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胡珍生 《理论界》2002,(6):63-64
表象可分为个别表象与一般表象。个别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具有直觉性和形象性;一般表象是综合了同一或同类事物的多层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表象,它不仅具有形象性还具有概括性。最能体现表象的是认识主体与客体实现相合。理由是个别表象的形象性直觉性为形象思维活动时提供了与外界事物接触的条件。一般表象是形象性的概括性为形象思维认识事物本质规律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个别表象具有向一般表象融合的趋势,这就使得中间环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意象是实现认识主体与客体达到相合的关键。形象思维要想实现主体与  相似文献   

2.
神话时代的思维活动,究竟靠什么来把握世界、理解事物呢?作者认为:神话的思维形式因素主要是运用集体表象或类化意象来进行的。其主要形式特征是:1.以象表意,形象直观的思维形式,它具有不可捉摸的神秘性;2.神话的集体表象是约定俗成的,积淀有相当的社会内容;3.神话的表象和意象,是经过思维主体投射幻化的心意之象。  相似文献   

3.
认识的起点是感觉,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诸多要素的集合,便是知觉。表象就是感知觉的具体形象在记忆中内化的结果,是头脑中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可以说表象不是思维,也还是感性认识,但它比感知觉前进了一大步,即可以在大脑中保持稳定的形象,这不仅为人们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且在表象中有可能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甚至灵感思维可以从表象中直接找到突破口。为此,本文试图对表象作更深的研究,尝试提出记亿表象和想象表象,并对二者的关系及二者与艺术家的创作和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的关系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4.
朗格美学中,表象、意象和幻像是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她本人没有对这三个概念作过明确区分。表象偏重于可视的外现形象,意象可以看作是一个大于或包含表象的概念,它既指可视的视觉形象,也指意识中来自幻想的或清晰或模糊的形象。朗格把和现实区别的进入艺术的一切形象都称为幻像,她认为艺术中的一切形象都是虚幻的,幻像的实质是一种"他者",朗格使用的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都可找出与之对举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5.
屯堡文化是学界关注颇多的学术领域,但对其孝文化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可以发掘出屯堡文化事象中更多的孝文化思想资源。从屯堡孝文化记忆的形成机理和社会作用中可尝试性地提炼出"孝文化记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不但具有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对现有社会记忆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和延展等学术价值,更具有加强文化认同,将孝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表象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思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作为客观世界主观映象的表象既可能是我们所曾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能是我们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心理学家称前者为记忆的表象,后者为想象的表象。现代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说明:表象在意识中并不是静止的、不变的、死板的东西,它是动力的形成物,在其中包含着运动、矛盾,而且以多种多样的联系和中介反映着客  相似文献   

7.
<正> 一本文所论意象,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文艺创作过程中主体的某种特殊心理状态和心灵产生物的规定,我们称之为审美意象。对审美意象的认识,应从表象开始。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的,当时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反映。这种反映在头脑中是具体可感的,但与知觉相比,它具有模糊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它又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主要表面特征的综合结果,具有概括性,因此是感性到思维的桥梁。对表象的进一步综合概括,形成一种抽象化的,以同类事物的共相为认识内容的概念,这就是观念。在一般的科学活动中,观念活动意味着对表象的舍弃,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象的感性内容从不曾被观念冲淡或淹没,而是其感性内容通过与观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突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孝文化是古代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其内容不断丰富、变革 ,其作用不断增强 ,其地位不断提高 ,直至法典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传统孝文化与市场经济既相冲突又相契合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批判、辩证继承、改造和发展。在现阶段 ,传统孝文化仍然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伦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双华 《理论界》2013,(3):162-164
"孝"较早见于殷商之际,追溯其意识的产生,离不开氏族活动和血缘亲情,但其规范化、抽象化及提升离不开先秦儒家。在《论语》中,孔子赋予了"孝"一系列的伦理规范和社会价值,但是也遇到了一定的价值冲突和自我价值取向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理解并把握孝的现代价值,及时行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孝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而复杂。只有对传统文化的每项具体内容进行历史剖析,并研究其现实意义,才能真正区分精华与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为此,笔者选择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孝文化,进行一番简要的历史透视,并对其现实价值进行评论。一、孝文化与古代宗法制度中国孝文化很古老。商代有问卜的习惯,问卜的对象不仅有上帝和鬼神,也有祖先;在殷人看来,祖宗的灵魂能告诉问卜者的吉凶祸福。问卜于祖宗,已包含对祖宗的崇敬之心。在商代的卜辞中已有“孝”字,一说是老人扶子的形象,一说是孝字上面是“交”…  相似文献   

