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梦阳是明代中期的代表性作家,有关李梦阳的文学研究一直是明代诗文研究的重心.通过对20世纪以来李梦阳及其相关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可以觇视未来明代诗文研究在普遍关注文学思想的前提下,对明代作家的基本文献状况、生平、交游、创作等会逐渐重视,从地域、思想、政治、时代风气等“大文化”等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将进一步展开.随着新的学术增长点的扩充,明代诗文研究会进一步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大致有:整体总论,主要研究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归属研究,主要研究英国哪些作家作品属于自然主义;作家作品论,主要研究作家作品所具有的自然主义倾向和风格。整体上来看,国内对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零散的阶段,人们对自然主义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作家作品的自然主义归属尚存争论,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没有充分展开。梳理和探讨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与四川涪陵市政府、四川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讨会于10月20日至25日在涪陵市举行。来自省内外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部门的学者、专家、教授近百人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就山水旅游文学的宏观研究、山水旅游文学中典型作家作品研究、山水旅游文学重要文体研究、山水旅游文学中的资料整理和开展涪陵地区山水旅游资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现分述于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兴起。20多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整体成果而言,对文学现象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特别是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作品乃至流派的各种比较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海外诗学家的研究却相对不足。目前,学界对国内为人所知的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海外华人诗学家的研究不太多,因此,对他们的理论、批评等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对比较诗学、中西文学及文论的研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已初步具备地域视角;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标志着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步繁盛与多元.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家籍贯分布与迁徙研究、区域文学及其差异研究、特定地域作家及文人群体研究、文学风貌、题材及文体的地域研究等层面展开系统论述.国外的地域文学研究在考辨基础上重视文学集团及意象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1993年6月8日至10日,首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日本等45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诗赋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家族、文学与宗教、文学特殊现象以及文学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0位中国大陆参加了研讨会,我刊主编、教授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遭遇的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学边缘化趋势的加剧;作家价值立场的混乱;文学文体的泛化.与此同时,新世纪文学也在发生艰难的蜕变,主要表现在:先锋作家的转向;向民间文化、文史典籍、传统诗文和方言土语寻求艺术创新的文体资源和语言资源.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文学引入西方世界的译介活动早在晚清时期就已开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夏志清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问世,海外汉学界的研究视野才开始从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致力于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文学选集的编撰。一些文学选集被作为美国高校的教学参考书,成为普及中国文学的有效途径;以夏志清、王德威、李欧梵等为代表的海外汉学研究,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为中国内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某些新的可能性。但不应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复杂的构成体,海外汉学研究的面貌不能仅以代表性学者的论断来框定,将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思维套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时也需要对历史语境与现实状况差异导致的认识偏误进行反思,西方学者在冷战思维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范式以及英美反知性主义传统对五四以来作家创作心态的误读也需要正确认识。虽然英美主流媒体仍习惯沿用这种批评模式解读中国当代小说,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系列理论范式的转向,显示出重建文化研究格局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宋颜延之、谢灵运、鲍照三家作品,从艺术特色讲,均具有富丽、新奇特点,因各有偏重,其流弊造成刘宋两大不良文风:一是过于追求辞藻富美,产生繁冗、纤密之病,以颜、谢为代表;二是过度追求辞句新奇,偏离雅正,以鲍照为代表。其影响至南齐犹存。南齐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诗赋作家在创作中仍然追求富丽、新奇,且受颜、谢、鲍,尤其是后两家影响颇深,所以不可避免地延续了刘宋的不良文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主要目的就是矫正这类不良文风,使作文取法经典,以归于正道。具体而言,他对善学乐府民歌、辞句新奇的鲍照诗赋尤为不满;在强调宗尚经典雅正文风的同时,对用典、声律、辞藻等六朝骈俪文学的表现手段亦予以肯定。可以说刘勰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批评是建立在密切关注当时文学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CSSCI的关键词调查分析显示:2005-2006年间,专人研究、文类文体、文学史论和文学理论是此间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红楼梦>等古代经典作品被广泛关注.鲁迅等现代作家研究引人注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引领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追逐新潮和时尚是其显著特点.其中,与政治相关的选题备受青睐.网络文学、民间文学、生态文学等非主流领域受到重视,文体研究呈现更加多元的趋向.文学理论除了延续其"大而化之"的传统外,文学叙事、文学语言、文学性和互文性等形式研究的兴盛展现了这一领域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1,21(3):47-51
