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视角,全面论述了自由问题。他认为:自由的本质是克服外在自然必然性对人的限制;自由在劳动中生成,并在劳动中展开,因此自由的根据在于人的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活动,因而人的自由是创造价值的自由;劳动产品的交换实现并确证人的自由;自由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必然异化为劳动者的不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扬弃自由的异化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因此真正的自由也植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是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就个人消费而言,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消费再生产出人及人的劳动能力;消费使产品成为产品,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海社会科学》2019,(4)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4.
刘卫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6-7
马克思在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转变后,开始建立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探索过程,继而深化其哲学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无疑是这种新世界观探索的重大思想成果。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规定、作用等问题的阐述,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前提和法权观念,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揭露了功利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形成了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运动出发考察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及其所有权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门类的划分,从马克思的“总问题”入手,形成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理解,真正阐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一般形而上学批判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8.
9.
《天津社会科学》2017,(1)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11.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一个艰辛曲折的历程。由于青年时期受旧哲学的影响,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还停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立场上。随着批判的重点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逐渐走出旧哲学的阴影,在创立 相似文献
12.
13.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恰切地澄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意蕴,这对于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真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我们摆脱将之界定在经济学、历史学等某一具体学科的成见,对之进行“同情”的沉思,以真切领会其所展示出的全部丰厚成果,进而得以对当今时代之思想潮流和社会历史现实有所解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有两次重大的理论转折一是存在论上的由近代哲学向当代哲学的转折,即在哲学的穿透中抵达到生活本身的生存论,它内在地要求自身在与现实的接触中,以一种新的哲学样态割断它同旧哲学外在形式上的联系,由此引起了马克思理论活动中的另一次转折,即由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折.通过后一种转折,马克思现实地彰显和内在地展露出新哲学的革命本性.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中,费尔巴哈哲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起本质作用的则是马克思自己开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在这一心路历程中,《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是最初动因,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开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秘密和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草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讨.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我们当前应当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两位社会批判理论主要代表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考察其异同点,以此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在狭义上来使用人权的定义的,并以狭义人权为原点,通过揭示人权与公民权的互动关系来展开其对近代西方人权观的批判。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所形成的人权与公民权的分离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切入点,而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方法论,自由人的联合体成为马克思人权批判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