11.
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孝悌"思想作了重要发展:首先,把天地当作父母,把所有的人和万物都当作兄弟和朋友;其次,把孝悌由一种品德提升为一种精神修养。张载对传统孝悌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需要从孝悌开始,同时需要具备感恩和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哈利·波特》情节的原动力来自亲子关系和哈利的孝意识,此书的趣味和吸引力也与之内在相关。尽管哈利与伏地魔有一些不寻常的相似或联系,但他们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源头就在于各自经历亲子关系的方式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对待死亡和人生的不同态度。从哈利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开始,他就活在与父母的生命血脉相连的世界之中,他的生存意义就由继承父母遗志和复仇所构成。按照《礼记》和《春秋公羊传》所表述的儒家学说,他是孝子;由于他践行孝道的赤诚、勇决和纯洁,他成就了自己生命中的仁和义。本文论证为什么主要是亲子关系和大复仇的艺术展示赋予了哈利乃至这整套书以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哈利是一位孝子的理由。最后通过对哈利和伏地魔的死亡观的现象学-生存论的时间分析,揭示了此书在理解人类本性问题上的哲理含义。  相似文献   

13.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振宇 《文史哲》2002,(6):47-54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一种文本一经问世 ,文本作者就已丧失对它的阐释权。注重自然亲情、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原生儒家孝论 ,自秦汉以降便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愚忠与愚孝一同诞生 ,强调子女对父母尊长绝对无条件的顺从是秦汉之后孝论最大的特点。愚孝风气的产生 ,与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因此 ,如何创造性地回归原生儒家孝论将是关系到儒家孝文化能否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圣立义海》为中心,对西夏的孝观念进行了简略考察。研究发现:西夏人民赋予孝以崇高的地位和广博的含义,其核心是“孝顺父母”,但非常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落脚点在子女上,而中原之孝着眼点在父母。西夏之孝在伦理规范的系统化、条理化方面不如中原,但在对亲情的强调、人类原初情感的体现方面则有胜出之处。西夏人民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好亲情。  相似文献   

16.
以孝治天下是唐玄宗的治国原则和施政特点。唐玄宗亲注《孝经》,阐释"孝治"思想,并将其付诸政治实践,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其提倡孝道、推行孝治的目的,不仅是为其统治权力披上合法外衣,而且也想通过孝道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官僚系统,安定社会秩序,实现王权对社会的有效"支配"。  相似文献   

17.
孝道自古具有维护家庭年长者权威和成员间融洽相处的作用,且被认作是“诸德之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基础;因其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具有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矫正功能自然成为伦理学与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但孝道的“弥散性”和“基础性”特点使得它没有局限在某个学科的研究视域之内。近年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趋势使得孝道研究的领域和价值诉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孝道,了解孝道态度变迁情况、孝道态度年龄与地区等差异情况、孝道态度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孝道态度的改变、能否通过孝道教育改善人们心理和行为等系列问题,使心理学成为孝道研究、学科整合趋势的主线,探求其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独特影响作用,发掘孝道对于道德失范行为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矫治潜力。  相似文献   

18.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孝道面临有悖"善事父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19.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孝悌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阴山学刊》2001,14(1):26-30
《世说新语》在编撰时于儒家宣扬的众多德行中,对孝行是相当重视的.魏晋之际的孝悌之风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至”“纯”之孝;”“色养之孝”;“生孝”、“死孝”与“灭性之孝”;“心丧”与“试守孝子”;维护家讳之孝.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的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记》等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孝的阐述。在当前把握并弘扬先秦儒家孝道,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