用“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不如用“中国五四新文学”更为科学和合理。考察现当代作家作品 ,都要把其放到五四新文学这个大的源流中来分析和定位。文学史可以有普及型和研究型的两种类型。评价一部作品 ,应主要从审美、价值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衡量 ;评价一个作家 ,应该和同时代作家来做横向比较并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14,(2):34-41,77
《宋诗话全编》涵盖了诗论、诗话专著和主要的诗论家及主要的论诗名著,更蒐集到了至今还远未为研究者所知晓的散见于浩瀚载籍中的论诗片言只语,对治古代文学者具有莫大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一是补阙、正误的重要资料价值.二是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事实支撑(含生平事迹补遗;宋代僧诗和诗僧的材料补充;弥补某些人物关系的重要史事).三是为文学史上的某些专门问题提供佐证材料.四是艺术风格的品评,文论观点的概括,则更具有直接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濂与台阁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研究明初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有关宋濂与台阁体关系的不同观点,全面研究了宋濂的理学思想、文学理论与实践,认为:宋濂的文道一元论,是本于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基本认识;他由山林而入台阁,执掌文坛,强调明道致用,因此推崇台阁文学;他的创作以宣扬理学思想为主,风格委婉含蓄、典雅平正,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但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他的深刻思想与宏富创作也不是后世"台阁体"所能涵盖的。  相似文献   

14.
朱刚  李栋 《江海学刊》2012,(3):192-200,239
多人同题写作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起初往往产生于文人集会之中,到唐宋时期,则逐渐频繁地出现非集会的模式。从北宋时期《明妃曲》、"超然台"、《千秋岁》、"中兴碑"等多次同题写作现象来看,这种写作方式的实现,不但依赖于当时信息传播的便利,也体现了士大夫作者在集体表达上的发展:从朋友圈子开始,通过政治立场、文学趋尚等方面的互相认同,而走向公共化;从有意的邀约、组织,而走向众人的自发唱和;从偶然的情感共鸣,而走向多角度、多主题的自觉探讨。这说明北宋士大夫阶层已具有普遍的文学关联,对当时的文学环境形成了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选择了从汉末到刘宋时期三十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模拟,反映了江淹对五言诗诗歌发展的品评观念。因为模拟的过程蕴含着不以理论表述,而是通过对原作的改造(顺应与背离,增加或删除)而反映的文学思想。基于此,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杂体诗三十首》中有关拟玄言诗的部分,发掘出江淹及南朝文人对玄言诗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过程的理解,这从拟诗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玄言诗这段文学史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17.
探讨《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从文学性视角切入至关重要。《新青年》中以周氏兄弟领衔的浙江作家群体阵容壮观,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开拓者之功,这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示《新青年》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开拓、创造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袁园 《北方论丛》2007,(6):50-53
80后文学是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在主流文坛之外生成的青春文学思潮,呈现出青春化、娱乐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处于文化传播核心环节的传播媒介,凭借强大的传播力量使80后作家一夜成名,这典型地反映出:大众传媒在文化市场中由单一的信息传播载体向集传播、生产、策划、营销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产业转变,通过包装作家、引导文学消费、直接生成文学现象等,绕过主流文坛对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给当下文学的生产、传播、批评、消费机制带来巨大改变。  相似文献   

19.
刘文斌  陈贝 《阴山学刊》2006,19(2):121-124
宋生贵的文艺批评实现了学理与诗性的闪光融合其学理性体现于作者坚持以唯物史观去观察文艺现象、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家作品,以及评论文章中翔实的论据和雄辩的论证;其诗意表现为批评话语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20.
北宋初年的行卷风尚和古文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期的文坛沿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华靡风气。这种文风也影响到以文词取仕的科举考试的评判要求,致使大量追求平易风格、提倡儒家之道的优秀作家被排除在仕途之外。流行于当时的行卷风气,反其道而行之,使一些力图改革文风的士子和显人联系起来,既为士子拓展了成功的道路,又为显人扩大了社会的影响。这种风气对振兴宋初衰败的文坛,提携文学的新人,复兴并弘扬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精神,起到了间接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