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改编是两种不同语言艺术之间的转换过程。根据麦家小说改编而成的谍战电影《风声》和《听风者》,与小说主要的不同就在于人物形象的重塑与视听表现手法的丰富。电影改编需要在对小说材料的取舍上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王米 《东岳论丛》2019,40(8):121-128
李安电影《断背山》和《色·戒》对原人物形象进行了部分改编,使人物形象由小说的边缘人向主流社会价值回归,这一改编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在主题上的不同。李安的改编来自于电影艺术法则与商业法则的要求,也来自于李安独特的电影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3.
张璟慧 《中州学刊》2008,(1):247-250
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中,《现代启示录》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已获肯定.通过对小说与电影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与若干问题的探讨,得出小说-电影改编中,可改编、不可重现的事实,并突出科波拉对《黑暗之心》异于常规却合乎艺术理想规律的改编手法就科波拉的最终成果来看,《现代启示录》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升华,其表现为提取原作之魂,于原作的艺术空间外别构一番灵奇.我们将这种再创造的改编手法视为理想或标准.  相似文献   

4.
金鑫 《理论界》2013,(4):132-134
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失利引发出关于名著改编的思考,故事、影像、表演、结构是影视构成的四个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点分析《白鹿原》改编失败的原因,其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和商业化看点间达成平衡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有着繁复的改编史,而近年来蜂拥而现的影视改编使《西游记》再一次成为热点。在改编过程中,从人物形象的颠覆可以看到西游电影的主题重塑,而这种主题的变化是由单纯的打杀式的惩恶扬善,上升到了对于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挖掘。通过对西游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找出人物形象颠覆和主题重塑的原因,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体现出不同的改编观念、改编方法和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成就。就改编方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对原作情节框架的影像再现;对原作的情节扩充或者多个故事的杂糅;对原作的现代性改造。由于改编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优势与短板,《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总体而言成功的作品不多,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缺陷比比皆是:情节冲突的设置没有现代感;核心冲突的解决要么过分依赖法术,要么依赖"明君""清官""侠客",未能体现人物的主动性和意志、品质的力量;男性主人公大都缺乏个人魅力,对其刻画比较平面化和表面化,也未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因此,我们应该用电影编剧的要求,用现代性的价值观,用类型电影创作的规范来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大力弘扬《聊斋志异》的民族特色,包括民俗、民情,民族性的伦理价值观,民族性的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王好为编导的《离婚》和马军骧编导的《纳妾》均由老舍的小说《离婚》改编而来,该改编个案的特色及可借鉴之处有:一、人物外貌设计强调神似;二、抓住原著核心打造独特风格;三、剪裁情节意在笔先.小说的电影改编既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王姣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04-110
从建国初期到新世纪十年,从最早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到热播的电视剧《茶馆》,老舍作品深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而被改编成了诸多电影、电视剧。这种经久不衰、"前仆后继"的改编成就了"影像老舍"现象,对当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董玮 《学术探索》2014,(4):97-100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是游戏搬上荧幕和电脑。本文将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的改编放在文学伦理学的视阈下来研究,考察当今电影和电子游戏在改编史诗时表现出的新特点,探寻导致这些新特点背后的深刻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史诗《贝奥武甫》与据此改编的电影、游戏在伦理价值方面的差异,探讨新媒介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电影《城南旧事》改编的成功,与其笼统地归功于对小说原著的忠实,不如更准确地说,是电影忠实于并强化了小说原著那种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基调的散文化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电影剧本和剪辑完成的电影之间的详细比较,考察从小说到电影这一改编过程中对风格问题的处理,探析散文式电影改编的艺术技巧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和《哈姆雷特》两部剧中的主人公侯方域和哈姆雷特都具有忧郁的性格特征。二者的忧郁既具有不屈的斗争色彩,又具有软弱、动摇的人性弱点。他们斗争意志强烈,内心却又十分脆弱,在突然的变乱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动摇妥协。二者忧郁的差异首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侯方域是入道,而哈姆雷特则是装疯;其次是精神本质的不同,侯方域的忧郁充满历史的破败感和民族的兴亡感,而哈姆雷特的忧郁则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傅明根 《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7-219,166
本文旨在借用语境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形成或影响第五代电影改编的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语境.其中重点要考察的是影响第五代电影改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分析第五代电影改编所面对的不同形势.在本文看来,80年代的国内形势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政治语境"为主导,而90年代则基本上转向以"经济语境"为主导.  相似文献   

15.
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莫言 《文史哲》2004,(2):118-121
根据莫言20年前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暖》获了中外两项大奖,是因为其中很动情很人性的东西迎合了当今成年人的怀旧情绪;电影对小说中哑巴、瞎子的改编,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了;《白狗秋千架》之所以被莫言认为是部重要作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莫言才开始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舞台,才开始发现"纯种""杂种"的文学用语;《红高粱》之所以能打动导演张艺谋,并非因故事新奇,而是因为小说所传达的张扬个性的思想打动了他;小说家没必要迎合影视导演而媚俗,好的小说未必就是好的电影脚本,小说与影视有密切联系,但又应是各行其道。  相似文献   

16.
颂莲作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和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人公 ,有着独特而普遍的意义。电影改编强化了对封建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 ,却弱化了颂莲个性意识的张扬、女性意识的飞翔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越剧《王子复仇记》以特有的唱腔演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为世界莎剧舞台增添了一朵绚丽的越剧之花.越剧《王子复仇记》采用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哈姆雷特》的悲剧精神,借助于越剧的唱腔展现了《哈姆雷特》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之美拼贴入《王子复仇记》的情节之中,显示出元叙事的特点.这种经过拼贴形成的具有元叙事特征的越剧美,不同于作为话剧的《哈姆雷特》的美学形态,实现了在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相似文献   

18.
李骏 《理论界》2004,(5):275-276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已成为获奖的一条捷径,关于改编的原则与技巧的争论也因此成了经久不衰的话题。中西方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在电影改编的原则、技巧和方法上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媒介的特点决定了文学的电影改编既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视听化的阐释,也非等同于对同一陈述对象的两种异质媒介的表达。电影的主控者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演思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流散性体现,由于电影与文学叙事的差异而导致改编电影对文学原著意义的加减式传达,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再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聊斋》意蕴的辐射现象姚玉光《聊斋志异》正在克服语言的障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走向大众,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聊斋》已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行全球,改编的戏剧有100多种,电影20多部,电视剧40多部。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大范围的“聊斋热”现象,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