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各民族积极参与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创造,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大地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分为三大系统,中国古代民族的空间分布与之相应,亦可分为北方民族系统、中土民族系统和南方民族系统。这三大文化—民族系统分别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中土汉民族文学和南方民族文学的源头和土壤。三大文学系统由北而南,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古代文学总体结构。北方民族文化、文学往往为主体民族文学输入新鲜血液,激活其内在运行机制,使其得以充实和重振,呈现出新的风貌。北方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互动,不但使中华古代文学保持了活力,也是北方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汉语文学的发展,既体现了其他民族的“汉化”,也体现了汉民族的“胡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少数民族作家们的汉语写作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边界性.现代文学时期,蒙古族汉语作家的边界写作呈现出多重文化的冲突、多种语言的混杂及文化身份的模糊等特征.他们的存在解构了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二元关系,为各民族文化的沟通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了丰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映射出汉文化特有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体制,中庸和谐等社会观念,鬼神崇拜和“中国化”特色的宗教思想及含蓄委婉的中国文学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汉语委婉语显示出与时俱进的语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扬”“抑”策略在汉语交际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对这种交际策略的偏爱反映了汉族的民族文化内涵。“扬”“抑”策略是汉民族辩证思维方式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等级尊卑意识以及和谐价值观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新奇之美和一波三折之美审美观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乐观的民族性格的折光反映。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学活动这一概念,对和平解放后至民主改革前西藏的汉语文学活动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一时期西藏汉语文学创作主体构成具有一定的群体性特点,传播媒介简陋及接受对象有限,亦缺乏整体的组织规划,并且受社会政治规约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言的“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子的结构是一种动态建构,这种结构靠声气的止息和意向的完成来控制。汉语句子的意向主要有三类,即“动”向类、“名”向类、“关系”向类。汉语句子“气”的组织之流动性体现了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而在句法之“气”的流动中凸显的以神统形而非以形摄神的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西藏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的今天,西藏文化成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一种“文化资本”,有待于从藏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层面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西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使之成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8.
杨永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09,30(1):120-122
美国西部文学描绘的是早期美国开发西部的历史场景以及在这种场景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精神,是反映美国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特征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学。西部文学中的灵魂人物——牛仔,成为世界范围的偶像。美国充分利用西部文学效应对西部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成功地打造“西部风情”和“牛仔”城镇,使得美国西部旅游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旅游的热点。我国西部文学与美国西部文学、西藏与美国西部具有相似性,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因此,研究美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对西藏旅游品牌提升和西藏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西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篇章。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党在西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梳理和解读。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在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玉麦精神”凝结家国情怀,是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西藏例证“;建设美丽西藏”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西藏华章。  相似文献   

10.
《西藏文学》作为西藏唯一的一份汉文版纯文学刊物,它见证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它以纯文学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民族文学的信心,培养和带动了一批藏汉作家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西藏文学的发展。西藏新小说的发生、发展、辉煌无不彰显着《西藏文学》的扶持之力,它的兴起和繁荣与《西藏文学》的大力扶持与推介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发现调整和改变应成为其两个关键词,而这样做的实质是,强调各民族文学的平等意义及其在中国整体文学与文化格局中的互补价值.而要打通文化与文学,那么重要的是:多元、交融与开放.首先要做到的是意识到“多元”,并承认“多元”.其次是“交融”,即在多元之中的相互联系与融合;而开放,则是在多元基础上,通过交融,逐步走向开放.这样树立起来的就是新的文学观——是兼容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群体对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下简称“四个认同”)需要和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当下西藏开展的“四个认同”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四个认同”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四个认同”要成为西藏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就必须融入西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思想文化领域,就必须与西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心理认同感.西藏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加强西藏社会工作,对实现“四个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构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平台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准,“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2013年6月29日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15.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修辞格的产生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是影响和制约汉语修辞格的主导因素。具象思维使汉语修辞格讲求形象化、感受性;辩证和谐文化心理使汉语修辞格注重和谐互转、辩证统一;含蓄、深沉的文化心理则使汉语修辞格讲求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17.
《西藏手册》(Tibet:A Handbook)是赫尔马特·霍夫曼(Helmut Hoffmann)编纂的一部综合介绍西藏地理、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经济、文学和艺术等的参考性工具书。本文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并对其做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西藏和平解放时,进军西藏的解放军注重西藏传统文化保护。民主改革以后,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西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使得西藏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西藏传统文化对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西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西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西藏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加强其相关工作的立法,不仅符合“十二五”规划精神,更是为了体现“从俗从宜”的地方立法原则,从而真正实现西藏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本文结合西藏实际,重点从西藏传统文化与人民调解的价值同一性、人民调解之于西藏熟人关系维系的作用以及西藏广大农牧区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等方面,分析人民调解之于西藏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及加强西藏人民调解工作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了本体分析,认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有其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内涵,是在藏民族中传承的文化现象,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竞技体育在西藏的普及,具有原生“活态”性质的传统体育不少项目面也临失传的境地,对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