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昊 《南方论刊》2009,(6):64-65,62
神道教发源于日本本土,是日本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就一直秉持的宗教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儒、道等诸多宗教文化因素,最终形成了本国独特的民族宗教。作者认为,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其日本民族化,是推动神道教不断进化的动力,也可以说,神道教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逐渐丰富并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2.
汉唐西域道教美术史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高占盈 《西域研究》2008,1(1):112-114
汉唐时期中外艺术文化交往繁盛,在这种多样文化的交汇之中,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西域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西传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及学界研究的状况来看,汉唐西域道教美术的主要类型包括书法、绘画、织物及墓葬艺术等,这些艺术遗存不仅是中国本土文化向西传播的见证,同时也在中国道教美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放 《天府新论》2009,(1):124-128
文化本土化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实图景之一,具有文化免疫和文化变异双重内涵.作为文化自我保护机制的文化本土化即为文化免疫,它通过微观层面的无意识免疫应答和宏观层面的有意识免疫应答机制,分别实现本土文化对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文化威胁的防御功能.而作为跨文化传播结果的文化本土化即为文化变异,它可进一步分为基于移民和基于文化产品传播两种情形,是文化发展演变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无论在郑和使团内部成员之间还是郑和使团与海外之间都进行了宗教文化传播,并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其中,传播的内容是当时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传播方式大多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口头语言、体态语和文字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呈现出信息接受与反馈的双流向.  相似文献   

5.
河陇地区与巴蜀、汉中地区地理上紧密相连,有着相似的民族环境与人文背景,且秦汉时期河陇地区民间信仰本具有原始道教特征.为道教进入河陇地区奠定了文化基础.汉末,大规模人口流动带动了河陇、巴蜀、汉中之间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因此,道教初创时期,天师道即随之传入河陇地区.其代表性事件则是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信奉天师道的巴氐、寶人迁入陇右,天师道遂在秦陇氐、羌族聚居区迅速传播.同时沿着氐、羌族迁移路线一路向西,并吸纳了当地本土民众,在河陇地区广泛流播.  相似文献   

