研究中,首先基于区位熵分析视角对安徽省休宁县的特色产业做出初选,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复选。 从 实证分析中总结出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西安高新区通信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方面对高新区通信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分析该集群的发展阶段;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整体分析其发展概况;采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其集群区位优势程度。最后针对高新区通信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缺乏统一领导、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成立通信产业领导小组、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招商引资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效应,中国产业体系的竞争力有赖于内生性产业关联效应下各个产业的协同共进。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之一的通信电子制造业的增长数据,构建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该产业与其他工业行业、整个工业体系及国民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通信电子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产业关联效应弱化的问题。建议关注中国产业体系内生性关联效应的缺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总结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的一般形态后,建立了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并从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产业组织和政府作用四方面阐述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最后,在搜集和分析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将计算判断法、经验对比法两种定性判别法与拟合曲线法相结合,通过建立龚伯兹曲线模型和修正S曲线模型,判定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目前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未来还将保持高速发展并逐步进入成长后期。  相似文献   

17.
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融合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链升级,但这种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促进和规范限制。在分析物流产业融合对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作用及政府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政府、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抑制机制、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两个方面提出政府的策略,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具有覆盖范围广,渗透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特点,两业的深度合作使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集约高效。针对以上现实背景,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稳定点与共生状态下的推动力,并选取重庆市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辨别了重庆市两大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并创新性地计算了两业间的推动力。结论表明:重庆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存在强相关性,交通运输业增长步入低速增长期,邮政业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二者存在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能够紧密发展推进产业融合,但并不处于最优的共生模式下。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重庆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建议,促使两大产业向更稳定、具效率的共生模式转化,从而助推重庆市构建现代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制造2025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通过对东北三省投入产出表的测算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发展现状与嵌入关系。研究表明,东北三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产业结构一致,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增值能力最强但内置化问题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值能力相对较弱,但发展空间大,具备“高附加值”特征;东北三省均处于制造业驱动阶段,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同时,东北三省在产业发展及嵌入融合程度上存在差异: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平稳,嵌入关系相对较强且较为稳定,制造业有初步受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趋势;吉林省制造业发展较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下降趋势,两产业间互动发展较为迅速;黑龙江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相比于吉林省、辽宁省实力较差,其产业间关联最弱并略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陆域与海洋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后,认为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路径相似,协同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