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玲 《北方论丛》2004,10(6):80-8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宗教观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理性主义、开放和多元是林语堂宗教观的基本特色,这个基本特色体现在他对儒家、道家及佛教的评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对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宗教中教条主义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周洋 《晋阳学刊》2014,(2):133-139
以理性主义基督教神学、自然神论、怀疑论和无神论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观的出现,乃是对一系列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历史回应,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信仰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并对古典自然法思想及其后以分析法学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法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规律,是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涵来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以形象诗学为视角,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框架,可以用理论的自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探索更加主动地融入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印度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立足于历史、文化与宗教的根基,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以强势文化产品与科技创新作为驱动。近年来,印度的国家形象塑造重在改变国际主流社会既定的刻板印象,实时地应对国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GordenNoelBy-ron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从他的大部分作品我们都可以找出他对基督教教义的质疑。拜伦写于1821年的诗剧《该隐》取材于《圣经》,塑造出了一个思想和情感丰富的形象饱满的该隐,完全颠覆了传统基督教教义对该隐形象的解读。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塑造出了种种的形象,这些形象经常被运用于西方文学之中。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对圣经形象的运用,西方文学总是潜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多元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体形象,农民形象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丰厚充盈.依据其自身审美内涵的差异性,农民形象谱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文化表征型、现实镜像型和生存喻指型.文化表征型农民形象源于作家文化批判与重建的强烈诉求,农民的文化能指意味愈趋明显.现实镜像型农民形象则折射出现实乡村变革对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改变与塑造,农民与土地的矛盾冲突成为作家的叙事焦点.生存喻指型农民形象突出农民的生存意识,彰显出作家以自由自在的乡村文化心态和自足自立的乡村民间生存原则对抗意识形态同化改造乡村的文化意图.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迁移,农民形象谱系及其文化内涵必然会产生新质,克服当前农民叙事缺陷也成为作家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动荡的时代.因对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幻灭而产生的基督教精神复兴、拿破仑征服埃及引起的希腊文化复兴以及殖民化所带来的神秘东方文化复兴,都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直接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一种融合了基督教、希腊多神教、东方神秘主义等宗教因素的宗教思想,形成了一种"交融式"宗教观.这一宗教观既衍生了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同时也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大都具有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交融的性格特点,也就是既具有传统儒家文化里中国女性温柔、顺从、忍耐的特性,也具有基督式的牺牲、宽恕和博爱精神,而且这两种性格特点是完全“融合于血液里”、难分彼此的.这一特征在她的《少女小渔》、《扶桑》、《金陵十三钗》几部小说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使得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涵更为丰富、复杂,也更为动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人物身上所表现的单纯、善良及美好人性,对于人们反思当下社会中堕落、阴暗、污浊的人性很有现实参照性;她塑造这些人物所采用的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互补共融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文艺引入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既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合拍,又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重视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传统,注重历史语境的现实考索,关注形象史中的诸种误读,把握国家形象内涵与构建的动态性,构成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诉求.而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生存现实、文化现实和媒介现实,提供中国人自己的发现和思索,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当是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现实性”诉求.而文艺本身具有虚构和理想性质,国家形象体现或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不同文化想象,以及理想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型塑着现实的形象,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理想性”诉求.如果说历史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底蕴和厚重感,现实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现状和当下感,那么理想之维指向的则是国家形象的想象与期待感.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相融通的审美品格.失去了其中任何一维,当代文艺实践所塑造出的国家形象将是平淡、苍白和无力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形象是当代广告话语体系中重要的表现主题。中国形象在当代广告话语中主要呈现为四种不同的形态:物态隐喻、政治表达、地域展示和民族情感,这四种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演变。构建国家品牌是当下广告话语塑造国家形象的新动向。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当代广告话语必须通过跨文化沟通的形式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化形象是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区之间的影响力不再简单地以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丰富与否来决定,而更多的依靠文化形象来体现.当代福建的文化形象,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当代福建人正在参与塑造且不断完善的工程.文化形象可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来塑造.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人本质的认识上,哈代超越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但基督教的罪感与救赎意识仍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之中.哈代以此塑造人物形象及对小说意象进行组合,描写人物深沉的罪感、灵与肉的冲突.由于哈代宗教观的矛盾性,他并未给世人开出获得救赎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媒介共存的社会,各种媒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已经充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女性作为媒介表现的重要内容,因此,女性形象成为分析、透视、批评媒介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就是通过对多元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比较,揭示媒介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狄更斯的宗教思想是在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他极力主张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关怀 ,强调世人要在上帝的感召下相互关爱 ,减少对穷人的冷漠和歧视。他坚持传教者和信教者都应该摆脱刻板教规的左右 ,注重爱心的传播与拥有。狄更斯充满穷人情结的宗教观是其工业化批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维多利亚时代人文关怀思潮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15.
在《聊斋志异》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藏了蒲松龄的众多心态,而这些心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本文从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形象入手,对蒲松龄的科举观、爱情观、官吏观以及宗教观进行剖析,分析其中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所享受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之一.但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日益下滑,"当代大学生形象"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读书无用论"时隐时现.若不解决,势必对高教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影响,故本文分别从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客体社会改革所致的对"大学生形象"认识性的变化、主体大学生在形象自我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形象认识、构建中的双重模糊性三方面,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伦理性的反思,并力图从主客体两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巴洛克是盛行于欧洲17世纪前后的一种文艺思潮与美学范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及深远意义。当代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昨日之岛》故事信手拈来,文体兼备多样,语言繁缛怪谲,人物怪诞典雅,视角变幻切换,宗教观和空间观都具有明显的巴洛克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神学思想无疑是两种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而在欧美,基督教文化则是其文化精神的核心。在当代“全球化”和“文明对话”的背景下,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对话已经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德语神学界的“政治神学”及拉美神学界的“解放神学”之间展开,并且已经开始越过纯理论的层面。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渊源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及其主要思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洪秀全罗孝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泓 《学术研究》2001,(11):90-95
对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接触交往,已有学者作了全面研究.本文拟作进一步探讨,主要观点如下洪秀全在接触梁发的《劝世良言》之前对基督教已有一些了解;洪秀全病中异梦是浏览《劝世良言》的反映;洪秀全广州教堂求道的经历,对洪秀全的宗教观有重大影响;天京时期,洪秀全罗孝全宗教观的争论,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宗教观上的激烈碰撞,罗孝全的出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钱翰 《学术论坛》2015,(2):88-95
互文性概念在今天主要被当作一种文学研究工具,然而这其实与克里斯特瓦发明这个先锋概念的意旨大异其趣。对互文性概念的理解和发展大致有两个方向:解构批评,继续沿着克里斯特瓦和巴尔特等人开辟的文本性理论的道路;另一个则走向诗学和修辞学,代表人物是热奈特和里法泰尔。今天,我们看到,后者的互文性概念影响渐渐超过前者,然而它事实上是文学史渊源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是contexte,而不是intertexte。之所以互文性概念走到这个发展方向,主要原因是大学的文学研究体制造成的。[关键词]互文性;文学史;克里斯特瓦;文学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