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执信名字的读音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清初山东益都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为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关于赵执信名字的读音,人们一般均“读如字”,即读作zhaozhixin。记得当年上大学时,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老师也是这样读的...  相似文献   

2.
从古人数的概念的形成,探讨"五"的起源及演化为文化哲学符号的文化理据,并试图揭示以"五行"为代表的有关"五"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3.
“月氏”读音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氏”,今有两读。本文通过对诸多史籍中关于“月氏”地理、历史的考察,并从音理、字形对其进行了分析,可以确定“月氏”应读为“肉支”。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蛙》这一标题,依据文本语境具有至少四个义项。“蛙”的多义性主要是由汉语语音联想关系、隐喻性、开放性、互文性等机制促成的。揭示文本多义性是理解小说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古诗文中关于"了"字的读音和我们口语中的读音是有差异的。古诗文中"了"字须读(liǎo)音,这不仅有表达"了结、完结"的意思,也是诗人为追求音节完整,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表使令义上,唐代以前,主要以使、令为主;宋金时期,教(交)取代使和令成为当时口语中表使令义的主导词;而大约在明末清初,教在与叫的竞争中失去优势,被淘汰出局,叫成为至今表使令义的主导词。教本读去声,表使令义的教读作平声是为与原义区别而产生的一种破读,之所以后来又重新读为去声,是受叫读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搜集了111个方言点关于"向日葵"的42个不同的说法,对其按词根和地域分布进行分类,并初步探讨了"向日葵"异名的构词理据,主要有三种构词理据,特征理据、类比理据和忌讳委婉构词理据。  相似文献   

8.
<正> 广州古称番禺,为岭南一重镇,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关于番禺县得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著作,刘宋沈怀远的《南越志》称:“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是为源自番禺二山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浪水注》引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何以各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悫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偶也”,是为源于番山之隅说。嗣后志书大抵皆宗此二说,《元和郡县志》即谓番禺“县有番、禹二山,因以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唐以后诸志,都以得自番禺二山说为主,言之凿凿,图示分明。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多音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正因为这样,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颤”字就是一例。笔者在几所中学听课,不同的老师对初一语文《老山界》中的“打颤”一词的“颤”字注音各不相同,初二语文《飞向太平洋》中的“震颤”一词的“颤”字注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是没有弄清多音多义字的区别而发生的混乱。多音多义字,人们历来都一直注意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第一部多音  相似文献   

10.
《十三经注疏》中“见”字的读音和意义有关。表尊卑相见的朝见、谒见、拜见、接见义和客观事物显现义的念胡甸切,但也有念“如字,又贤遍反(胡甸切)”的,还有个别念本音古电切的。“见”字读音出现这些交叉现象,是符合汉字语音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和"字普通话标准音的多种读音和台湾表连接关系标准音读hàn音,是"和"字语音演变不同时间层次的体现,也是语音演变中"阴阳对转"现象和"元音高化"规律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2.
“几”在古代是同音而不同形的两个字,即“几”和“■”。“几”在作为本字、象形字时,读jī(机)音。当它用作“■”的简化字(替代字)时,属会意字,此时它也读jī(机)音。但若它在句中含有询问的意思和语气时,那么它的读音就不能再读jī(机),而应是jǐ(己)了。  相似文献   

13.
“曾参”之“参”读音辨正季文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即读“参”为“shēn”。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论语·学而》篇,“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蒲松龄的文言小说《促织》,文中有“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句。其中的“被”字一向被认为是“披”的假借字,读“Pī”音。在教学中虽也“人云亦云”,但心里总觉不踏实。近期,翻阅了手头仅有的资料,今对此句中“被”的读音浅谈一下拙见。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里对"巫"的注音都是"wū",没有作为姓氏的特殊注音。西昌人却把姓氏"巫"读成[mu21],经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发现西昌巫氏族人,多系清朝时"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从广东嘉应州迁徙到四川的客家人,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仍保持古语语音",巫"属微母字,而在客家话中很多古代微母的字声母都是[m]。  相似文献   

16.
“吐蕃”是唐初汉族对藏族在青藏高原所建立的政权的称谓,后来宋、元、明各代的史籍亦多沿用吐蕃为青藏高原的总称,至今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历史专名,关于这个词的读法,今天多习惯按现行汉字发音,《现代汉语词典》 “吐蕃”条就注为“tnf6nV”(音土翻)。《辞源》(修订本)也大抵如此。但是,近年推出的影视片《大漠紫禁令》与《唐蕃古道》均将“吐蕃”与“唐蕃”之“蕃”读作b6(音播,阴平),其主要根据是藏语的本.音。此一读间虽有理据,却不免与习惯念法距离太大,因此引起了一些争论。看来,《辞海》(修订本)独有见地,在“吐蕃”条明确注“蕃”音为“b6”,不足之处是没有说明何以作此读的理由;另外,笔者认为,这一读音在声调方面还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曾在《再论日母的音值,兼论普通话声母表》(见《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一文中转引过夏秋同志关于日母音值问题的观点:在说“值日生”时,只要拖长“值”的韵母[ι],即成了“日”字的读音。可见,“知痴诗”的韵母[ι]是可以自成音节的。日音节就是自成音节的韵母[ι]。王力先生对此批评说:“值日生”的“值”随便拉得多长,也拉不出一个“日”音。 笔者认为,王力先生所说的“日”音节当指标准“日”音节,而夏秋同志所谓“日”字的读音原是指“日”在“值日生”中的实际发音,两者本不是一回事儿。 若就“日”在“值日生”中的实际发音而论,“日”读作[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谁,只要用普通话试着读一读“值日生”这个词,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其实,这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它是合乎  相似文献   

18.
反义关系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义关系,反义词对则是语言中意义相反的或相对的能体现反义关系的一对词。本文对汉语反义词同现现象进行研究。认为汉语反义词频繁同时出现在以下三种结构中:反义合成词,特定短语结构和习语。本文同时探讨了汉语反义词同现现象的哲学构词法及美学理据。  相似文献   

19.
成语历来是英语学习者最感头痛的一个问题 ,这不仅因为语言学界对成语的定义莫衷一是 ,更主要因为成语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很平淡的,有对社会的大爱,有对生命的敬畏,有对他人的慈悲。我到西北去采访,在即将返程的那一天早晨,我坐在一个只有三平方米的楼梯间里,跟这个做饭的阿姨闲聊,她跟我讲起了她自己的故事。她孩子年幼时,丈夫就去世了。在这个单亲家庭,她要给儿子母亲式的爱,又要给他父亲式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