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英、美人名的组成形式(名、中名、姓),已有不少论述。为避免重复,本文只谈一谈英,美人名怎样发展成为今天这个形式的问题。 一 英国人名 远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公元五世纪到十一世纪),一般英国人只用一个单名便满足需要了,根本不用姓和中名。英国人当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复合词,而这些复合词的词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如在AElfgar,AElgifu,AElfred等名字中,词首AElf-意为“小妖精”、“仙女”等;在AEthebald,AEthelbert,AEthelfiaed等名字中,词首AEthel-意为“高尚”;在Eadgar,Eadbert,Eadred等名字中,词首Ead-意为“幸福”。其它常见的人名复合词词首,如God-意为“上帝”,Wig-意为“战斗”,Siege-意为“胜利”。有的人名复合词词尾也只有一定的意义,如-beorht意为“著名的”,  相似文献   

2.
李字明先生认为所谓的名词词头“有”字,实际上是一个表特指的指示词,我们通过《尚书〉《诗经》等文献中“有+名”用例的分析,发现“有”为指示词的用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另外,我们将大家公认的一部分指示词与“有+名”中的“有”字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用法差异很大:前者在句中不能省去,一旦省去,句子就指代不明,句义就不能自足;而后者“有”字在句中大多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义。我们由此推断“有+名”中的“有”是一个既没有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的衬音词。  相似文献   

3.
人皆有名。人之有姓名,犹如物之有标志。如张三、李四、王二等姓名是人的称谓符号。人的姓名,其实包括姓和名两部份。对于“姓”与“名”,中国人偏重前者,姓是祖宗传下来的,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而名字则不同,是可变动的。一个家族同属一姓,但这个家族的每个成员的名字是不同的。翻开古典小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谓:岳飞字鹏举,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等。古代名是名,字是字;今人  相似文献   

4.
黛玉与妙玉     
怡红院里有个“容长脸面,细挑身材,却十分俏丽甜净”的机伶丫环,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本名“红玉”,因“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便改唤她做“小红”,可见这个“玉”字非同一般,并非人人都可以用它来作名字的。可是在大观园里除了小红的名字本有一个“玉”字外,却还有一个人的名字中有“玉”字,成为全园中与宝、黛鼎足而三的以“玉”字命名的人,她就是妙玉。大家知道,曹雪芹给许多人物起的名字往往是含有用意的,特别是金陵十二钗可以说是个个不例外。本来通过小红的名字作者是有意告诉大家此“玉”字是不可随意使用的,在此情况下,作者偏偏还要让一个人也名叫“玉”,不仅“玉”之,还冠之以“妙”,它究竟“妙”在何处呢?这就值得点作一  相似文献   

5.
汉族人的姓是家族系统的标志,而名则是每一个具体人的代号。据说,古人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由父亲为之命名,那仪式是非常庄重的,所取的名字也是斟酌再三方可定夺。此后,这个婴儿的名字便成为其独有的区别性称号。人名具有假定性。一个人取名时是相对自由的,人与其名字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同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名字,包括本名、化名、笔名、艺名等。如沈雁冰又有笔名“茅盾”、“玄珠”。再如李立三同志,乳名“凤生”;上私塾时,其父按祠堂的字辈改“凤生”为  相似文献   

6.
曾见《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字润之,这“两个名字”“象征着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这一说法可推敲。一,此名字并非毛泽东自取,而他的父辈“请一位有学问的人”取的名。他大概不会想到要给新生儿的名字赋予“革命浪漫主义”吧?二,“泽东”,是据《韶山毛氏族谱》“字  相似文献   

7.
“刍”字是一个名动两属词。“刍”字无论它作名词用时,还是作动词用时,都是一个多义词。一个“刍”字竟能表示好多方面的意义,这是很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刍”字原是一个动词。许慎《说文解字》说:“刍,刈草也。”  相似文献   

8.
名字,本是在社会交际中使一个人跟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代号.由于这种代号需要诉诸语言,形诸文字,所以,中国人在给子弟正式命名或者自己给自己取名时,都爱选用褒美之词以寄托祈愿和向往,即使用了贬义词,也要另用一个字来扳正它的语义指向,融入哲理和抱负.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特权,当时流行的观念,都力图在人的命名问题上表现出来.这就在给名字规定了阶级色彩和时代色彩的同时,也限制了某些词语的选取和使  相似文献   

