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艳梅 《华人时刊》2009,(12):78-78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进修两年。人们常说"北大的空气也养人",单就北大校园本身的魅力而言,也足以熏染灵魂了。在北大校园,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未名湖畔,湖水在微风吹拂下泛着细细的波纹,岸边的杨柳与湖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似文献   

2.
黄思路,一个具有一点传奇色彩的女生,众多被保送到北大的学生之一。但是她的故事有一些特别,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她没有给我们列举自己得过的竞赛的奖项,而是讲述了很多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小学时候,因为比对手会削梨而最终赢得了学校的"全能大赛",5年级时和初中学生比赛,规定选手们要先用筷子从玻璃杯中夹出两个玻璃珠子,才能站起来抢答问题。她因为两岁起就开始拿筷子,所以虽然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她不知道,可是只要她知道的,十个人当中绝对是她第一个回答。她因此得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一切也就是她所说的"功夫在诗外"。而这一切却促成了思路被保送进入北大。 但是,看完黄思路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保送北大绝不是终点,对于黄思路这样的学子来说有了这些诗外的"功夫"人生才开始扬帆起航。不知这些是否能够给予那些梦想着被保送北大的孩子和家长一点启示。 --编者  相似文献   

3.
见过张璨的人都说,她给人的最重要的印象,不是年轻、美丽和真诚,而是她那永远也不会退净的学生气,她说她一直就是一名学生。这是在说明她那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呢,还是在追述北大那永远的遗憾? 1984年,张璨的名字从北大的学藉薄里划去了,当时在全北大是唯一一例。时过16年,她的名字被填加在福布斯杂志2000年度公布的中国内地50位富翁的名单上,因为拥有1.2亿美圆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心陪伴孩子,她放弃了高薪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白天在校学习什么,她就在幂学习什么,孩子要做的题目,她都会提前做一遍。每到晚上和周末,母子俩就做起了“同桌”,而这一做就是八年……近日,湖北一媒体报道的“陪读妈妈金琼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5.
如月 《百姓生活》2008,(9):50-50
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少家长煞费苦心调节饮食,但很少有人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增添压力酿苦果17岁的晓宣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她初入高中时考了重点班的第一名,这让爸爸妈妈极为骄傲,期望她能够考入清华或北大。  相似文献   

6.
商亮 《21世纪》2011,(1):65-66
罗藤堡是这样一座城市:如果你是个孩子,你会爱上这座城市,因为她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不是孩子,你也会爱上这座城市,因为到了那里你就会变成孩子,那儿就是你童年时梦想过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的博友不发文,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做全职妈妈了,三是她的孩子放学了。如果她是全职妈妈她的孩子又放学了,你就当做她死了。全职妈妈就是静如处子动如疯子,一天死12个小时,半夜三更跑出来诈尸乱蹦的奇葩物。  相似文献   

8.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相似文献   

9.
柳哲 《社区》2010,(35):11-11
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相似文献   

10.
开风气育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风气育人才费孝通今天我借这个纪念北大社会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的机会,同时纪念吴文藻老师逝世10周年。这两件值得纪念的事并不是巧合,而正是一条江水流程上的会合点。这条江水就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流程,北大社会学研究所的成立和后来改名为北大社会学人...  相似文献   

11.
大茗 《百姓生活》2013,(10):36-38
贵州省纳雍县昆寨乡夹岩村,地处大山深处。在夹岩村,有一所只有1名教师和20多个学生的山村小学。由于学校教室已成危房,学校只办一年级,读二、三年级的孩子必须去乡政府所在地的小学。每天早上,七八岁的孩子天没亮就要动身,步行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多数家庭的孩子,坚持读到三四年级就辍学了。2011年国庆节,贵州民族大学大三女生杨艾箐随家在夹岩村的—位同班女同学来到夹岩村,当她看到20多个孩子坐在四面透风的破屋里上课,心酸不已。一年后的2012年9月,一幢耗资30万元的新教学楼在夹岩村奇迹般落成,学校从此设置了学前班至小学四年级,全村近150名适龄儿童全都入学。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杨艾箐。是杨艾箐对山里孩子的拳拳爱心,使她萌生了用一对银戒指为山里孩子换一所小学的梦想,而且经过她的曲折努力,最终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12.
张翔 《今日南国》2008,(15):72-72
有—个很有个性的朋友,她从小到大都住在城西的小平房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用她的话来说,她就喜欢这座古幽幽的老城。关于她的故事很多。比如她从小学习都很好,从小学到高中的成绩基本上都名列前茅,期间还跳过级。为此,她很庆幸地说过自己省了不少学费。就在大家都期望着她考上清华、北大为校争光的时候,她却只报了西安的一所大学。  相似文献   

