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福利模式的创新及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福利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福利6S管理、福利实施路径、福利保障体系三维度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管理者重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福利投资,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福利长效机制,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现状研究分析,指出体育活动是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预防、减缓、消除教师"亚健康"状态具有独特功效,能促进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引导高校教师健康生活状态形成。  相似文献   

3.
移民身心健康水平是移民搬迁后能否继续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发展目标的关键。既有研究对移民搬迁事件的丰富内涵剖析不足,且较少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双重视角评估移民搬迁事件的健康效应。本研究使用2019年三峡库区移民调研数据,考察了非自愿搬迁对移民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了在不同安置情境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及主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自愿搬迁整体上显著降低了移民身心健康水平;相比后靠安置,市内跨县安置对移民身心健康负向影响更大;非自愿搬迁发生在26~35岁阶段和36~55岁阶段分别显著降低了移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一步对社会环境中介机制分析发现,非自愿搬迁主要通过减少社会网络关系、降低社会融入和减少社会信任影响移民身心健康。本研究对推进移民身心健康的后续扶持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界定,分析多种现代健康观对心理健康维度认识的不足。重点分析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对心理健康维度的分立式定位,坚持心理健康维度是全面健康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出心理健康维度在现代健康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观点。认为正确认识心理因素是健康的首要因素,应树立全新的健康理念,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5.
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角色冲突和模糊等个体因素都可能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而职业压力通过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造成教师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进一步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组织环境是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源,它通过教学要求,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教师间、上下级间的合作与支持水平,教师对学校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预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与学校评价及其带来的学生问题、工作负荷、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均从社会环境层面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可从教师改变自身不合理观念、接受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入手,通过建立并完善更人性化的制度,进行科学的校内人事管理,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提供在职学习机会等方式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转变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不合理期望,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增加教学投入,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援助系统,可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高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的SCL-90症状显著高于全国成人的常模(即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的常模);人口学变量分析结果表明:31-40岁这个年龄段教师的SCL-90症状较重,有一半的因子分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具有副高级职称教师的症状最严重,助理级的教师的症状最轻;硕士学历或学位的教师的症状显著高于其它教师;具有3-5年教龄的教师和11年以上的教师的症状较重,而2年以下的新教师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本人及其学生与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和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以608名中职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于肖楠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考察了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韧性的现实情况。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教师整体心理韧性水平中等以上,男性教师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女性教师;20~29岁、30~39岁、40~49岁教师均显著低于50岁以上的教师;初级职称教师在坚韧性方面显著低于无职称教师、在力量性和整体心理韧性水平上显著低于高级职称教师;教龄小于3年的教师在力量性水平上显著低于15年以上教师。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探讨提升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韧性的意见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职业倦怠是一种精神困惑与身心耗竭状态。高校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对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等各个层面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在分析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与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影响因素,提出了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教师则是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心理健康已成为教师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的精神支柱.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历、职称、工作、家庭、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多方压力长期并存,极大的影响了地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分别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纾解对策,切实保证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和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以河海大学495名贫困大学生为实验组,476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三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文科学生低于理工科学生,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低于来自乡村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存在显著相关。提高个体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将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探讨瑜伽习练对35~50岁女性身体机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得出:1.瑜伽习练能显著地改善35~50岁女性的身体形态与机能;2.实验后实验组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分具有显著差异,说明瑜伽习练有效显著地提高35~50岁女性心理健康的水平(P〈0.01).3.时间具有主效应,习练周期的长短对35~50岁女性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影响,对于瑜伽习练的女性来说,必须长期坚持,养成习惯,使瑜伽习练的健康效益长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省儿童心理发育状况,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省部分城市4-7岁儿童1978名,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1]进行测量,问卷回收率94%;对280名儿童所在班级的幼儿教师采用sc l-90量表测查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3%,其中男童检出率(23.31%)高于女童(13.86%),男女之间差异显著(X=10.23,P<0.01),6~7岁组检出率(19.30%)与4-5岁组检出率(18.73%)无年龄差异(X=0.179,P>0.05);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症状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总分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行为问题的各因子分与幼儿教师的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年龄越小的儿童行为问题与教师躯体化因子得分的负相关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知名大学校长个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4位知名大学校长个人特征研究发现:33位为男性而只有1位女性,他们主要来自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94.11%在40~59岁时成为大学掌舵人,91.17%具备研究生学历,94.11%理工科专业出身,61.76%有国外大学学习的经历,50%至少有一个本校的学位,50%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士,平均任职年限为4.6年,这些特征表现出与国外知名大学校长特征的差异性,并对知名大学校长的涌现和更好成长以及知名大学的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采用心理测试法对1309名高校新生学生进行测试,对原生家庭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考量。结果显示,大一新生在性别、年龄、家庭子女排序、经济状态、留守经历五个维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成年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未成年组;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优于多子女家庭,无经济压力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优于有经济压力家庭的大学生,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优于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鉴于此,高校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坚持积极心理取向和侧重预防的综合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6.
心理压力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战略。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种类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江苏大学2003级6135名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UPI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新生中有19.96%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29.68%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主要以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强迫和神经衰弱等问题居多;男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高于女生;工学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高于医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生。针对大学新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自立和自理能力,使其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成功度过大学新生适应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师专女生常见生理心理疾病作了归纳及病因分析,提出了预防矫治的方法和措施,对保护、促进女生身心健康,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院 2 0年间死亡教职工回顾分析发现 ,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多 ,研究表明 :目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病毒、细菌等生物所致的传染病 ,而是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由此转变医学模式 ,加强身心健康教育、减少中青年教师的早衰 ,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