9.
汉语里的“在”字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既可做动词带宾语,又可做介词带宾语,还可做副词。本文拟从“在”的主要用法,谈谈它在维吾尔语中的不同表达。一、动词“在”在维语中的表达1.1 表示存在,即“名 在”的句式。这种句式是用在回答或说明某一个问题,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名”是“在”的主语。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5,(5):117-118
<正>一、韩英社交称谓语的差异1.姓名称谓。韩语姓名称谓语采用"姓+名+接尾词、姓+接尾词、名+接尾词"的形式,姓名、姓、名是被称谓的主体,接尾词"■""■""■""■""■"等表示关系亲疏、地位尊卑。英语社交称谓中的姓名称谓有"教名+姓"或"教名+中间名+姓"两种形式。由此可见:韩英称谓语姓名称谓的组合形式不同,韩语"姓前名后",而英语"名前姓后";韩语需要使用接尾词而英语名字往往和宗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说得不错,辩论先得确定范围.我们只谈两章里头有关词分类的几个小问题,别的不谈.我们先得弄清楚这一点:《文通》说的“假借”,也叫“用作”、“用为”、“用如”、“用之”什么的,是指一个词打甲类变成乙类.《文通》的词分类,不论第一层(分成名、代、动、静、状),第二层(名字分的小类.静字分象静、滋静等),还是词跟非词的疆界,都有可商量的.  相似文献   

12.
说“谁何”     
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句,(以下简称陈利兵句)其中“谁何”两字,受到历代著名注家及训诂学家的注意。“谁何”这两个字,究竟如何解释,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双音词?是不是照字面解释是两个疑问代词?弄清这个词,对正确理解这一名篇中的这一句,是十分有意义的。先看历代著名注家对这个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词多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人,在理论上一致公认,语言中的词和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是不能画等号的。可是,一涉及到汉语,尤其是涉及到古代汉语,就有不少人常常把字和词混为一谈。譬如,由于汉字普遍是一字多义的,因此便把一个多义字的本义和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各种引申义,甚至包括这个字被通假后所表示的其他意义(即所谓“假借义”),统统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从而认为汉语的词也普遍是一词多义的。有的古代汉语教科书所收录的“常用词”,就是以字为单位计算词的数目。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相似文献   

14.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从音韵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音节词,如“萧萧”、“涟涟”。就词汇学而言,叠字一是指在构词方式上由两个相同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如“祁祁”、“茫茫”;二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组成的重叠形式,如“采采”、“迟迟”。因而、叠字又叫叠音、叠词和重言、重字。汉字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在古汉语里,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叠字这个名称比较确切地概括了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舶来品”,而“电影”一词却是地道的中国名字。1895年电影诞生,不久传到中国,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或“活动影”了。但电影毕竟不同于皮影戏,电影放映是以电作光源的。那时,也把“活动影戏”叫作“电光影戏”。后来,人们日常称呼中或许是为了顺口,就简化成“电影”两个字了。“电影”一词的由来@瑞君  相似文献   

16.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村有这样一种习俗:孩子一生下来,取一个名字,俗称“小名、奶名、乳名”,我们称其为“方言人名”。长到一定年龄,即上小学或步入社会时要再取一个学名、大名、官名。“方言人名”是长辈出于对孩子的至爱心理,围绕着“求生存、图吉利、好抚养”而取的名字,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些名字虽大多粗俗不堪,而却有神秘的内涵,反映了各种各样原始意识的潜存。  相似文献   

19.
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刘氏一生著述甚富,尤以《艺概》一书称名于后世。《词概》只是《艺概·词曲概》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关于我国古代词作的专论。刘熙载的“词品”说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论及,本文拟就其中论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择其精要谈一些浅见。一、“笔未到而气已吞”与“言虽止而意无尽”。刘氏说: 元陆辅之《词旨》云:“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此盖尤重起句也。余谓起  相似文献   

20.
俄语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法手段是词形变化,汉语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法手段却是词序由于汉语的形态变化较少,因此句法关系只能依靠词序和辅助词来表现。在汉语中我们很难按照词的外部形式去断定该词究竟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一个词是主语,谓语或是定语要由它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所以说,在汉语中词序是确定句子成份的主要手段。例如:1)用锁锁门。2)用犂犂田。在这两个例句中的第一个“锁”字和“犂”字是名词,第二个“锁”字和“犂”字则是动词。它们的词形并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