13.
Ade  胡子 《女人世界》2006,(4):12-14
拿起所有拍摄用的服装,李霞将它们逐一审视,嫩粉的纱裙被她穿在了上半身,变身成一件露肩抹胸,转几个圈,裙边随风起舞,整个人便这样灵动了起来,像森林中舞动的精灵。她向在场的每一个人征求意见,其实神态中却始终流露着得意。这就是那个获得最时尚着装艺人奖的李霞,第一个被美国《时代周刊》采访刊登的中国女主播。屏幕上的她永远自信满满、神采飞扬,但是她却说,身为主持人,已经领教到这个职业的“可怕”,因为它必须让你掏空自己所有的积累,而“越是娱乐越不能流于肤浅”,所以充电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她,已经在北大念研究生半年多了。  相似文献   

14.
克林顿总统说,假如他有一个愿望的话,那就是带给儿童一个安全的童年。一名14岁的美国孩子说:"只要我参加亲友的葬礼,就不禁想到躺在棺木里的人就是我。美国有一种特色的聚会,主持人是白宫的主人--总统,参加者是一群孩子。在一次聚会上,克林顿总统与50名孩子在一起聊天。7岁的孩子安妮·尼柯对总统说:"我就是觉得不安全。"她担心社会可能使她活不到长成大人。"如果我死了.我要家人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暴力和凶杀正在改变着童年的颜色。十来岁的孩子尚不谙世事,便过早地领略了社会的凶险。题为《梦想的和平》的儿童绘画比赛中,大…  相似文献   

15.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幼儿教师,一位受人尊敬的幼儿园园长。她多次拒绝了高薪单位伸出的橄榄枝.扎根于同一所幼儿园一干就是29年。她,就是被人们誉为“胸中有信仰.甘为孩子王”的中华路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贾宗萍。  相似文献   

16.
若干年前,不知道哪位大侠写过一篇叫《知识失业》的文章,说在中国考上大学之日就是学生失业之时。文章以“北大才子当街卖肉”为据,几近于圣人的腔调历数了中国教育的几大罪状,可谓一呼百应,似乎“北大才子”当不了人上人就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是因为以倾家之力供孩子读大学,到头来却和卖肉的一个“级别”,这样的大学读不读实在没意义。有意思的是,一边是“读书无用论”的高涨,另一边是“文凭热”的泛滥,仿佛一夜之间,硕士、博士遍及全国各个行业。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孩子早起懒床是许多家长头痛的事情。这不,小月的妈妈打来个电话:“刘老师,我家小月早上就是不肯起床。他爸爸这样哄那样哄,她仍然不肯离开暖暖的被窝。有时饭都凉了才拖拖拉拉扒了点饭去上学。哎,这孩子真不听话。”  相似文献   

18.
1.君子一言某报理论版一女编辑来向北大同学约稿,希望大家写一些离水平的东西出来。她是南开毕业的。她说:“北大藏龙卧虎之地,诸位定能供给高质量的稿件。”席间有一仁兄接上口说:“就是,咱们到底是北大研究生嘛!”忽然觉得不对劲,又忙补了一句:“南大我去过,你们学校真不错!”众人早已大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序季羡林计算北大的历史,我认为,可以采用两种计算法:一个是从古代的太学算起,到了隋代,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此名未变,而且代代沿袭。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北大所传的正是国子监的衣钵。这样计算,一不牵强,二不...  相似文献   

20.
说说我自己     
话说1993年9月的一天清晨,伴着一阵“哇哇”的啼哭声,一个小女娃来到了这个世界。由于当时外面正下着雨,于是这孩子的父亲给她起名曰——王雨,呵呵,小弟小不才,这个叫王雨的女娃就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