6.
日本深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近世以前,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历经了漫长的传播、渗透和积淀过程;近世以后,道家思想在当时日本的思想文化领域更有了广泛的传播,道家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也日渐深刻.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于哲学、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出现了较多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和学派.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为日本近世文化所吸收并发挥作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确立与传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能够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扎根并传播和光大,与其成功的本土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函化现象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传播内涵,一方面,同语种的语言表达形式消除了文化隔离机制的藩篱,另一方面,又以作者生存在海外而形成的探究本能与文化环境的间离效应,为华文作家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创造了特殊的条件。他们能够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掌握汉语的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实发展,同时,又能运用在海外生活的直接经验,为本土读者展示生活在别的国度与地区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异质性与新鲜性。华文文学在具体的创作形态上有瞩目海外的倾诉型、注目本土的回望型和兼顾两地的往返型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为促进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日本社会对儒学的认知和实践看,日本儒学可以划分为对中国儒学的全面接受和儒学本土化过程的两大阶段.随着汉字、汉文化的东进,儒学以大化改新为标志在日本得到全面认同和接受,在日本列岛上扎根并成为日本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经过千余年的传播与发展,儒学不断地与本土文化融合,以朱子学的出现为标志,成功地完成了日本儒学本土化的过程,成为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孕育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0.
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本土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 民族主义关怀———本土化研究兴起的大时代背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殖民体系的迅速解体 ,各“边陲”地区在政治上觉悟、民族独立的同时 ,“文化自尊心”也日渐觉醒。他们开始彻底放弃在本土文化的废墟上移植西方文明的梦想 ,转向了以本土传统的积极扬弃与民族特色的自我标识为中心的文化重建。面对现代经济下的西方文化的新一轮扩张 ,有关研究者以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 ,积极审视“舶来”的西方理论、概念与方法 ,力图“从本土的文本文化和本土受试者的身上挖掘出可以和西方抗衡的本土社会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电影产业格局日渐优化的当下,悬疑惊悚片以低投入、高回报、产量大而备受关注,遗憾的是悬疑惊悚片的质量却一直发展保守、缓慢。受中国内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以及观众心理诉求的影响,中国的悬疑惊悚片自出现就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网络的无国界性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体验,这无意中提高了观众对内地悬疑惊悚片的要求,增加了内地悬疑惊悚片的发展难度。内忧外患下,更好的"本土化"成为悬疑惊悚片作为舶来品扎根中国市场的最佳手段。在中国悬疑惊悚片中,鬼怪文化、儒家、道教、佛教文化是独有的文化特色,东方美学原则不自觉渗透在视听语言中,传统戏剧思维影响着剧作结构,但当下中国的悬疑惊悚片总体依旧呈现出"本土化"不高级的现象——文化特色不突出、视听语言风格混乱、剧作缺乏新意,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焦虑没有通过视听手段和剧作很好地在悬疑惊悚片中得到表达。本文通过对当下中国悬疑惊悚片中文化特色、视听语言特色、剧作特色的"本土化"程度的分析以及悬疑惊悚片在中国发展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的解读,为中国悬疑惊悚片深化"本土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中国人即不断移居海外。南宋以后,华人移居海外者日见增多,至近代华侨、华人在海外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与当地的历史发展融为一体,也有一部分人依然保持着中国侨民的身份,参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建设。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变化,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一点:他们是炎黄的后代。在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苗怀明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79-84,107,108
就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而言,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外华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这种传播和接受伴随着华人移民海外的步履而展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还参与了海外华人文化的重塑。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译介,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薪火的愿望,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对传统小说、戏曲的研究中,海外华人学者是一支独特的学术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颇多可借鉴处,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地区文化与礼俗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宗教的影响,东西文化相融并附带本土文化烙印的特征生成了东盟国家的独特礼俗.随着教育、文化以及体育等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传播以及高科技的普及和使用,东盟各国文化与礼俗的渗透现象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15.
海外视觉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人瞩目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视觉文化传播渠道经历了4个阶段的重要嬗变,涉及不同时段、传播设备、媒体与传播场域,蕴含政策、商业、技术、受众等复杂的意义多层结构,不断塑造着海外视觉文化的基本符号形式、制式、制作方法乃至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同时赋予海外视觉文化复杂而流变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在文化发展中的缺失,与我们忽视历史的经验迷失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盲目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与世界接轨"虚无本土化有关.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并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本土化充实和完善了心理科学。通过考察心理学本土化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采用改造运用和自主创立两种途径,通过求同、求异的两种研究定向,达到以本土问题为研究中心,培养本土的研究人员、编写本土的教科书、得出与本土相适应的研究成果——建立本土的数据库和量表、形成本土化的理论——建立本土心理学。通过构建中国人的个性量表,研究孝道、人情以及社会生活中关系等,心理学在中国开始了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王曰美  章治 《东岳论丛》2023,(6):142-148
儒学源于中国,泽被全球,而韩国是儒学最先传入的域外国家。儒学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其本土的文化习俗相融相生,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的韩国儒学。定儒教为国教的朝鲜王朝排佛崇儒,以朱子学作为立国准则,以儒治国,儒教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由此,儒学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期,至统一的新罗王朝,再至高丽王朝,最终在朝鲜王朝完成了其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儒学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大明、朝鲜宗藩关系的确立;其二,朝鲜性理学的形成;其三,朝鲜书院及汉语教育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现今"本土化"对"全球化"的回应多以负面为主,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它在理解本土文化的时候,尚未能够采取动态观照的立场去分析、评估其价值,从而把本民族文化理解为可按纯粹因循的方式习得的、失却未来向度的完成态的"本土",同时它也没有充分看到本土文化的混杂性特征.本土主义的努力中带有一定的反殖民成分,但这种努力却与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精神相距甚远.得到正确理解和表述的"本土"、"本土化"应当融合未来视野和开放品格,充分参照其他民族和未来这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   

20.
汉文化系统中的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早期道教孕育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吸纳西南诸族民间信仰因子。早期道教神灵体系中不乏西南少数民族神灵,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亦深刻地形塑了道教斋醮科仪。唐以来,源自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亦在唐王朝推重道教的时代背景下,渗透到道教仪式中。道教是各少数民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桥梁,并积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